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杨得明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文山663300)

摘要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物产丰富,在漫长的岁月中,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由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千百年承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已面临加速消失,抢救和保护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从分析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入手,充分肯定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民族文化生活,并为繁荣地方民族文化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分析了当前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出对策建议,为文山州的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决策借鉴和工作参考。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文化 保护 传承

正文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居住着汉、壮、苗、彝、瑶等11个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节日文化丰富多彩,歌舞艺术热情奔放,民族服饰鲜艳夺目,民风民俗古老而淳朴的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世居民族世代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

机制建设成效

为使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各类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在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2017年出台了《中共文山州委办公室  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文山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由州委、州政府领导任组长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州、县(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协助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州级和县(市)级非遗保护专门机构成立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艺术研究中心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西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马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丘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同时出台《文山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文山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为文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走上了“有法可依、违法有责、依法保护”的新阶段。

(二)申报工作成效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按照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要求,开展了新一轮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深入全州960个行政村(社区)16118个村小组走访民间艺人,收集各民族各类优秀特色文化,撰写《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彝族葫芦笙舞》《壮剧》《坡芽情歌》《女子太阳山祭祀》等调查报告文字、图片、视频资料,普查工作涉及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舞蹈10个类别600余个优秀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经逐级申报,目前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形成国家、省、州、县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全州有非遗名录国家级5项、省级60项、州级136项、县级409项,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6个,州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5个,县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有国家级传承人8人,省级传承人103人,州级传承人248人、县级传承人571人,有省级非遗工坊2家,州级非遗工坊12家,为我州非遗工作的保护与传承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示范点传承成效

     建立示范基地,提升保护水平。一是开展活态整体性保护,以传承示范点和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依托,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传承示范作用,调动传承人和基层群众开展传承活动的积极性,实现对重点区域的整体性保护。目前,全州共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点57个,申报设立了6个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5个州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县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省级非遗工坊,10个州级非遗工坊。二是开展生产性保护,对于具有生命力、又有开发潜质的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实施合理开发,以生产性的方式加以保护。省级项目“壮族银器制作技艺”、“苗族蜡染技艺”、“月琴(弦子)制作技艺”,州级项目“窑上村陶器工艺”、“椒盐饼制作技艺”、“泡花刺绣技艺”等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所在地区内开设培训班,广泛传授技艺。三是开展记录式保护,在抢救挖掘、记录整理非遗过程中,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编辑,出版了《文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霓裳璀璨》《瑶族文化》等。  

(四)开发利用成效

    为有效利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根据《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彝族葫芦笙舞》《壮剧》《苗族花山节》《瑶族盘王节》《皇姑节》《赶花街》《陇端节》等项目举办了各民族传统节日节庆活动,在活动中提升了传承的实效。组织国家、省、州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到北京参加文山州建州60周年成就展和系列活动,展示了我州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坡芽情歌》项目被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请到了国家大剧院参与了《对话•寓言2047第二季》第五个节目《歌书•蝶》的演出,同时受邀参加国家大剧院八月合唱节,悠扬婉转、俏皮灵动的歌声,赢得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无论是民间戏台、高校殿堂,还是世界合唱比赛、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坡芽情歌》项目都受到学界的肯定,被称为“中国非遗传承典范”。以《女子太阳山祭祀》项目为创作源泉,西畴县打造了大型原生态民族舞剧《太阳鸟母》。马关县根据傣族“锦库节”神话传说,编创舞剧《顶家儿女》参加云南省举办的第十四届新剧节目展演,获得好评。同样以《壮族彝族铜鼓舞》项目为依托,州歌舞团创造了大型原创民族舞剧《铜鼓姑娘》,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根据非遗项目编创的《铜鼓姑娘》《幸福花山》等文化作品,获全国革命老区首届文化建设成果展示优秀作品奖。

(五)宣传教育成效

    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宣传活动,以文艺展演、技艺展示、座谈交流、展板宣传、播放视频、发放宣传单、非遗购物节线下展示等多形式,加强宣传教育,使群众通过参加活动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有效提升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增强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提高非遗保护人人有责的意识。在《文山日报.新农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栏目、《文山文化》刊物等媒体开展宣传,把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非遗工作动态、项目简介、人物报道等以视频、图文的形式进行宣传和展示,营造社会关心、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民众对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性得到大大提高。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分别在文山城区双桥花园、七花广场、休闲广场、广南县铜鼓舞广场等地举办宣传活动,调集全州8县(市)民间文艺队及民间艺人参加展演展示。在广南举办“相约广南•唱响非遗”文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系列活动及非遗一条街展示及体验非遗项目活动,内容涵盖开幕式大型民族非遗歌舞晚会《寻梦世外桃源》、巡演及精品节目展演、非遗技艺及产品展示、文博展览及民族民间文艺展演等,充分展示全州非遗项目风采和多元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魅力。开展文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服饰展演,精心组织选送具有代表我州特色的壮族、苗族、彝族等传统服饰参加云南省民族服饰展并被选送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云南民族民间服饰展演活动。举办滇桂两省壮剧汇演,邀请广西北路、南路戏班参与,促进了云南壮剧和广西壮剧的交流学习,扩大了云南壮剧的知名度。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存在问题

   (一)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在弱化。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群众想的是如何更快地过上富裕的物质生活。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再像自己的祖先们甚或是自己的父母辈们那样,了解、热爱和熟悉本民族传统文化。再加上年轻一代受到的汉文化教育,“在老百姓的眼里,秀才是绝对处于光环之中”。让一些民族特色文化项目传承人有了“要让子女有出息,就必须送进学堂”的思想。从而导致部分作为国家工作人员的年轻人,对自己本民族特色文化一窍不通,连简单的语言也不会讲。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不自信,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瞧不起看不上,觉得自己已经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事不关己,没有意识到这一责任就恰恰落到了他们这一代人的肩上。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出现断层。在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部分是记忆的文化,是口耳相传代代相传的文化,一旦传承人逝去,则永远消亡,无可相传。传承人的老龄化,导致民族特色文化传承后继乏人。年岁已高的传承人正在无声无息地逝去,作为古老文化的见证者、携带者、传播者,传承人的离去,意味着民族特色文化的部分消失或整体消亡。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这种“断层”走向只会越来越加速运作。年长的传承人认为,应该培养好自己的接班人,继承自己的衣钵,哪怕一个也行,他们的愿望是传得一人就有了后来者,可是物色不到人,传内没有子女愿意学,传外也找不到徒弟。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在悄然隐退。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创造出了更绚丽多彩现代文化。文化一体化的进程使主流媒体比如电视、网络普及到千家万户,这种快捷流行艺术的普及,挤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空间。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主流文化的融合之下,又都“自觉自愿”地放弃自己的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艺术,而片面地去追求现代流行的文化艺术,现在的少数民族青年人已经对自己本民族风俗习惯了解甚少,如今部分民族特色传统文化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在悄然隐退。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对策及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对促进人类文明,了解和推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目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

(一)发展区域文化,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生态圈。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涉及到各个民族,各民族的特色传统文化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各民族传统文化应积极建立联系,共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生态圈,形成区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当地民众的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民众的积极性,生产生活是赋予民族文化生机和灵魂的“活水”,因此在未来的经济建设中,应该考虑保留一些民族特色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及文化基础,比如保留一些传统的稻作文化,一些水乡生活的场景,保留传统的民居、民间习俗和生活形态,保留传统制造、纺织、手工、酿造等,保留各种乡俗、娱乐活动,保留各民族关联的文化场所、设施、器械、用具、服饰、装饰等。各个民族之间,可以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各个区域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活动,只有民众积极参与进来,各民族特色文化生态圈才能逐渐形成。

(二)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机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得到有效的开展。首先是科学管理,努力改变目前民间自发活动的状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民间组织,科学引导各民族特色文化项目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顺应时代潮流;其次是要摸清家底,建立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料数据库,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构形式、分布区域、传承谱系、发展空间等进一步全面收集整理,并建档保存;最后是重点保护,夯实基地建设,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原生态保护基地,让各民族特色文化保持好传统文化,让各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发扬光大。比如马关县《马洒壮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麻栗坡县《城寨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马关县《芦差冲村壮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活动室建设、西畴县《壮族文化传习馆》的建设,为传承和保护民族特色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加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接班人的培养力度。开设乡土课程,举办培训班,由业内优秀人员及优秀传承人进行指导和辅导,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普及和人才的选拔培养,创办民间保护与传承协会,经常性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赛事和各类传承保护活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大地上成为一种自然;同时,大力组织各民族特色文化宣传活动,邀请知名文人、各类艺术家来文山采风,结合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旅游,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对外知名度,打造文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比如为更好的弘扬铜鼓舞文化,国级家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梁正功主动与寨老和长者商量,成功说服寨老转变铜鼓舞“传男不传女”这一习俗,同意让村里的女性也参与到舞蹈传承中。为更好的履行传承人职责,梁正功主动在学校里开展传承工作,每星期定期向学生教授铜鼓舞,使铜鼓舞有了更好的传承载体。

(四)积极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间活动舞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自信,让更多的年轻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意识到“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树立对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自信心。结合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特色,每年定期开展壮族“三月三”、苗族“花山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让民间优秀传统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各类优秀传统节目展演,带动更多的年轻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参与项目传承与保护,定期不定期组织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国家、省、州组织的宣传展示活动,扩宽传承人的视野,通过积极搭建民族特色文化民间活动舞台,吸引年轻一代加入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行列,让后继有人。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