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素髹
摘要
关键词
漆器 宋代 素髹
正文
漆器的髹饰工艺种类繁多,如素髹、描绘、镶嵌、刻填、磨绘、变涂、堆塑、雕漆等,这些工艺既可独立使用,亦可综合运用,从而构成了我国漆髹多彩的工艺面貌。素髹是我国古代漆器工艺中最原始,也是最基础的方法,历代皆有制作。而在素髹工艺历史上,宋代则为最值得关注的时期。宋代素髹与汉代夹纻,唐代平脱,元代雕漆并称为中国漆器四大当家杰作。宋代髹漆技艺在继承前朝以来的技艺之上,在制漆,制胎和装饰等方便都有所突破,后世所传承的漆器技艺和种类,均可在此阶段觅得源头,发展和创造出素髹、雕漆、犀皮、戗金、螺钿镶嵌等工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素髹,因此在列举素髹工艺时,都会把话题指向宋代。
宋代是素髹的集大成时期,此期出土的素髹漆器品类丰富,数量也大盛于前,在历代素髹漆器中堪称典范。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纷争的局面,统一了中原。北宋中期城市经济繁荣发展,市民阶层日渐崛起,文人士子的政治地位不断上升,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追求日趋主动。艺术创作的主题也不在局限于政治或宗教题材,更多的转化为体现人文和自然景物的现实主义描写。随着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手工艺的复兴,漆工艺得到相应的普及。宋代漆器生产官营、民营分化并举。宋代官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管理,以制作御用漆器,从官方的角度推动了漆器的发展,也使漆器工艺得到了更专业的研究。而随着宋高帝赵构政权的南迁,髹漆工匠也跟随而至,由此使南方漆工艺迅速发展,工艺制作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据史料记载,宋代最著名的漆器产地是杭州和温州。《梦粱录》中记述了当时的临安漆铺林立,城内大街及诸坊巷“连门俱是”的场景,如“温州漆铺”、“游家漆铺”等。从官方到民间对漆器工艺的重视,推动了漆工艺的迅速发展。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审美高峰,由隋唐的绚丽繁复转入静雅简约。国学大师陈寅恪曾提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类似于现当代“极简风”的宋代素髹漆器便是宋代美学极好的体现。此时的素髹工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其设色简洁,通常只有一两种色相,体现了“简即是繁”的用色理念。在宋代文人清新雅致的审美影响下,素髹漆器形成了独具时代气息的特征,被形容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其温润内涵的特质与宋代文人温文儒雅的品性相得益彰。
两汉以前,素髹漆器大多以红色、黑色为主色,商周、春秋时期,偶尔运用冷色入漆,但因当时的技术有限,最终呈现的漆色沉闷发灰。春秋战国以后,由于“油漆”的发明,漆器已不再唯红黑两色。至魏晋时,开始流行“绿沉漆”等冷色为主的漆器。唐代随着“平脱”技术的发明,促成了漆器表层光洁处理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素髹工艺在唐代脱颖而出,唐代遗存了不少经反复髹漆擦拭的古琴,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素髹工艺。素髹发展到宋代,无论是内在制胎还是外在髹饰都有所突破,产生了引人注目的转变。而此时推光漆的精制与髹漆器物的抛光两项关键技术的发明与创新,为宋代素髹漆器的流行提供了重要保障。素髹不仅只是作为一种工艺形式,更是被提升到专门艺术表现形式的高度,将工艺技术转变为艺术追求,反映了宋代的审美观念,也体现了宋代在素髹发展上的重要性。
宋代素髹漆器不仅在装饰工艺上突破以往风格,胎体造型上也进入一个“求变”的新阶段,发明创作出起棱分瓣的造型工艺。宋代以前出土的历代漆器中均未出现过该造型的器物。起棱分瓣器物的兴起主要源自多曲造型的“圈叠胎工艺”的成熟。圈叠胎工艺是将细长而规整的木片裁成条,用热水回软弯曲成圈,烘干定形后,依照器型需要一圈圈累叠,胶粘成型,干燥后修去棱角,经打磨再上灰髹漆,经多次刮灰和髹涂底漆打磨后,即制成一件薄而轻的漆器胎型。这种做法在结构上将各圈接口错开,从而分散木材的张力,使得器物不易变形,是中国古代匠人对力学应用的典范。为使漆器更为牢固,圈叠胎在制作的同时大多会在底灰上裱上一层麻布。此工艺为文物修复专家吴福宝在修复谭思通夫妇合葬墓中的素髹漆器时所发现。并复原了“圈叠胎工艺”的制作流程,在文物界产生很大影响。1972年,宋代谭思通夫妇合葬墓出土于上海宝山月浦,考古人员在夫人邹氏墓室中发现随葬各种金银器、漆器70余件,其中素髹漆器有10件,包括酒盏、圆盘各2件,漆钵1件,同类小碟4件。这些漆器造型简洁,胎体轻薄,以黑漆素髹,漆质醇厚,器身虽无纹饰,但细节考究。如酒盏通体圆润,圈足饼状,腹呈弧形,有一种内敛的韵律感;圆盘则敞口,弧腹,圈足,虽无纹饰却有雅韵;小碟盘口微敞,内略呈弧形,平底,简约中透着精致。除此之外,还出土了1件点心圆盒,外表虽质朴却内蕴巧思,盒内有S形隔断将器内格局一分为二,一格髹黑漆,一格髹褐红漆。此圆盒为盛放各类酒食点心的器具,由此可见其兼具了实用性和美感。据墓志记载,谭思通为承务郎,是宋文官中的七品阶,家境殷实,从所出土的整套漆食器来看,其胎质轻薄,清雅素髹,造型简洁,漆色光亮,是代表了这个时期一色素髹漆器水平的标准器。
宋代素髹漆器几乎都为圈叠胎制作而成,由此引发了漆器艺术的变革。但这项工艺在《髹饰录》等古代文献中均无记载,现今关于圈叠胎的认知基本都来自吴福宝团队的研究,推测圈叠胎至少在唐代已产生,到宋代已经相当成熟,在两宋制瓷业登峰造极的情况下,漆器仍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与圈叠胎的成熟有着很大的关系。进入元代以后,漆器整体由实用性转向欣赏性,受众面逐步偏向达官贵人。雕漆、戗金、螺钿等工艺极尽华贵富丽,实用性漆器少之又少,难以与普通百姓的生活相关联,而此时瓷器的地位已难以撼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漆器的产量一落千丈。圈叠胎工艺由于工序繁杂,难度较大,在整体压缩的情况下逐渐被市场所淘汰,明清之后便销声匿迹。
素髹工艺的用漆十分讲究,一般采用过滤后的色漆髹饰2至3遍,每层干透后需打磨平整。之后髹涂透明度极高的大漆,为提高这种漆的透明度,需加入松香熬制过滤。待干透后进行打磨、推光、揩清等工序。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工艺细节要求颇高,工序反复且耗时很长,可谓良工意匠,慢工出细活。然虽精工细作,但绝不炫耀技巧。含而不露,于平淡中见奇迹。相较于楚汉漆器的神秘浪漫、盛唐漆器的奢华富丽,宋代素髹漆器宁静润和的色泽,洗练大气的器型,将宋人的审美思潮和理性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也是宋文化精髓的全面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