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旅融合的乡村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以玉林高山村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文旅融合;乡村旅游;玉林高山村
正文
引言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热度不断升温,旅游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旅游业态不断创新,但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将文化内涵融入乡村旅游,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旅游同质化、传统文化发展缺乏特色等问题;文旅融合是振兴乡村文化、形成文明开放的文化空间、创新乡村旅游新业态、带动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40]。
首先,文旅融合有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使其置于一个开放的空间更容易让人正视乡村文化在传承和发展面临的困境。同时,乡村文化融入乡村田地、建筑、巷道等可以有效提升乡村资源的价值,提高乡村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的竞争力,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其次,文旅融合可以形成包容、文明开放的文化空间。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思想不断进步,更容易摈弃不良观念和作风,响应时代要求,顺应时代趋势,形成友好开放、诚实守信的旅游氛围。之后,文旅融合可以创新乡村旅游新业态。文化内涵的加入,可以改变传统的观光旅游模式,让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可以去参与、学习与体验。最后,文旅融合发展也是带动乡村产业兴旺的一条重要路径。乡村可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将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等与旅游市场需求相结合,打造家庭亲子游、研学科普游等乡村旅游线路满足不同游客需求,在此基础上,融合当地特色产业让游客更有沉浸式体验,如民俗体验、农业观光等项目,也可研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休闲食品、手工文创等商品,丰富旅游产品类别,延伸产业链,既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和收获感,也带动村民收益增收。
1.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特色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
持续3年的新冠疫情禁锢了跨省游的脚步,本地游、就近游明显趋旺,接近自然、亲近乡野的踏青、骑游、露营、旅居愈加红火,乡村旅游显示出相对特别的优势。而高山村深刻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打造高山村“清湾美玉”田园综合体,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通过研学产业,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1.1加快旅游资源整体规划
高山村为加快土地流转、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由“两委”牵头,研究制定《高山村古民居保护和开发协议》,动员村民把宗祠和古民居流转到高山村党总支部领办的村民股份经济合作社,高山古村落有300亩,有古民居240间,已经流转古民居216间,18万平方,占90%,已进入村民股份制合作社统一管理阶段。目前高山村已流转土地800多亩,投资2000多万,吸引游客近30万,经济效益1000多万,带动100多名村民就业。有马场、蔬菜水果种植及花卉基地,建设徐霞客旅行纪念馆、高山摄影馆、高山诗社、高山书画院等展馆。下一步计划打造高山村休闲农业示范区,和高山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一起形成集观光休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项目。
1.2.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营模式
为激活高山村旅游新活力,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营模式,新一届班子在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牟盈的带领下,东奔西走争取政府支持、企业投资,主动与村民交谈、争取配合,让高山村的发展走出了“政府支持,企业投资,村民参与”的新路子。经村“两委”研究,已成立了13个宗祠理事会,组织募集捐款30万余元维修宗祠和老屋,团结全村党员干部、致富能人、青年才干和村民群众共同建设振兴高山村,形成“党建引领、理事会共商共议、村民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
1.3.不断丰富文化活动
为了进一步构建文化认同,增强村集体凝聚力。近年来,高山村通过经典诵读、乡村振兴文艺晚会、乡村振兴书画作品展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让良好家风家教深入群众生活,营造出浓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氛围。高山村的古壁画是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展现了当时广府民间社会鲜活的文化生态和传统文化,反映了当时的民间文化,高山村拥有广西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古壁画数量庞大,仅按目前发现的保守估计约有600多幅。目前,《高山村壁画解析》(第一批72幅)已经整理印刷出来。
2. 乡村特色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游客选择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因素很多,有可能受距离、时间、可支配收入等影响,但是与同类景区相比,游客往往选择知名度更高的景区,所以如何提高景区知名度对于促进旅游发展有重大意义。但是在高山村乡村旅游中,在文旅宣传推广方面存在很大不足。据了解,高山村没有完善的营销体系,在宣传高山村乡村旅游方面只有一个微信公众号,宣传推广力度较小,且是由村委会负责,并不是一个专门宣传高山村旅游的平台,还会有一些村内通知等,在撰写推广高山村乡村旅游的文章时也缺乏质量和数量,涉及高山村旅游情况的文章较少,对游客而言缺少了解高山村的有效途径。除了高山古村这个公众号的宣传之外,在其他网络平台如小红书、微博、抖音等并没有官方号,没有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对高山村进行宣传推广。
一个旅游品牌的打造离不开旅游资源的支持,同样拥有不同层次的丰富的旅游产品也是支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了解到的高山村旅游情况来看,高山村的乡村旅游主要以休闲观光为主,文旅融合开发仍趋于浅层,产业间结合缺乏深度。
一是在农家乐的主题打造上缺乏特色。虽然高山村拥有高山人家耕读体验园、桃园岛农庄、家林马场、高方蔬菜种植园基地、绿野农庄、理想家园等休闲农业,但是在主题打造上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大部分农家乐的活动内容雷同,均是以烧烤、儿童乐园、户外拓展、KTV、棋牌娱乐、瓜果采摘、花卉观赏等活动为主。在旅游产业、农业、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不够深入,没有充分利用高山村自然和文化资源,因地制宜走出高山村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道路。
二是在乡村民宿经营上存在空白。高山村乡村旅游在住宿方面是没有涉及的,这对于需要过夜的外地游客来说很不友好,而且住宿在旅游消费中占据的比例较大,这方面的缺失除了让游客旅游行程不完整之外,也会降低游客在高山村的旅游消费。
三是旅游产品体验性不强。例如之前举办的“赏油菜花,游古民居”旅游活动,只是单纯地穿上好看的衣服观光打卡,游客在旅游体验中感受不强,只是简单地涉及了旅游六要素中的“游”,不能很好的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在旅游活动的策划开发上缺少文化元素、当地特色美食等的融入,缺少创意和新意,对当地文化的提炼和拓展有待加强,理解片面浅显,使高山村的文化内涵流于形式和表面,不能让游客通过旅游活动深刻地了解其文化价值和精髓。除此之外,资源的整合能力比较低,没有统一的整体规划,资源的优势得不到深度开发。一些采摘园、观赏性植物如油菜花等容易受季节限制,导致游客流量也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
3.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的应对策略
3.1文旅融合赋能“互联网+旅游”,助推乡村旅游宣传发展
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宣传方式,要学会抓住时代热点,通过文旅融合赋能“互联网+旅游”,充分发展多种宣传渠道,助推高山村乡村旅游发展。除了较为普遍的电视、杂志、公众微信号等宣传方式,可以成立专门的媒体宣传部门,熟用网络媒介,进行种草,抓热点,造嗜头。高山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利用文化知名度来宣传推广高山村的乡村旅游,强化高山村乡村旅游形象。比如利用古代旅行家徐霞客落脚高山村这一件事,进行短视频制作,设计好古代的场景及服装,以徐霞客的口吻向大家讲述高山村故事、历史文化等。
3.2重视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有效融合,多方面互融发展
政府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充分挖掘各种旅游元素,重视并积极推动当地自身旅游产业发展与农业、工业、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建立起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高山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耕读文化,宗祠文化,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代建筑群,其壁画、木雕等都深刻体现了高山村的文化底蕴。
产品融合方面,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在特色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上,高山村可以借鉴故宫文创产品模式,如提取壁画中的某一要素,结合壁画所要传递的思想,以轻快活泼,易于接受的方式反应在普通的商品上。因高山村历代人才辈出,人称“进士村”,在文创产品的设计上可以提取“状元”元素,设计“状元笔”“状元扇”“状元尺子”等文创文具,学生可以自用,也可以作为一份礼物送给朋友同学,不仅有趣有用,且意义深远,大人也可以买来送给正在上学的孩子,表达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望,祝其学业步步高升,金榜题名
3.3鼓励村民参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构建和美乡村文化氛围
村民作为利益共同体,在景区的建设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村民根本利益,鼓励其参与到乡村旅游建设中来,完善基础设施,一同构建和美乡村文化氛围。要激发村民的乡村旅游建设参与积极性,就要让村民看得见景区发展给村民带来的生活环境改善、经济增长、精神层面富足等方面的好处。
首先,高山村发展乡村旅游肯定要不断的完善基础设施,如果高山村只是一个普通的村落,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发展旅游,那么想要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所需要的资金大部分是由村民支付,而高山村凭借文化、自然等旅游资源可以招商引资来建设高山村。可以在各个路口、景点处设置显著且以高山村周遭环境相适应的标识;建设一批干净整洁、数量充足的的旅游公厕,在外形设计上可以提取高山村木雕、屏风、壁画等元素,使其与高山村明清建筑群的风格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张莹,李贵,余海若.文旅融合视角下安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42(05):4-8.
[2]林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产业[J].农经,2021(04):60-63.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EB/OL]. https://www.sohu.com/a/640507776_362042
基金项目:铜陵学院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项目编号:S2022103830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