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渊“墨花墨禽”画在中国花鸟画美学中的审美独特性——以《竹石集禽图》为例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熊姚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省南宁市,530009

摘要

元代在花鸟画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而“墨花墨禽”在元代花鸟画中占有重要地位。此时,画家们更注重神韵意趣,偏爱水墨淡彩,主张神似高于形似、画境通于诗境,以浓淡、深浅、干湿的笔墨变化来为花卉禽鸟传神。画家王渊是元代“墨花墨禽”的重要实践者之一,他取韵于黄筌父子富贵精致的艺术风格和用笔新细的表现技法,又独创一格,以富于变化的墨笔墨韵去表现五彩的花鸟世界。本文将深入探究《竹石集禽图》的画面细节,并结合王渊的生平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系统剖析他运用水墨工笔技法展现花鸟画的独特方式,最终来阐述元代“墨花墨禽”画在中国绘画美学上的独特意义与影响。


关键词

正文


一、元代“墨花墨禽”画产生的背景与代表人物

元代花鸟画的风格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写实逐渐过渡到富有笔墨韵味和文人情趣的写意风格。元代并未延续前朝的画院制度,这使得传统的皇家画院画家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资助。这一变化为文人画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自由和空间。文人画家们追求个性、自由和创新,他们的审美观念、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对墨花墨禽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且不再过分追求对自然物象的精确描绘,而是更注重表达画家的主观情感和思想观念。画家们通过写意手法,将自己的情感、意趣和审美观念融入到作品中,达到“聊写胸中逸气耳”的境界。

元代花鸟画在技法上则更注重水墨的运用,重墨轻色,勾勒点染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水墨花鸟画风格。王渊早期曾承袭了黄筌的画风,而后师从赵孟頫,其艺术风格的受二人熏陶甚多。在表现形式上,王渊虽以皇家画院的传统风格为主导,但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了纯粹的水墨渲染,用以抒发内心的情感与胸怀。在绘画风格上,他早期偏向工笔重彩,专求黄筌风格画法,中年转为水墨花鸟竹石,墨色渲染,浓淡有致,以无彩胜于有彩。而后在赵孟頫的指导下,深受其艺术魅力的影响,从而深入钻研赵孟頫的绘画风格,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将“墨花墨禽”画推向全盛阶段。

二、元代“墨花墨禽”的独特美学特征 ——《竹石集禽图》为例

元代花鸟画在继承宋代花鸟画的基础上,经历了重要的变革和创新,其中“墨花墨禽”就是这一变革和创新的重要体现。它借助于线、墨、形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将物象的客观色彩统一为主观的墨色变化,从而形成了具有元代文人独特审美风格的花鸟画种。这种带有独特审美倾向的花鸟画的成熟,不仅与元代文人画的兴起和文人阶层的参与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当时的社会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这批参与花鸟画创作的画家中,其中又以王渊的“墨花墨禽”最具代表性。在中国绘画的演变中,色彩美曾是早期花鸟画的核心特色。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特别是进入元代,花鸟画迎来了显著的变革。这一变革的标志性特征,便是广泛流行起“不施采而纯以墨色者”的画法,人们称之为“墨花墨禽”。这一称谓最初在元代汤屋的《古今画鉴》中被提及。“墨花墨禽”涵盖了两种风格:一种倾向于写意,透露出文人墨客的墨戏之趣;另一种则偏向写实,将原本工笔花鸟画中艳丽的色彩转变为水墨的淡雅。在这之中,一个尤为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工笔花鸟画中开始采用以墨代色的技法,这一革新之举,王渊堪称其开创者。《竹石集禽图》作为王渊的代表作之一,正是一幅典型的“墨花墨禽”作品,它以其精湛的笔墨技巧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展现了“墨花墨禽”的独特魅力。

 

图一《竹石集禽图》轴,纸本墨色,纵137.7厘米,横59.6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院。

 

1、《竹石集禽图》画面构成分析

《竹石集禽图》,又名《花竹禽雀图》,创作于至正四年六月。

《竹石集禽图》画面整体布局清晰,重心落于下方,呈现S形走势,景物错落有致,充满生机。画面中央,一块形状别致的怪石立于山坡上,石上立着一只角鹰,气宇轩昂,威严凶猛。怪石的中间被安排了一个圆洞,透过圆洞,可见花枝与花叶,与坚硬的怪石形成对比。雄鸟与怪石共同构成了画面的视觉中心。两只鹰,一者昂首向天,一者低头俯瞰,这样的布局使得画面中的元素形成了和谐的呼应。在画面的背景中,角鹰与湖石之后,一竿挺拔的秀竹和数朵盛开的杜鹃相映成趣,为画面增添了一抹山野的质朴与清新。而在这宁静的背景中,一只小雀停留在竹梢,似乎对飞远的同伴们心存犹豫,眼神中流露出对它们的深切关注。它的这种动态,不仅将观者的视线引导至画面之外,更与角鹰的稳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画家独具匠心的构思与布局。

2、《竹石集禽图》用笔造型的特点

王渊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不同物像的独特属性,包括它们各自的质感与色彩。巧妙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如勾勒和水墨皴染等技法,凸显了石块的坚硬与方正、修竹的笔直与坚韧,以及花朵的细腻与柔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禽鸟的神态刻画入微,羽毛的层次和质感都表现得立体而富有生命力,进一步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图中描绘的两只角鹰,首先运用淡墨勾勒出它们的基本形态,接着采用层层渍染的手法,结合勾勒、丝毛和散笔擦写等多种技巧。角鹰的背部羽毛错落有致,随形体转折而变化,尾部则完全采用“落墨”手法,点渍层染,既把握了形态,又追求了墨色的深浅变化。在描绘角雉的脖子时,灵活运用散笔,根据结构转动笔触,使角雉的形象真实而贴切。

王渊的墨色花鸟画独树一帜,其显著特色在于巧妙地将勾勒法与没骨法相结合,这在传统的花鸟画领域里确实较为罕见。从技艺层面看,勾勒与没骨两种手法在运用上通常难以兼容,但在其妙笔之下,二者却完美融合,形成了和谐统一的画面效果。

 

三、结语

“墨花墨禽”显著特色在于“以墨代色”,这一艺术手法摒弃了隋唐至两宋期间盛行的院体重彩风格,且与明清时期的写意之风迥异。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文人画思想引领下逐渐演变,它深植于画家对物象精神层面的深入思考与内心世界的关照。墨色因其“浓、淡、干、湿”以及“焦、浓、重、淡、清”的五色变化,具备了丰富的表现力和直接书写的便捷性,因此被文人画家们选为表达自我与情感的媒介。

王渊的“墨花墨禽”作品以墨代色,笔墨运用精妙绝伦,可以总结为“墨韵五色生,清雅胜繁华”。这些作品并非仅限于一二,而是数量众多。他并未沿袭前人的传统套路,而是独具匠心,专门挑选了色彩尤为绚丽的花鸟作为描绘对象,却以墨色为媒介进行创作,使得原本雍容华贵的奇花异鸟变得素雅而静谧,达到了清雅胜繁华的境界。并巧妙运用水墨,通过墨色的浓淡、深浅、干湿之变,为花鸟赋予了生动的神韵,展现了无彩却能超越有彩的奇妙之处,使观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新颖与震撼。在“墨花墨禽”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对传统花鸟画技法的继承和创新。吸收了宋代花鸟画的精髓,同时融入了元代文人画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注重笔墨的运用和墨色的变化,通过精细的勾勒和晕染,使画面上的花鸟形象更加生动、传神。“墨花墨禽”画不仅展示了画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艺术思想,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这种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使“墨花墨禽”画成为中国花鸟画史上的瑰宝和典范。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