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启示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党子涵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在其中简述了自在自然的优先性、人化自然的现实性以及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对费尔巴哈的自然观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的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要从实践出发、立足现实的人来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统一到异化、再由异化到和谐的过程。深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社会、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与自然;自在自然;人化自然;生态文明

正文


1《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自然的论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创造性的将自然划分为“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自在自然是指没有经过人类实践活动等行为进行改造的,是天然形成的,具有先在性;人化自然是指经过人类实践活动等行为,形成自然界中本不存在的事物或将自然界之中的事物改造成为为人所用的事物。这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分离互不影响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1.1 自在自然

自在自然又称为未经人类活动改造的自然,是指我们人类出现以前的自然界和尚未被人们所认识的自然界。当人类出现时,便伴随着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生对自然界进行了改造,这样的自在自然也随之逐渐消失。

费尔巴哈认为这样的自在自然是不存在的,他认为自然界从始自终都是目前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界,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这样的自然观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提出了自然界具有先在性的特点,认为自在自然是先于人类社会存在的,而我们目前所生活的世界是在人类产生之后,经过人类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实践改造而逐渐形成的。其次,马克思恩格斯也提出了自然界和人的关系之中处于优先性的关系,在自然漫长的发展过程之中,逐渐孕育出了人类这一生命体,同时自然也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例如各类资源、信息等。人类要想维持生存,就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从自然界中汲取更多的物质资料。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自然界孕育了人类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并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最后,自然界也为人类的主观意识产生提供了条件,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在不断的接触自然界,同时便对自然界中未知的事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便促进了人类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直到今天,自然界中仍然存在着我们人类尚未认识之物,这也在促使着我们人类科学技术等领域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1.2 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是指在自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经过人们实践活动的改造以及人们意识活动的发展,被人们所认识以及改造过的自然界,其被留下了鲜明的人类烙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彻底的批判费尔巴哈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阐述了自己对人化自然形成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化自然并不是本身就存在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成的。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需更加科学更加深刻的认识自然界,以支持人们更加方便的从自然界中获得自己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料,这一系列活动都促使了人化自然的形成。其次,人化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自然界中进行实践是立足于前人所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之上并根据自己的所需进行一定的改造,在这一过程之中,人类社会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因此,人化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1.3 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将自然界划分为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两个部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相互区别体现在,自在自然是独立于人类社会存在的,是从未经过人类实践活动的雕琢和影响,以及从未被人类所认识的一部分,自在自然的发展和产生的变化都是其自发产生和进行的。而人化社会是经过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改造而形成和产生的,不是在自在自然的基础上自动产生和形成的产物。人化自然中处处体现了人们的需求、目的等,与人类实践活动密不可分,这便是人化自然区别于自在自然鲜明的特点。

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也是相互联系的。人化自然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在自在自然的基础之上,附加人们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而自在自然虽然独立于人类社会存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实践程度的加深,自在自然也逐渐在向人化自然转变,并且成为了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进而促进人类社会实现更大的飞跃。

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在实践的历史作用下,它们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相互转化。

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等各类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自然观思想的批判,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2.1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人类和自然界处于长期发展进化的过程之中,人类正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人类在自然界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在这一过程之中人类不断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基础,给予人类各种能源、土地等等,使得人类在自然界的范围内活动并且不断发展。人们通过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来进行劳动,来满足自身发展所需。若大自然不存在,人类失去了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空间,人类是很难生存下去,更谈不上社会的发展问题。这都体现出自然界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2.2 人类能够能动的改造自然界

旧唯物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但是自然界从其产生之日开始就是一成不变的。这个观点忽略了人们对自然的作用,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对这样的自然观进行了批判,认为人从产生之日起与其他动物之所以存在区别,能够使人类从动物界之中分离出来,就是因为人类能够通过劳动来生产自己的所需的生活资料。众所周知,动物只拥有普通的觅食等其他获得生存的能力,这是动物本能的特征。但是人类是具有意识和劳动能力的主观能动性生物。在和自然界相处的过程中,人类并不是被动的受自然界变迁的影响,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

在人类能动的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在工业时代,人们肆意对自然界中的资源进行开采利用,大量的河流被工业废水污染,空气也受到侵害,其后果就是传染病肆意传播,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们不遵守客观规律,不爱护自然环境,后果都将体现在人类社会本身上来。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规律,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并且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因此我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之中,要正确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在实践的过程之中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在自然之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努力遵循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3 实践是将自然界与人类联系起来的中介

实践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联系起来的中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论述了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开始,就代表着人类社会开始发展,人们的实践就是这一过程的产物。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就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实践活动。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的去获取维持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物质资料,因此我们认识自然界,都需要从人们的实践角度出发。

1)在特殊时期劳动异化的出现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的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并且对在其影响下产生的异化劳动也进行了批判。

马克思说,劳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和本质,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剥削之下,工人的劳动发生了异化,这使得了以实践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异化。劳动异化使资本家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为目的,对自然界进行无限制的利用开采,这就使得人们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性也发生了改变。即从最初人们实践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必要的生存,转化成毫无节制的破坏自然。这就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原因。那么要彻底解决异化劳动的问题,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努力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

2)实践使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

马克思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都统一与自然界中,现实世界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体,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人类需要生存和发展,就需不断的通过实践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所需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的不再是简单的维持其生存的产品,而是更加广泛、多样的物质资料。认识自然的实践活动也逐渐转变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活动。这都体现了从人类诞生至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密不可分,虽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不同。由此可见,要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以实践活动为出发点来理解。同时,自然界也在发展的过程中反作用与人类社会,当人类对自然进行不科学不适当的利用和改造时,自然便对人类社会进行惩罚,从而使得自然又再次达到其原始的状态,且这些反作用也制约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所以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学会在实践之中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善待自然,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 《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启示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对今天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3.1 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正是因为人和自然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不仅仅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之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然在与人类相处的过程中也具有反作用。人类的实践活动若失去了自然界这一载体,这些活动就不复存在或失去意义,且人类社会也同样的失去其意义。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进行实践活动,来推动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2 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告诉了我们人类要学会善待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因为自然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环境污染、破坏的问题都随之出现,这其中绝大多数的原因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发生了矛盾,在追求社会进步的同时忽略了对自然界的保护。因此,我们应当时刻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行业产业都正在迅速发展,自然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各类环境问题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了重中之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之下,应当从实际出发,从现实的人出发,深入了解和分析当下社会主义生态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系统的进行生态文明改革,将生态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共同进行。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发展和美丽中国的建设。

3.3 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类要一直生存发展的前提就是不断的进行实践,而实践产生了各类社会关系,在人们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这些关系之间也更加紧密。

在世界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都比以往更加密切,各国之间的利益、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每个国家之间共同协作、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国家之间的良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来启发世界各国,使各个国家都深刻的认识自己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之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消除各国之间的差异,而是在尊重各国的个性的基础上来维护各国间的共同利益,通过国家间的互补,促成共同的发展。而在今天,世界工业化程度迅速提升,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都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引起人们的注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个自然界,共同享受自然界的馈赠,若一个地区生态遭受巨大的破坏,那全球的生态系统都会受到影响,没有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可以独善其身。

我国始终坚持和贯彻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并以身作则,自觉承担大国责任,遵守自然规律,有序、绿色的开发自然资源,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的道路。同时也在坚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为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4 结语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人类诞生之日就伴随至今,这个问题一直都是人们谈论的焦点,也是世代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从马克思恩格斯首次系统地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出发,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空想转移到了现实,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人”出发,以实践为中介,在人们实践的过程之中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便是对青年黑格尔学派最有力的批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发现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类劳动的异化,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提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朝着共产主义社会努力,人才能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对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启示。我们要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遵守自然规律,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用马克思科学的自然观武装我们的头脑,并结合我国当今发展现状,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化贡献力量。着眼全球,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今年来全球变暖、恶劣气候、病毒肆虐的问题都成为了影响每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们认识自然有限、应对自然界变化的能力有限,要想更加长远的发展,唯有全球人民共同走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王巍.《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6] 张双利.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思想关系再论--访特雷尔·卡弗教授[J].哲学动态,2017(08).

[7]聂锦芳.在批判中建构“新哲学”框架:《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8]杨峻岭,吴潜涛.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03):58-66+76+167.

[9]庄忠正,陆君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逻辑构建——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考察[J].思想教育研究,2021,(06):61-66.

[10]刘敬东.自然和历史的冲突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德意志意识形态》片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0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