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为媒》中人物服饰分析及其现代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花为媒》;明代传统服饰;现代应用;文创设计
正文
0 引言
评剧《花为媒》故事来自于《聊斋志异》,是中国传统文化戏曲中非常知名的一部剧作,故事发生在明代。剧中根据人物不同的性格、年龄、身份以及场景进行了不同的服装和服饰的改变与搭配,与剧中故事所处背景、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社会风俗等息息相关,因此,对剧中人物服饰进行系列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明代不同阶层人物的服饰穿着特点,提高对明代服饰的认识并为传统服饰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1 《花为媒》中服装适用场合
在评剧《花为媒》中,不同身份的人物其服装与服饰的搭配有着明显不同,用于烘托个性,推进故事发展。各种服装要素紧密联系,整体形态优美协调,服饰种配件穿插补充并置于相对应的的氛围中李月娥出场时第一幕是在家中正在缝制罗帕,为活动方便穿着较为日常的上袄下裙,服装上的绣花多以月季、桃花为主,映衬出李月娥正值妙龄的信息。由此可见,在明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穿着服饰根据场合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搭配。正式的、较为隆重的场合,多穿着华丽、严肃的服装,家居日常多穿以上袄下裙方便活动为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可以得到,不同场合对于服饰的要求也不同。由此推出明朝时期人们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业生产恢复,人民生活日趋稳定。棉桑种植的发展为棉纺、丝纺提供了保障。并且对襟的纽扣出现代替了之前的带结,服装款式也十分重视裙子的长短宽窄以及上衣的搭配等等。更加重视服装的流行性。
1.2 《花为媒》中服饰的作用
1.2.1 人物性格的塑造
评剧中李月娥与张五可都是未出嫁的姑娘。穿着多以衫、袄、比甲等为主。明代衫、袄大多仿制唐宋,领子形制恢复了汉族右衽的传统,霞帔、比甲、褙子则为对襟。从服装与服饰的穿搭极大地透露了人物的家庭背景以及性格。张五可的服装透露出一个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小姐穿着华丽的特点,而李月娥家境则属于小康家庭,所以在穿着上较为简单。同时,李月娥的父亲是一个比较保守的读书人,深受封建文化影响,在此背景下,李月娥的穿着表现的中规中矩。
张五可的马面裙中有凤尾裙的装饰,这种裙装华丽繁琐,而作为读书人的女儿的李月娥,在剧中的裙装没有这种装饰,这是二人家庭背景的细微差别,也是二人性格特点的不同之处的细节体现。张五可对自己的婚姻有清晰的定位,凤尾裙的点缀使张五可的人物性格特点更加明确突出,烘托出她想挣脱传统婚姻桎梏的渴望,使得剧情结构更加饱满。
李月娥的父亲在剧中是一个读书人的形象,常穿着道袍、襕衫、鹤氅、直身等。李父自恃清高,认为自己的家庭地位、经济条件高于王俊卿的父亲,受这种固有思想的影响,剧中他极力反对李、王二人的婚事。
1.2.2 社会政治经济的体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明代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盛况。苏绣在此时期大放异彩,呈现出华丽、繁琐的特征,其价格昂贵,一般家庭消费不起。普通百姓日常用服装多采用麻布制作,稍微好些的用棉布,这是明代在服装面料使用上的一种特征。《花为媒》中张五可自诉身穿的服装面料都是来自苏州,其中多数应为锦等较为名贵的材质,正体现其原生家庭条件的优越。
《花为媒》中市民阶层的现实主义与上层的浪漫主义彼此渗透、相辅相成。剧中人物的服饰搭配与变化能够直观地体现出家庭经济基础与家风等特点。在任何时代,世人的审美应当是决定服饰风貌的最直接、最鲜活的因素,明代民间服饰千姿百态、竞相华奢、标新立异以及吉祥图案盛行等特色,均是明人审美水准提高、情趣多样化的直接结果。古人对于自然的畏惧是从古至今的,对于不可控的自身疾病以及死亡,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希望得到神明的庇护,因此吉祥图案由此产生,纹样表示如龟、鹤和吉云,引龟和鹤都有千年之寿,寓意高寿;中国民间把白头鸟比做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牡丹为富贵花是富贵象征,用以祝愿夫妻白头富贵。谐音则利用读音的相同或相近便可取得一定的修辞效果。百合、柏树谐音“百”;太阳和凤凰,意为丹凤朝阳;莲花和鲤鱼,意为连年有余;金鱼和海棠,意为金玉满堂。文字说明则直接用吉祥汉字的各种书体来直白的表示吉祥寓意,这种手法早在汉锦上就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了[1]。
1.2.3 情节发展的助推
《花为媒》中每一位人物的服饰搭配都与剧情发展、人物关系相适配。张五可、王俊卿以及李月娥的双亲在不同场合的服饰对其身份地位都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李月娥的父亲是一个读书人,他的服饰搭配与身为官员的另外两位父亲是不一样的。李父的穿着鲜明的体现出了读书人的身份。剧中其所穿为“直身”,又称“直缀”,在隆庆、万历以前非常朴实,一般只佩戴方巾样式。至万历时期,士人的首服已日新月异、变化良多。多样的巾帽,构成了明代士人头上的一道风景线,颇具明代特色。明代时期,士庶男子闲居、礼见最常穿着直身或者直摆。并且明代时期皇帝也床穿着,多为大红色,以表达身份的尊贵。普通人多穿着褐色、墨绿、青色等,材质多为纱、罗、丝等。,也说明了服饰具有适应场景、推动情节发展以及塑造人物性格的特点。
不同的场景变换,人物的服饰的搭配也有极大的不同,出场时身为闺中小姐的李月娥和张五可都身着粉色服装,清晰明了的显示出剧中人物的角色定位,到二人结婚场景(如图1)时,都身着红色华丽婚服,既适应了结婚时的情节与场景需要,又是对人物身份变化的一种体现。
图1大婚服饰图片
2 明代服饰在《花为媒》中的体现
《花为媒》中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的服装都极大地体现出明代服饰的特征,既有对前朝的继承,也有这一时期所特有的服饰特点,将明朝传统服饰体现的十分全面。
2.1 上衣
2.1.1比甲
比甲由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创制,前有裳,后无袵,也没有领袖,是为便于弓马而设计的服装。到了明代仍然流行,相较于前代,其工艺更为精致。比甲多穿在衫袄之外,还会织绣其上,式样更为精致。这种无领、无袖、对襟式的长上衣,长度过膝,多穿于衫、袄之外,“还有长到只离地三寸的”,以此凸显女性纤细修长之美。[2]在剧中女性人物穿着比甲次数较多,多用于修饰身形,以此来映衬和展示少女的曼妙身姿。
2.1.2 褙子
“褙子”早期的形制为袖长比衫短,衣长与衫齐,而且为大袖样式,至宋代,褙子的衣长则与裙摆平齐,且袖宽宽于衫。中所示即为穿披风的明代妇人容像,披风内着大红立领大襟长衫,从画像中可以看出,明代褙子(披风)的衣长又变得与衫齐,袖子仍宽于衫。[3]
2.1.3 袄
如(图2)受到流行风尚的影响,明代袄、衫在款式上的变化极为丰富。明代前期,女子衫袄中较为流行交领大襟,到中后期则更多见立领对襟。交领之上常饰有白色护领,其作用有两个,最初是为保护衣领的整洁:“宫女衣皆以纸为护领,一日一换,欲其洁也”后来又以此表明身份:“良家清白者,领上以白绫或白绢护之,示与仆隶异。”[3]明代初期袄多搭配马面裙,还有外搭比甲、披袄、披风等;明代中期多为直领大襟短袄加马面裙,长袄通裁开叉。袄在剧中女性人物角色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服饰,无论身份地位、年龄大小,由此可以推断明代的袄在穿搭中有较高的地位。
图3 李月娥身着缠枝花纹袄上衣
2.2 下装
2.2.1 襦裙
襦裙是明代妇女最为常见的服装,女裙样式更新,异彩纷呈。从材质上分为绫裙、绵裙、罗裙、绢裙、绸裙、丝裙、纱裙、布裙、麻裙、葛裙;从工艺上分为插绣裙、画裙、堆纱裙、合欢裙、凤尾裙等。从颜色上区分除了诏令中严禁的明黄、鸦青、朱红外其它裙色都可以。明代初期,颜色尚浅,虽然有纹饰,但是都不太明显,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纹饰与颜色更加多样与华丽。
2.2.2 马面裙
马面裙,又可称为“马面褶裙”,腰两侧均匀打折,前中和后中保留面料康有的平整状态,对于这一不打褶的平面造型,许多人称之为“马面'。马面裙分为裙门、裙片、马面褶、腰裙,,以及有襕裙和无襕裙其中有襕裙又分为单襕裙、双襕裙以及多襕裙。明代马面裙为两片式共腰的四裙门形制,这种两片式的裙装结构,早在南宋时期就己经开始出现。[4]
2.2.3 凤尾裙
凤尾裙是一种由彩色布条接于腰部形成的条状女裙。这些布条末端呈现尖角,形状类似凤尾,因此得名凤尾裙。裙”与“百裥裙”两侧,起到装饰的作用,与马面裙合在一起的时候成为“凤尾马面裙”。
3 《花为媒》人物服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3.1 《花为媒》中花纹图案的现代应用思考
评剧《花为媒》中李月娥赠与王俊卿的手帕中的并蒂莲花纹样是传统苏绣的一种,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现代服饰设计中可以运用苏绣的纹样元素,这既是对苏绣文化的传承发扬,也是对传统文化的适应时代审美需求的一种探索。
剧中花边纹样大多装饰在衣领、袖口、裤口或者其他部位的条状花纹,一般为纵向或者横向的二方连续图案,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也会给人一种典雅大方的美感。
3.2 传统服饰元素当代应用途径
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的交融既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也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统元素应用于当代设计领域,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细节融合,如腰带、领型、袖子等,这些小的设计图案以及色彩的搭配可以让服装更加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特点。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可以通过款式上的融合,如现代版的长袍、褂、袍、衫、裙等等,这些服装在款式上保留了传统服饰的风格特点,例如当代混搭马面裙,结合当代服饰特点以及生活习惯,但在整体上更加贴合现代人的审美。三是色彩上的融合,通过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应用传统色彩,如传统朱红、鹅黄、靛蓝等,体现出传统文化内涵。这些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成为现代服装设计中的重要元素。
4 结语
评剧《花为媒》服装对剧情的发展起到的是推动作用,对人物的塑造、情感的流露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服装是了解历史,研究史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服装与服饰的发展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发展,也是当时时代先进的审美观点与手工技艺的展现,是劳动人民对历史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也为新时代服装研究与设计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发现、保护、还原历史留下的瑰宝,不仅仅是推动现代服装设计的重要手段。更是还原历史真相、了解史实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不断重视,在当代审美的发展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不断促使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服装领域不仅要对传统服饰纹样进行设计研究,更要结合当代审美要求以及穿着特点,与时俱进的研究发展,从而实现传统服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探究中国文化底蕴与魅力。
[1] 骆浩.明代江南市井文化与服饰研究[J].艺术品鉴,2020(09):157-158.
[2] 杨楠. 明代笔记中的女性服饰研究[D].湖北大学,2021.
[3] 郝潇昂. 明代汉族女子服装结构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21.
[4] 周亚茹. 明代马面裙的文化研究及创新设计应用[D].北京服装学院,2023.
作者简介:
作者:宋正颖(2002.10-),女,汉族,山东济宁,山东理工大学,2022级在读学生,鲁泰纺织服装学院。
*通信联系人:王婧(1972.9-),女,汉族,山东淄博,博士,山东理工大学,鲁泰纺织服装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应用、数字化服装,358990521@qq.com
牛浩然(2000.03-),男,汉族,山东潍坊,山东理工大学,2020级学生,美术学院,方向为平面设计,常用电子邮箱120492694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