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运河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扬州为例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水心茹、王群、周旭

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大学商学院 邮编:225000

摘要

乡村振兴关键靠产业振兴,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大运河沿线乡村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古运河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对于大运河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创新探究扬州市古运河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点,在实践中分析古运河旅游在推动乡村振兴道路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建议,进而为其他古运河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实质性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乡村振兴,扬州,古运河旅游

正文


基金:【扬州大学科创基金项目XCX20230903

1. 引言

乡村产业发展指导性文件——《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专章部署了“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并且把建设城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区作为重点区域进行规划。在国家政策大力推动之下,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展现良好发展态势。扬州市大运河文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运河资源丰富,通过古运河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成为扬州市实施乡村振兴的优先选择。

2. 研究背景

2.1. 扬州古运河文化历史悠久,意义重大

大运河文化无疑是历代以来人类创造的智慧结晶与精神财富,而在整个运河体系中,扬州段是最古老的一段。扬州大运河著名景点“扬州三湾”指的是古运河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公里的运河段。扬州境内从瓜洲至宝应全长125公里运河与两千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相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其中,古运河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公里,被人们称为著名的“扬州三湾”。自从大运河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江苏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使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逐步走到了全国前列。而就在2021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国家的支持下成功建立,现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开发东路。博物馆建成后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前来了解古运河悠久的文化历史。

2.2. 古运河带动旅游发展,旅游业推动乡村振兴

在政府旅游政策完全放开前,扬州市的主要产业支柱——旅游产业的景气一直处于较为低迷的状态。但是随着政府逐步放开旅游政策,扬州市旅游产业逐渐迎来复苏之风。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扬州市入境旅游人数有16079人次,比2020年增加了2657人次,同比增长19.8%;旅游外汇收入共3021万美元,比上年增加了234万美元,同比增长8.4%。可见,扬州市旅游业经济在政府旅游政策放松后有了明显的上升,游客的数量也在呈现上升趋势。近期,扬州市当地政府发掘出了不少的旅游地点,包括古运河扬州段等。这极大地推动了扬州市以古运河为主体的旅游方式,更是有利于带动周边地区农村的发展,从而带动当地的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第一次全面明确规划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农村建设从此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则是进一步强调要优先发展农村,我国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得以全面铺开和落实。其中,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从下而上实施的重要抓手,对于中国农村复兴、民族振兴和民众福祉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大运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也是扬州市厚重悠久历史的证明。所以,传播运河文化、推动旅游发展,不仅仅是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宣传,更是对古运河周围乡村振兴政策的逐步落实。

2.3. 古运河旅游赋能乡村振兴道路面临的困境不可忽视

大运河沿线乡村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古运河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对于大运河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都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古运河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扬州市古运河旅游及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正在面临的困境。在实地访谈的过程中发现,虽然当地的村民通过自己的手工制品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当地知名度。但是,这样的举措对于古运河旅游的发展,乃至整个乡村振兴的推动是微不足道的。不仅如此,乡村里的年轻人占比较少,而让老人和孩童这样的群体去推动古运河旅游发展是不合理的。在古运河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中,虽然各个主体着实正在贡献力量推动古运河旅游以及乡村振兴的发展,但其中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例如政府整体规划的不够完善、扬州古运河旅游与相关旅游产品的不够丰富以及当地青年人才匮乏等问题。除此以外,古运河文化的流失以及古运河当地环境保护问题也始终是扬州市文化保护、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发展道路中亟待解决的困境。

古运河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漫长而又艰辛,想要走好这条道路,需要政府、游客与当地村民等各方主体的贡献,确保古运河、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以推动扬州市在发展古运河文化的同时促进全面乡村振兴的落实,达到自身“硬实力”与“软实力”的不断加强,进而为全国古运河地段的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3. 研究现状

3.1. 古运河保护与开发研究

中国古代因经济、政治、军事等原因开凿了大量连通自然水系的运河。因此在运河沿岸也兴起了大量滨水城市,它们依水而兴,因水而困,城市兴衰和运河发展紧密相连。最初开凿古运河主要是军事和政治原因,但随着历史变迁,古运河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进而也影响着所处流域城市的变迁发展。关于古运河的保护与开发,许多学者从生态环境保护、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与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等多个角度展开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曹宁毅[1]2007)将当代古运河的功能总结为维持交通运输、促进商贸房产、开发社会文化、恢复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休闲,认为古运河及沿岸地区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得出了未来古运河的功能定位必然是以文化、商业、休闲和旅游为主导的功能组合的结论。而姜馨[2]2007)以扬州运河旅游为研究对象,认为挖掘运河文化是扬州运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要确立扬州运河旅游独特的品牌形象,促进大运河区域旅游合作,进而串联各城市旅游特色。更进一步地,李寿兰[3]2014)通过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RMP模式以及旅游体验营销理论,分析扬州古运河的旅游市场。李寿兰学者从游客体验的视角出发,提出五点旅游产品开发改进思路:盐商休闲文化体验、“双东”市井文化体验、节庆主题文化体验、水文化体验、仿古文化演绎体验。就落到具体措施上而言,陈霏等[4]2021)从游客感知的角度,研究古运河扬州段的旅游生态环境情况,通过大量文献、结合古运河旅游带实际情况,构建生态环境感知评价指标体系,对古运河游客与居民生态感知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结果提出要重点保护水体资源、提高环保意识、关注当地居民的建议与需求等对策。胡忆南等[5]2022)则分析了大运河两岸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现状,阐述了大运河两岸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策略,并以扬州古运河上游西岸历史街区规划设计为例,介绍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具体做法。而邱小樱[6]2022)通过案例分析,经过调研镇江古运河沿线资源,从古运河文化旅产品开发和保护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了应围绕“高岗夹河”的特色开发镇江运河旅游产品的建议,具体体现在整合古运河沿线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游客体验类旅游项目,完善沿岸基础设施建设,注重运河外围环境的营造与运河沿线景观构造的和谐统一,设计形象,塑造特色和品牌。

综上所述,从现有文献来看,深入挖掘古运河综合潜力,在运河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开发建设力度,推动运河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让这条充满古人智慧的伟大杰作再现往日辉煌,既是古运河沿运地区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运河城市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

3.2. 乡村振兴研究

乡村振兴,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为内涵。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形成,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20212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也由谋划阶段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国内学者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度持续攀升,并围绕战略的各个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房艳刚刘继生[7]2015)从功能角度提出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多元目标,探讨农业农村发展的区域差异化路径及对策。郭远智和刘彦随[8]2021)认为乡村发展是乡村地域系统循环累积与动态演化的结果,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和人地系统科学认知提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及其路径对策。胡敏2009[9]认为规范的农家乐协会和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将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主要的组织形态后者最终将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升级。邹露[10](2022)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领域建立指标体系开展乡村振兴的格局解析与分区研究许诗婷[11]2024)通过差异化设计、创新建筑与公共空间设计、文化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乡村基础设施与交通规划等方法,探讨了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风貌提升的设计实践

目前研究认为乡村振兴是乡村地域系统的全面复兴,涉及产业、文化、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与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是通过乡村转型发展、乡村重构、功能提升来焕发乡村要素活力,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分别从内涵、实施路径和机制等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阐释。本文将从扬州古运河沿线乡村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与乡镇产业的融合角度验证古运河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性。

3.3. 古运河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研究现状

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旅游业作为乡村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实践路径,为实现乡村脱贫和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提供了一条发展道路。近年来,中央和省、市高度重视古运河文化建设,沿线省市积极谋划古城古镇重建,运河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卢贵敏[12]2017)总结的以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为基础,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农事体验、文化、休闲、旅游、康养等产业,实现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的有机统一和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的“田园综合体”模式为运河文化融入乡村产业活动,建设具有江南风情的运河文化生态版“田园综合体”提供发展思路和规划方法。沈延梅等[13]2022)认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改善了沿河村庄农村人居环境,带动了周边镇村经济产业发展,实现了治水美村、生态富民、乡村振兴,为鹿泉加快建设经济强区与生态宜居宜业宜游新城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在实际开发中,位于长江与运河交汇点的古城扬州,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中科学谋划、积极探索,挖掘不同运河城镇独特的文化底蕴。扬州因地制宜制定了多样化的保护标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运河沿线城镇居民生活的融合。明清古城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以“小地块、微更新、渐进式、重文旅、可持续”的发展思路,打造了一个散发浓郁烟火气的古城,让原住民生活环境改善、背包客赞不绝口、年轻人流连忘返;高邮古城以盂城驿为文化IP,将明清风貌的北门大街恢复原样,引得周边城市游客纷至沓来;“瓜洲京口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瓜洲着力复原古镇风貌,使得古渡公园焕然一新。

综上所述,古运河沿岸古镇保护与旅游有机融合助力古运河立体化重生,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品质,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思路。

4. 古运河旅游赋能乡村振兴道路困境

通过实地走访扬州古运河沿线村镇,对乡镇政府人员、不同年龄结构、层次结构的旅游消费人群访谈,对扬州古运河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中遇到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总结。古运河旅游赋能乡村振兴道路困境主要有以下方面:

遗留的工业工厂较多,阻碍运河旅游业发展。工业发展时期的工厂往往依河而建,20世纪初期,扬州段的大运河周边开始兴建大批工厂,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的一些工业厂房与设施开始退出了使用领域,遗留下的厂房场地成为阻碍大运河地区旅游的建设开发。

扬州古运河的旅游产品较单一。一些古村镇、园林、住宅建筑风格趋同,大多为静态的观光而动态的体验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较,旅游产品的文化性、体验性、娱乐性也缺乏整合。例如参观个园、何园纯粹就是参观,缺乏娱乐性。

古运河沿线的乡村文化流失。政府对运河沿线大量的古镇、古村落保护不力的问题。一些地方过度开发给古村镇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一些地方由于保护资金不足,古村镇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

农村人口发展不平衡。扬州古运河地带农村人口发展出现人才匮乏,青壮年人口外流,出现出老龄化、空心化等农村人口发展不均衡等现象。老年人日益成为主要劳动力,不利于古运河地带的旅游开发建设;此外,外出获得的经济收入可使村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也加剧了农村人口的流失。

5. 针对古运河旅游赋能乡村振兴道路困境的对策建议

5.1. 针对遗留的工业工厂问题——开发工业遗迹博物馆及周边地区

可建立工业遗迹博物馆,展示扬州大运河周边的工业遗迹的历史和文化。32个国家级的工业遗产点分布在大运河沿线,遗产实体与工业文化相结合,利用旧工业建筑改造成工业遗址博物馆,既保存工业遗产中的建筑物、环境场所和工业设施等物质实体,又保存工业遗产积淀下来的文化和传统等精神内涵。在保持工业遗产原址原貌不变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修整和完善,继而重新规划空间序列的组织并设置参观流线,同时利用一些重要建筑、场地和设施等塑造具有代表性的空间节点,向人们展示扬州古运河沿岸工业遗产的原始风貌和艺术文化价值。

发展特色农业,在工业遗迹周边开发特色农业,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挥特色农业的文化传承效应,将扬州本土传统工艺、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融入特色农业生产、特色农产品品牌塑造中,在产业发展中继承、创新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

举办主题活动,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节日,举办各种主题活动。比如扬州螃蟹和大闸蟹久负盛名,吃蟹是秋天里为隆重的一件事,以品蟹宴为主线,结合现场演绎、现场制作、蟹道展示等活动内容,让游客体验特色文化。

开发旅游线路,可以针对不同的游客需求,开发不同的旅游线路。借助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定制个性化、更安全、能够满足用户观赏需求的旅游路线规划设计,结合旅游的舒适性、趣味性等不同要素,规划出可选空间更大、出行方式更自由的路线。

吸引投资,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宣传推广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开发工业遗迹周边的旅游产业,促进周边经济的发展。

5.2. 针对旅游产品单一问题——将扬州特色文化元素与古运河相融合

扬州木偶、扬剧、扬州曲艺、扬州民歌等地方特色文艺资源丰富,扬州清曲则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曲与弹词、评话一道,并称为扬州曲艺的 " 三朵花 "可将扬州的曲艺穿插在参观个园等园林,同时让游客亲身学唱,那么在听觉和视觉上都有了很好的体验。园林和古运河的联系又不是很密切,可以将扬州的园林与古运河的联系起来,提升整体的旅游体验感。

5.3. 针对乡村文化流失问题——开展多元化乡村文化活动

加强古村镇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每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大力举办弘扬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传统文化,传播本土风情的展会、节庆、论坛等活动,让静态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更加可感可亲、引人入胜。

5.4. 针对农村人口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不同年龄段技术创新发展

充分发挥好从事运河文化研究或是乡村振兴的人才力量,积极鼓励参加农村创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以此大力培育适合老年人的特色农业和保障老年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村社会服务业,将运河特色旅游业等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新增长点,鼓励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尤其是有利于农村老年人从事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技术创新,力争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便捷化。

6. 研究意义

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虽然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是各地在实际发展的过程当中,乡村旅游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政府整体规划的不完善、沿线旅游及其产品的不够丰富等。而乡村旅游的治理问题具有普遍性,扬州市乡村振兴若能在古运河旅游的推动下取得成效,对于其他省市的古运河地区乡村振兴发展将会有良好的借鉴作用。以古运河旅游为出发点,在初步简单的实地探访、资料查阅等研究基础上,总结出古运河旅游赋能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困境,并进一步分析困境存在的原因并尝试为古运河旅游及乡村振兴治理问题提供合理的建议,有利于完善以古运河旅游为依托的全面乡村振兴模式,进而创新我国乡村旅游治理理论,在确保其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全新的理论。

基金项目

【扬州大学科创基金项目XCX20230903

参考文献

[1] 曹宁毅. “运河的变迁”—论扬州古运河的功能变迁与综合开发[D].同济大学,2006.

[2] 姜馨. 扬州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 李寿兰. 扬州古运河体验型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扬州大学,2014.

[4] 陈霏,李永乐.扬州古运河旅游生态环境感知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1(02):80-85.

[5] 胡忆南,刘璐,孙超.江苏大运河两岸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探析[J].山西建筑,2022,48(10):23-25+69.

[6] 邱小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下的镇江古运河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05):139-141.

[7] 房艳刚,刘继生.基于多功能理论的中国乡村发展多元化探讨——超越“现代化”发展范式[J].地理学报,2015,70(02):257-270.

[8] 郭远智,刘彦随.中国乡村发展进程与乡村振兴路径[J].地理学报,2021,76(06):1408-1421.

[9] 胡敏.我国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转型——兼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升级[J].旅游学刊,2009,24(02):70-74.

[10] 邹露,李平星.基于发展水平和协调度的乡村振兴格局与分区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05):229-238.

[11] 许诗婷.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风貌提升设计探索与实践[J].大众标准化,2024(08):126-128.

[12] 卢贵敏.田园综合体试点:理念、模式与推进思路[J].地方财政研究,2017,No.153(07):8-13.

[13] 沈延梅,刘力永,沈月梅等.焕发古河生机 促进乡村振兴——鹿泉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回顾[J].河北水利,2022,No.330(08):11-1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