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触在不同时代探求并生发绘画表现力的多种可能性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笔触是构成画面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清初四僧之一的画家、理论家石涛曾在其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提出“一画”的概念,也是他整个绘画美学体系的核心范畴,深受老子的思想影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构成画面的各种笔触的“一”至关重要,从米芾的米点山水中的点状笔触来描绘氤氲的景象以及梵高的《向日葵》中极具精神性的笔触,以及印象派模糊物体结构的笔触,笔触作为绘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也在美术史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接下来,笔者将举例在一些特别的时代中,笔触是如何进行转变以及探求绘画表现力的多种可能性。
史前绘画艺术是指距今30,000到10,000多年之间,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包括洞窟壁画,岩画等绘画艺术形式,其中洞窟壁画是旧石器时代最杰出的绘画作品,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史前绘画艺术中笔触多用来作为记录以及表现人类活动的情节性绘画而存在,也构成了史前绘画中原始古朴的特点,也是由于当时物质水平低下,人类的生命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威胁,因此, 此时绘画中的笔触是单纯而富有野性的,例如,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发现于1840年全动有主厅,后厅和边厅以及连接各部分的洞道组成,画家用粗壮而简练的黑线勾划轮廓用红、褐及黑色渲染体积和结构,动感,粗旷,雄伟而富有野性;再比如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发现于19世纪下半叶,制作稍晚与拉斯科洞窟包括主洞和侧洞,壁画作品主要集中在侧洞,即有名的“公牛大厅”,最为突出的是长达2米的受伤的野牛,呈卷曲状,挣扎的状态,且结构和动态表现的准确有利。从这两个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人类生活环境对绘画作品的影响,以及笔触在绘画作品中所呈现的状态。
而从中世纪开始,绘画作品中笔触开始出现极力消除的阶段,追求创造极度和谐,美丽,平滑不见笔痕的画面,这和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审美有关,再加上人文主义这种思想体系的出现,都使得绘画作品要符合与神权相对立的资产阶级的审美而存在,人文主义肯定了人的思想和情感,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人生依附,人文主义的出现也使得文艺复兴可以在此基础上蓬勃发展。随着资本主义日渐壮大,它所影响的艺术作品也在不断发展,并在一个阶段发展到极致,那就是接下来要登场的安格尔,他的《泉》就是一个代表,这幅作品完全符合当时新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的推崇,这幅画中的笔触也是极其典型,几乎不见笔痕给,极力模仿人体皮肤的状态,这种笔触也是绘画中这一阶段的代表,完全体现了当时的资本主义的审美趣味,也促使了下一个笔触变化的阶段的产生。
从安格尔的《泉》开始,架上艺术经历了从主题到绘画方式再到观察方式各个阶段的改变,出现了库尔贝,马奈,莫奈等大师,但真正在绘画笔触上发生革新的,是马奈以及印象派等人的创新,例如马奈的《赛马场》,以及莫奈的《日出印象》,给当时的艺坛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他们抛弃了物体的形体,将笔触的笔痕效果加强,使画面极富冲击力,而造成这一原因的,也是有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时火车的出现,使得人们观察事物的方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再加上摄影术的出现,使得绘画不能为了再现现实而存在,而要探索一条全新的道路,那就是表现,这也催生出了野兽派,立体主义等现代艺术的全新形式,艺术开始走向了“主体性”。
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了大众媒体的兴起,艺术开始脱去现代主义的“个人主义”“主体性”的外衣 ,开始融入大众,用一种大众广为接受的艺术形式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建立了一个自由平等,多元并存的艺术时代,例如安迪沃霍尔的代表作《玛丽莲梦露》画面中的笔触开始更加多元,漫画形式,各种装置,影响,行为,都可以构成艺术作品的笔触,声光电也可以运用到作品的呈现中,如果说,在此之前,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作用于视觉的,以“点线面,颜色,形体等”因素来表现,而在此后,艺术作品不仅要作用于视觉,也可以作用于听觉,触觉,甚至是嗅觉,艺术目的是创造整体情景,再加上一现当代哲学思想的介入,艺术的表现则更加多元,形式也更加多元,笔触不再局限于二维空间,而是可以存在于是三维、四维等空间等更多维度的表现。
综上所述,笔触的发展其实有点像一个循环,从开始的原始到隐形再到艺术家个人个性的表现以及最后的多元化,笔触一直是构成作品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笔触的边界与定义也一直在与时俱进,并且不断刺激我们的视觉,无论笔触的表现如何多样,它所构成的艺术作品如何精彩,但艺术创作一直都是真挚的,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笔触构成的璀璨艺术长廊,一定会在人类历史及文化中闪闪发光。
参考文献:
[1] [[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2] 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 张馨心.中世纪绘画艺术的演变及其影响分析[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10):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