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传承对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韩利英

河南省内黄县文化馆、河南内黄、456300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深厚沉淀,代表了我们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推广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源起于民间,这些文化瑰宝深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因此,要想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文化,必须凝聚群众的力量,以民众为起点,实现其在社会各界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本文先解读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关系,然后分析非遗文化对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意义,并提出具体的优化,以期为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关键词

非遗文化;文化传承;群众文化

正文


1. 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在当前推进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至关重要,而作为这一传统文化精华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对于丰富和提升群众文化的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活生生的文化表现形式,由民间艺术家和工匠一代代手工传承下来,凸显了人在其传承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这一过程显著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之间存在着互为补充、共同促进的深厚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展现,涵盖了民族各界世代流传、倍受珍视的文化财富。这不仅包含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等非物质元素,也涉及到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密切相关的物质对象和场所。民间的工匠和艺术家们,通过无数代人的努力与智慧,创造并维护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从民间涌现,经由民间的不断传承和演绎,才得以流传至今。如果民间艺术匠人和其艺术形式消失,那么这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面临失传的风险,这对于维护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将是一大损失。

2. 非遗文化传承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

2.1非遗文化可以作为群众文化的创作资源

在策划和组织妇女儿童活动时,深度挖掘并利用当地独有的文化元素作为创意源泉显得尤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承载我国深厚文化底蕴的宝库,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积淀与传递,其内涵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升华。借助于这些文化资源的无穷魅力,我们完全有能力打造出富含地方色彩和文化特色的妇女儿童文化活动。拿宁德地区的畲族民歌为例,这种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宁德市的文化特色,更是畲族社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传承和文化沉淀,畲族民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歌谣文化,为畲族以及宁德地区的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些歌谣不仅在畲族的歌俗会上得以展现,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文化表达方式。

2.2非遗文化能够扩大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深植于民间的根源,自然而然地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能够深化人们对本地文化魂魄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地方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因此,群众将会对这些载有深厚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给予更高的关注与热情参与,有效提高当地文化活动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非遗文化的传递不仅是民间传统的延续,同时也是地方群众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意识继承,可以向外界展示独具一格的地方文化特色,让更广泛的群体——特别是妇女与儿童——更加主动地融入到这些文化活动之中。这不仅能够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还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目光投向这一地区,激发对当地文化的探求与兴趣[1]

此外,通过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随着地方文化活动的推广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更多的人将由此被吸引来到当地,不仅仅是为了深入了解独特的地方文化,也会对当地的旅游、艺术品、手工艺等产生浓厚兴趣。这种文化至经济的双向促进作用,不仅丰富了地方的文化生态,也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贡献了重要力量。

2.3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继承并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为群众文化活动注入新鲜血液,尤其在筹划与实施妇女儿童活动时,融入这些文化精粹,能极大地拓宽活动的内涵与形式。非遗文化的保护与推广,激发了地方社区对群体文化活动的热情,从而密集地组织和参与到各类针对妇女儿童的文化活动之中,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2]

为了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持续和有效的传承,利用妇女和儿童文化活动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宣传和推广平台,是一个极具创新精神的举措。这样不仅可以保障这些宝贵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也为刷新妇女和儿童文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进而吸引年轻一代的兴趣和参与。同时,这种策略能够使群众文化活动的种类更加多样化,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从而加速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步伐,有效促进群众文化建设的全面提升[3]

3. 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结合途径

3.1加强群众对非遗文化传承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护与推广,必须与广泛的民众紧密结合。因此,要让这些宣传活动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关键在于深化民众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学习和理解,人们不仅能够增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还能够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提升公众对非遗文化的知晓度不仅能够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添彩,也助于提升社会整体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

3.2创新文化传承保护的形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我们不应僵化地守着传统的框架,更不能固步自封,忽视时代背景和大众的新兴需求。作为一种深植于民族精神土壤中的文化现象,它的生长和繁荣须紧随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步伐。仅有将大众的期望作为导向,方能携文化走向持续的繁盛之路。对于广大民众而言,他们追求的并非是那些唯我独尊、离群索居的文化形态,而是那些能够与日常生活交融,带有浓厚生活气息和吸引力的文化形式。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浪潮中,信息的获取不仅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各类文化理念也借助网络的力量,在全社会范围内迅速传播,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来说,这既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我们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将民众所关注和钟爱的文化元素创造性地融合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采用大众易接受且深感喜爱的方式予以呈现,让它们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3.3科学传播保证非遗文化真实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递和维护过程中,信息的扭曲和失真问题不时浮现,对于这项工作的深入推进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此,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提高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的效率变得尤为重要。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需要细心地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面貌,有效地避免信息的误传,确保非遗传承与保护能够为群众文化的兴盛和发展贡献宝贵的力量。同时,通过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对非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深入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的机会,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加深对这一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

结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众文化体现出紧密而不可分割的纽带关系,它们互为补充,共同成长。通过继承和发扬非遗文化,我们能够有效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将非遗文化和元素巧妙融合进日常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不仅能够使这些活动更加多样化和生动,而且也使得广大民众得以更加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本土的非遗文化精髓。因此,地方文化部门在挖掘和理解非遗文化的精华之后,应致力于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带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吴春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融合、传承和发展[J].明日风尚,2024,(06):158-160.

[2]祖传圣.在群众文化建设中保护与传承传统民俗文化[J].文化产业,2023,(35):115-117.

[3]易晓梅.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结合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23,(17):250-25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