多元文化环境下双语者跨文化身份认同研究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丁若曦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

摘要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日益普遍,双语者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群体,其跨文化身份认同备受关注。双语者不仅具备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能力,还承载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价值观。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双语者的跨文化身份认同,从社会环境、语言使用情况、教育背景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双语者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跨文化;双语者;身份认同

正文


双语者作为同时具备两种或多种语言能力的群体,其身份认同不仅受到个人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还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然而,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差异,双语者的跨文化身份认同存在着复杂多样的情况,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尚未得到充分理解。因此,探究双语者在跨文化环境中的身份认同,以及影响因素及其对个体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身份认同的概念

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个体对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和价值的认知和评价。它不仅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感知,也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塑造和表达自我的过程。身份认同通常涉及多个层面,包括个人身份、社会身份、文化身份等。

个人身份指的是个体在个体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特质和个性,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的独特性的认知和评价。社会身份是指个体在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例如家庭成员、职业身份等,它反映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认同。文化身份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文化、民族或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包括对共同价值观、信仰、习俗和传统的认同。

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受到个体心理因素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通过与他人的比较、社会互动和文化认同的建构来形成和维持自己的身份认同。同时,身份认同也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个体在不同的社会群体或文化环境中有不同的身份认同。

二、双语者跨文化身份认同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

文化政策在塑造社会环境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举例来说,某些国家实行一种语言优先的政策,鼓励或强制使用特定的官方语言,这可能会给双语者带来压力,影响他们对自身双语能力的自信和对其他文化的认同感。相反,一些国家可能采取多语言政策,保护并促进各种语言的使用,从而为双语者提供了更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保持并发展双语能力,促进跨文化身份认同的建立。

在一个鼓励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中,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加频繁,人们更容易接受并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这为双语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文化认同空间。以加拿大为例,其多元文化政策和多元文化主义理念使得各种文化在该国蓬勃发展,双语者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并发展自己的跨文化身份认同,而不受到歧视或排斥。相反,如果社会对多元文化持较为排斥或歧视的态度,双语者可能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挑战,甚至感到自身文化身份受到边缘化或压抑[1]。个别社会对不同文化的历史态度和认知也会对双语者的跨文化身份认同产生影响。例如,一些国家存在着历史上的文化冲突或殖民统治,这种历史遗留问题会影响到双语者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对其他文化的接纳程度。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双语者需要面对复杂的文化认同挑战,并努力寻找自己的文化归属感。

(二)语言使用情况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双语者会面临着复杂的语言选择问题,这会直接影响他们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

社会文化因素在语言选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对于生活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双语者来说,在特定的社会场合和文化环境中,选择使用哪种语言会受到周围社会文化的影响。比如,在一些国家,政府会通过语言政策来促进某种特定语言的使用,这种政策会影响到公共场所、教育系统以及媒体等领域的语言使用,从而影响到双语者在不同文化中的身份认同。例如,加拿大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而其双语政策保护了法语和英语的使用权利,因此,加拿大的双语者在选择语言时会受到政府政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也影响到他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偏好的语言或语言风格,而这些偏好可能受到个人经历、家庭背景、个性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例如,一个双语者更倾向于在家庭中使用母语进行交流,而在学校或工作场合更倾向于使用第二语言,这种个人偏好也会影响到他们对不同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育背景

在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双语者不仅能够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识、观念和价值观,还能够与来自各种文化的同学进行深入交流和互动,从而促进了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尊重和接纳。举例来说,国际学校或跨文化教育项目为双语者提供了一个融合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校中,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族裔和不同文化背景,他们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是贯穿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课堂上,学生会从不同文化视角探讨历史、文学、社会问题等,从而拓宽了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们也会分享自己的文化传统、节日习俗,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尊重。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经历,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体验。通过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共同学习、生活,双语者逐渐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加开放地对待不同文化,并形成了更包容的跨文化身份认同。例如,在国际学校学习的双语者会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结为好友,共同度过学习生活,这种友谊不仅促进了对他们自身文化的认同,还使他们更加尊重并欣赏其他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三、结语

通过深入研究双语者在跨文化环境中的身份认同,我们对于个体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跨文化身份认同的研究不仅仅是关于双语者自身的认知和情感,更是关乎社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们认识到个体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家庭、教育、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彭小妍.何谓“跨文化”:自我与他者的吊诡共生[J].探索与争鸣,2022,(06):132-138+179-180.

[2]安蓉,李星,代小艳.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身份认同[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36):194-198.

 

作者简介:

姓名:丁若曦20010221日),性别:女,民族:汉,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单位: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学历/职位: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戏剧教育、中外电影、影视文化与批评、教育管理与全球化、教育领导力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