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背景下陕北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育;陕北民俗文化;文化传播平台;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正文
引言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对中文学习的需求持续旺盛,全球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学,7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设中文课程的各类学校及培训机构8万多所,正在学习中文的人超过3000万。“汉语热”的浪潮已经席卷全球[1]。
笔者认为创设一个适合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文化传播平台,并且将文化内容聚焦于陕北民俗文化,用这类人群可理解的方式介绍陕北民俗文化,有利于促进陕北民俗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传播。此外,给外国留学生提供了学习陕北民俗文化的渠道,感受陕北民俗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增强外国学生对中国地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降低陕北地区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焦虑和挫折,从而提升汉语水平[2]。
一、文献综述
在民俗文化传承与传播领域,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框架与实践经验。国内研究多聚焦于民俗文化的内涵挖掘、保护策略及现代转型,强调其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国外研究则侧重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文化认同的构建以及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适应性等问题。
在理论基础方面,本研究将明确界定民俗文化、国际中文教育等相关概念,确保研究范畴的清晰界定。同时,将运用文化传播理论、教育心理学、跨文化交流理论等相关理论作为支撑,深入探讨民俗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传播机制、影响因素及效果评估等问题,为传播平台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陕北民俗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陕北民俗文化,作为陕西省北部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以其丰富多样、传统深厚的特点而闻名于世。这一地区的民俗文化涵盖了多个方面,如信天游、剪纸、秧歌等,这些活动不仅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3]。用以下三种民俗文化为例:
(一)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代表,其语言朴实,节奏自由,旋律简单而悠扬动听。信天游以其粗犷激昂、奔放豪迈的风格,生动展现了陕北人民真实、质朴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民歌不仅是陕北人民情感的表达,也是黄土高原这一特定地域内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记录。
(二)剪纸
剪纸是陕北民间艺术的瑰宝,其图案精美,寓意深远。陕北剪纸在全国享有盛誉,作品常以红色为底色,内容涵盖吉祥图案、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体现了陕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剪纸艺术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承载着陕北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三)秧歌
秧歌则是陕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它起源于北宋时期,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陕北秧歌以其欢快的节奏、优美的舞姿和丰富的表演内容,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春节期间,秧歌队走街串巷,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三、国际中文教育背景下陕北民俗文化的传承现状
在国际中文教育的广阔背景下,陕北民俗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本土文化传统的坚守,也是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4]。当前,陕北民俗文化的传承在国际中文教育中主要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展开,但其效果与挑战并存。
(一)传承途径与方式
在国际中文教育的课堂中,陕北民俗文化常常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被引入,如信天游的歌词与旋律、剪纸的技艺与图案寓意、秧歌的历史与表演形式等。这种教学方式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了解陕北民俗文化的框架。
(二)传承效果与挑战
从传承效果来看,陕北民俗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们对陕北民俗文化表现出较高的接受度和学习兴趣,许多学生甚至成为了陕北民俗文化的忠实传播者。然而,面对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等挑战,传承效果仍显不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可能对陕北民俗文化存在理解和接受上的困难,而语言障碍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困难。
由于陕北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特色性,相关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且分散。这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教学材料,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陕北民俗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传播策略
在国际中文教育的广阔舞台上,陕北民俗文化的传播不仅是一项文化传承的使命,更是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制定明确的传播策略,并不断创新传播内容与形式,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以衡量传播效果。
(一)传播目标与受众分析
首先,明确陕北民俗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传播目标至关重要。我们的目标不仅在于提升国际中文学习者对陕北民俗文化的认知度,更要通过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针对目标受众,即国际中文学习者,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们的文化背景、学习需求及兴趣点。这些学习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多元的文化背景,因此,我们的传播策略需具备跨文化适应性,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传播内容与形式创新
在传播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上,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虚拟现实等,为学习者创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例如,可以开发在线课程,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陕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习者仿佛置身于陕北的黄土高原之上,亲身体验信天游的悠扬、剪纸的精巧和秧歌的欢快[5]。此外,还可以举办线上或线下的文化体验活动,如民俗节庆、手工艺制作等,让学习者在参与中感受陕北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三)文化传播效果评估
为了衡量传播效果,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的文化传播效果评估体系,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记录等,以全面、客观地收集数据。在实施评估后,我们应对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找出传播策略中的优点与不足,为后续的优化提供依据。通过持续的评估与改进,我们可以不断优化传播策略,提升陕北民俗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传播效果。
五、预期成果与影响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情感的桥梁。陕北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民俗风情,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具有极高的传播价值。通过设计并实现一个专门的陕北民俗文化传播平台,我们不仅能够促进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还能对国际中文教育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对陕北民俗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
1.扩大国际影响力
平台的上线将极大地扩大陕北民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多媒体展示、虚拟现实体验等现代技术手段,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陕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加深对这一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此外,平台还将积极与国内外媒体、教育机构等合作,共同推广陕北民俗文化,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平台不仅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载体,更是一个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平台。通过平台上的互动学习模块和社区交流模块,用户可以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共同探讨陕北民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将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3.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平台还将对陕北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展示陕北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平台将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关注并前往陕北旅游。这将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和就业机会,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
(二)对国际中文教育模式的创新贡献
1.提供新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平台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通过整合陕北民俗文化的丰富资源,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有趣的学习材料。同时,平台上的互动学习模块和虚拟现实体验等功能也将为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体验。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推动教育模式发展
平台的成功实施将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向更加全面、深入的方向发展。通过引入文化教学的元素和方法,国际中文教育将不再局限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将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有力支持[6]。
3.提供借鉴和参考
平台的成功经验还将为其他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传播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总结平台设计、实施和推广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为其他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传播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这将有助于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六、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在国际中文教育的广阔舞台上,陕北民俗文化的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也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与尊重。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陕北民俗文化的传播仍存在诸多不足,如传播渠道单一、内容深度不够、国际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贡献在于,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陕北民俗文化传播策略,并设计了一个集信息展示、互动体验、在线教育于一体的综合传播平台。该平台通过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现陕北民俗文化的魅力,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机会,使国际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和感受陕北文化的独特韵味。
(二)未来展望与建议
展望未来,陕北民俗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传承与传播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陕北民俗文化有望吸引更多国际目光,成为展示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窗口。笔者建议可以通过引入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使平台更加生动有趣,让国际学生能够在沉浸式的环境中深入了解和体验陕北文化。
其次,丰富传播内容,挖掘文化深度。在保持陕北民俗文化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为国际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学习材料。同时,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展现陕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鉴,促进文化的多元共生。
再次,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寻求与国际教育机构、文化组织等的合作机会,共同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学术研讨会等,推动陕北民俗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广泛传播。
最后,针对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制定更加有利于文化传播的政策措施,为陕北民俗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三是将陕北民俗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课程体系,使其成为学生必修或选修的重要课程之一;四是加强国际中文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促进全球中文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译心.国际中文教育呈现新气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3-18(003).
[2]徐韵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学[J].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2(3):2.DOI:CNKI:SUN:SYWX.0.2012-03-238.
[3]李秀萍.陕北民俗文化传播现状与路径研究[A].安康学院学报,2020年8月 第32卷第4期.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 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年4月.
[5]李文阳.关于国内民俗文化传承保护的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DOI:CNKI:SUN:CQGY.0.2019-02-023.
[6]谢菲.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述评[A].贵州民族研究,2011 年第 3 期(第32卷总第139期).
作者简介:
周璐璐(2002.11-),女,汉族,浙江湖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国际中文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