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理论渊源及现实启示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李春艳

(西北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710199)

摘要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和核心范畴,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主线,促进了马克思哲学实现革命变革。从实践概念的提出到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完善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完成了从旧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演变。实践概念是由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经过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完善诠释,马克思在旧哲学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探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理论渊源,可以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与当代生活相结合,指导着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

实践范畴;理论渊源;社会实践;现实启示

正文

引言

“实践”一词历史悠久,它的发展演变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理论积淀,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之一,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中国学者,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实践这个概念究竟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问题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解和把握,本文把实践范畴的发展演变主要分成了五个部分,分别是古希腊时期到中世纪时期、近代西方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在对经典传统的坚守和批判中,马克思将历史和唯物的原则辩证地统合到了实践范畴中,继而奠定了实践范畴的科学根基[1]。通过探寻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概念,不同学者对于时间范畴的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时间范畴的理论渊源,从历史的长河中寻找一些灵感,对于当代社会具有现实启示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概念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基于经济学领域研究人的本质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它与人的抽象思维相对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现实的人不是抽象物,而是具体物。”人作为一个现实的存在者,是感性存在,又是能动存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感性活动,又是能动活动。所以说,实践不能脱离具体对象和具体过程而单独存在。从本质上看,实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人们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实践;二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交往实践。这两个方面在根本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范畴的基本内涵。

实践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也是构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正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人类社会才得以形成并不断向前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实践形态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变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以前,人们对于实践形态的认识主要是基于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解而形成的。人和自然是一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矛盾体。正是在这一认识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将实践范畴确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范畴之一。可以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两个方面的关系。

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实践范畴经历了从外在实践到内在实践再到外在与内在相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使人的实践活动呈现出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二是实践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实践活动所涉及的领域是整个社会生活。马克思认为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革命性,主体通过工具作用于外部客体,从而满足自身需求进而推动社会发展[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他关于人类解放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他关于人类解放理论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实践范畴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要求;二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历史进步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内在维度;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理论渊源

(一)从古希腊时期到中世纪时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和融合中发展起来的,与西方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与古希腊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西方哲学史上,从古希腊时期到中世纪时期,实践这个概念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并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实践范畴经历了从实践到理性、从宗教信仰到科学认识的发展过程。在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和近代的认识论哲学中,“实践”概念表面上看起来是被忽视的,但实际上却一直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存在着:在中世纪是人的意志的自由选择,在康德是意志自由、是实践理性,在费希特是行为或努力[3]

(二)近代西方哲学

近代西方哲学对实践概念的关注和论述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近代早期到17世纪末,这一阶段的实践主要体现为自然哲学中的生产实践;第二阶段是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这一阶段的实践主要体现为道德哲学中的道德实践;第三阶段是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这一阶段的实践主要体现为科学哲学中的科学实践。通过对这三个时期实践概念的考察,我们可以大致把握其理论来源。

(三)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实践范畴的直接理论渊源,为马克思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使马克思形成了以实践为核心的唯物史观,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但是德国古典哲学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比如没有对实践做出明确的界定,因此,在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实践范畴时就会出现一些困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把实践范畴的形成与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马克思并没有对实践概念进行专门的论述,这是因为当时他认为自己还没有成熟起来,还不能对实践概念进行专门的研究。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三部著作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阐述了马克思的实践观思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部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走向成熟,《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最终形成的标志。这三部著作都是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而进行的一系列思想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重要的里程碑,不仅在理论上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观形成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的本体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把实践的本体论问题正式提出来了,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对实践概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马克思指出,“对实践概念的第一个规定是,它是一个与本体论相对立的范畴,即在本体论中不能把实践理解为具体的现实的人”。也就是说,实践的本体论意味着,实践不仅仅是人在自然界中的活动,它同时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实践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践的历史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的“新哲学”,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新世界观”。马克思在《形态》中对实践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把实践看作人的本质力量和存在方式,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同时马克思还认为,“真正的历史就是一切时代最大最多面的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在《形态》中关于实践概念的论述,实际上是他在《手稿》《形态》和《手稿》基础上形成的新哲学体系。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的辩证法

在《形态》中,马克思指出,“真正的唯物主义是从实践出发而不是从认识出发的”。实践作为一种历史的现实活动,是“客观精神”的体现。马克思在这里所讲的实践是广义的、包括一切客观存在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人类社会生活活动在内的一切活动。实践是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包含的,人在社会生产活动中所从事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属于实践范畴。人所从事的一切社会活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都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这些物质生产活动对人和人类社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把马克思所讲的“实践”理解为“物质生产实践”。马克思说:“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4]

(四)《手稿》:实践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从《手稿》到《形态》,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前,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肯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手稿》等三个文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实践观的思想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建立起了自己的实践哲学。从《手稿》到《形态》再到《手稿》,这一过程也就是马克思实践观逐步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总之,科学的实践范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哲学,批判旧世界的基础上创立的,是在亲自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创立的。其创立的过程不仅经过了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而且经过了由对生产实践这种具体的实践形式到一般哲学意义上的实践范畴飞跃。四个阶段,两次飞跃,既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理论的艰苦探索过程,也是革命实践的过程。一句话,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历史的过程。

四、马克思实践范畴的现实启示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始范畴,也是基本范畴。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犹如细胞在有机体中的地位一样,起着前 提性和基础性的作用。这是因为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主观目的性、

社会性和历史性四方面的属性,兼有普遍规定性和直接现实性的双重 品格。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内涵在当代中国具体表现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丰富和发展;同时,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他关于人类解放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一)坚持以实践为基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新境界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实践为基础对实践范畴进行创造性发展,并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矛盾分析法”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百年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范畴的丰富和发展。坚持以实践为基础对实践范畴进行创造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新境界的关键所在。“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矛盾分析法”等科学理论体系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实践为基础对实践范畴进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关键在于我们坚持以实践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创造性发展,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之上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组成部分的灵魂,实践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继续坚持以实践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造性发展。

五、结语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尺度,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标志。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有助于更好的学习马克思主哲学,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应用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之中.习总书记所指出的:“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的。”[5]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实践为基础对实践范畴进行创造性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从理论到实践、从中国到世界的飞跃,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科学指导。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实践为基础对实践范畴进行创造性发展,既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范畴的丰富和发展,又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更结合新时代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创造性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继续坚持以实践为基础对实践范畴进行创造性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参考文献

[1] 付文军.论马克思实践观的原则与高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1,(08):83-88.

[2] 陈琳,马静,杨曼.《反杜林论》:恩格斯对马克思实践范畴的深化与发展[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04):20-24+37.

[3]黄文前.现代视域中的实践概念——实践概念发展综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05):50-6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4.
[5]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