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曲剧的发展——以《洛阳令》为例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阎龙云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洛阳师范学院 河南洛阳 47100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洛阳曲剧是我国优秀文化持续传承的见证,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从民间孕育而生,凝聚着一代代非遗艺人的匠心与传承。如今,许多非遗技艺逐渐变成非遗“记忆”,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甚至濒临消失。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认同,重塑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洛阳曲剧;《洛阳令》;云传播

近年来,尽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受到关注,但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洛阳曲剧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挑战。为了探究洛阳曲剧的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本文以《洛阳令》为例展开论述研究。

一、洛阳曲剧概要

曲剧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是河南的第二大剧种,是洛阳地区的第一大剧种。河南曲剧是以民间的歌舞“踩高跷”与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组合而成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中国正式成立后,洛阳曲子得到了恢复与发展,正式被命名为“洛阳曲剧”。洛阳曲剧又名“洛阳小调曲”,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唱腔曲牌和音乐曲牌。[1]音乐优美、唱腔细腻、节奏明快、跳跃、活泼,富有浓郁的地方性色彩。其唱腔清新、质朴,韵味浓厚,颇具委婉动听的迷人魅力。

二、《洛阳令》简介与艺术特征

1.《洛阳令》简介

《洛阳令》是洛阳曲剧的代表性作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进行首次演出,就获得了第一届河南戏剧大赛的五项大奖。到2013年洛阳曲剧院历尽千辛万苦对《洛阳令》进行复排。讲诉的是洛阳本地的故事:东汉年间,刚正不阿的董宣在得罪公主后宁死不屈,誓死捍卫大汉的法律权威,后得到刘秀对其的赏识,封为“强项令”的故事。

2.《洛阳令》艺术特征

《洛阳令》作为地方戏曲剧目,与其他戏曲剧目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唱腔。基本上以四句一版或者上下句的曲牌连缀体形式,唱腔多以板腔体为主。

洛阳曲剧唱腔的曲牌大约有40个左右,形式各异、表现的情感各不相同:阳调、诗篇、书韵、慢垛、谓调、上流、平垛、潼关等。《洛阳令》就以“阳调”为主展开。“阳调”是以徵调式的形式展开,在五声正音的基础上,根据旋律与唱腔需要加入变宫和清角。[2]《洛阳令》为了更好地表现戏曲中的情感,在不断对唱腔进行创新的同时,又积极地借鉴其他戏曲,对传统曲剧的四句加首尾样式的结构进行改变,在原有的唱腔基础上,加入念白、转接其他调门等方式,逐渐将洛阳曲剧的唱腔风格转变为板腔体。在樵母的一唱段中就使用了上承其他调门的转接方法。上承其他调门是由一个调门直接转入另一调门,不需要像传统曲剧要加入过门才可转入其他调门。

三、《洛阳令》的发展现状

1.观众市场受限

随着线上娱乐的兴起,观众对于传统戏曲的观看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久而久之,《洛阳令》与观众之间的鸿沟就会越来越深,只有少量的老年群体和业内人士喜爱,市场随之萎缩成为了不争的现实。

2.经费不足

许多演员将谋生作为第一位,政府又没能给予足够的财政支持和经费补贴,这就导致了许多优秀演员都会选择转行利用自己的优势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这样就造成人才流失现象的出现[6]同时,经费不足也限制了剧目的创新,要想打造出一部经典目,就必须要求剧本、音乐、舞美、导演等方面达到一流的水准,而这一切毫无疑问都必须以强有力的财政作为后盾,以支持其发展资金短缺和创新不足是当前的《洛阳令》发展过程出现的重要问题。

四、如何促进《洛阳令》的发展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传承

在当今虽有关于促进传统戏曲文化发展的国家政策提出,但由于种种实际原因,许多政策最终的落实都大打折扣。因此,在当今政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导力量,要做在经济上支持、政策上保障、人才上培养、理论上研究、创新上扶持、协调传承人人参与。

政府虽对文化传承起到主导作用,但仅仅靠政府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应积极的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中。近些年,洛阳地区的不少中小学就自主研发了以洛阳曲剧、河洛大鼓等洛阳地方性戏曲为主的校本课程,如在课堂上方教唱《洛阳令》的经典选段,这样就形成了地方性戏曲的传承不仅仅只依靠政府和戏剧院,音乐教师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力量。只要人人贡献出一点力量,洛阳曲剧《洛阳令》的传承必然会上一步台阶,使《洛阳令》在原有基础上,焕发出“新的风采”。

2.综合运用互联网手段,积极传播

河南卫视推出的“奇妙游”系列节目频频出圈,从《唐宫夜宴》到水下洛神赋《祈》、《龙门金刚》在收获超高的收视率的同时,极大的宣传了河南传统文化,用现代化的手段,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洛阳令》的发展也可以借助抖音、小红书、电视台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打造品牌效应,让更多的群众接收它、喜爱它。

信息时代,任何的传播方式都不是单一化的,要做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达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洛阳令》既要做到“出众”,也要注意突出自身的艺术特点。《洛阳令》在与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时候,不能仅仅只是一味的照搬,既不能仅仅只是舞台的记录,也不能只是创新一些唱腔。在将《洛阳令》融入其他的艺术形式的时候,要确保它占有一定的比例,要主动开展跨领域的合作,寻求更多的途径,做到既要保持传统,又要促进它的推广。

以往的《洛阳令》传播因为自身的局限性,难以与观众产生有效且及时的互动。当今,要利用好新媒体、互联网等手段,在扩大《洛阳令》受众群体的同时,让其享受到更好的观赏体验。

3.提炼洛阳曲剧的内涵,创新发展

一般而言,普通观众是戏曲最基本的受众群体,但《洛阳令》作为洛阳曲剧的代表作品,是一种地方性戏曲,它的表演方式和表演技巧,一般人很难对其达到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使《洛阳令》能够面向全体观众,必然要提炼其的内涵,密切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联系。通过缩短人民群众与本土传统戏曲的距离,尽可能的减少地方性戏曲与人民群众的差距,从根源上唤起群众对本土戏曲的认同感,从而逐步的从一般“看客”变成“戏迷“票友”。

《洛阳令》想要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要学会灵活的借助学校教育力量,让成长在学校中的青年一代在潜移默化中认识《洛阳令》、了解《洛阳令》,从而成为《洛阳令》最忠实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洛阳令》对青年一代的培养要从兴趣出发,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真正做到洛阳曲剧与青年一代密切联系,使洛阳曲剧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从当前洛阳曲剧著名剧目《洛阳令》这一地方性戏曲剧目的继承和发展状况来看,尽管这些年来,洛阳当地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实现对《洛阳令》的扶持与保护,但是仅仅依靠国家的政策措施来实现《洛阳令》的继承和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在当今,《洛阳令》要想继承与发展的好,必须要有多方面的合力,要在艺术内容、形式上进行创新,要积极挖掘年轻一代的后备人才,要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戏曲的继承和发展力度,以达到对《洛阳令》这一地方性戏曲剧目的继承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楚小利.“非遗”视野下河南曲剧的渊源与现状调查[J].中国戏剧.2019(06):88-90

[2] 李娜.河南戏曲发展存在的问题——以黄淮流域周口地区为例[J].戏剧文学.2014(12):129-133

[3] 胡玉华,王东洋.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路——以洛阳地方戏“曲剧”个案调查为例[J].重庆.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27-129

[4] 魏慧莹.河南曲剧的艺术特征与传承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2

[5] 罗原.努力推动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社会艺术实践,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J].文史月刊.2012(08):94-95
作者简介:阎龙云,女,(2001-02),汉族,河南省洛阳市,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