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皮影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性探索
摘要
关键词
皮影艺术;创新实践;弘扬发展;活态传承
正文
传统艺术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人文精神,承载着历代匠人的智慧与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文化表征彰显着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皮影艺术在我国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专家研究其发端于秦汉时的“弄影术”,至唐代已规制齐备宫廷专享,两宋时流布各地鼎盛繁荣,至元明时走出国门成为了世界性的表演艺术。2006年“华县皮影戏”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华县皮影制作技艺”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华州被国家文化部定为“中国皮影之乡”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1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列我国43项世界级非遗之一,成为了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
作为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华州皮影艺术曾以独步天下的“推皮走刀”技法和“五人忙”的表演形制闻名于世,“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成为最传神的写照,以搭高台而行道德教化,演说人生百态,绵延相续在八百里秦川大地生生不息。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伴随着各类新视觉表达艺术的不断涌现,华州皮影先天具足的社会功能被逐渐弱化,皮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因主客观因素几近湮没。
一、拓展美学空间、道具转化为工艺美术品
华州皮影雕工精湛、敷彩考究,为适合在二维平面表演的艺术特征,传统多设计为一眉一眼的正侧面“五分脸”造型,高度约33厘米与幕布相匹配,而从表演道具转化为现代工艺美术品则无此局限,为此,我尝试着适度放大影人尺幅,采用“七分脸”塑形,借鉴国画工笔技法,以刀代笔拓展拉丝工艺,强调细节处理力度;调整创新传统用色工艺技法,多层叠加皴抹晕染,以饱和度低色系让影人独具传统古朴高雅之美;同时引入现代科技、首创超薄灯箱装裱技术,让皮影作品兼具传统工艺与现代美术双重属性,呈现出现代审美语境下独具特色的艺术意蕴和表现语言,颇受大众青睐。
“亦刻亦画、雕染并重”成为了现代华州皮影美学的重要特征。采用新技法、新工艺推出的皮影作品稳步进入了旅游、家装和收藏市场,作为国礼在博鳌亚洲论坛赠送各国政要、在“丝绸之路万里行”大型跨国全媒体活动中推向世界、被商务部研究院品牌建设与促进中心授予“科技创新奖、渭南市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认定为“渭南市特色产品”;我创作的作品在国家级工艺美术大赛展示中多次获得金奖和一等奖,被国内外文博机构收藏。《番王》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并入选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以“材美、工巧、气韵、时宜”为学术标准的“中国好手艺”;作品《马超》获第三届“百鹤杯”中国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百鹤金鼎奖”。
二、汲取传统元素、开发系列文创产品
不断创新是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动力源泉。基于华州皮影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特有的皮影造型风格,我充分运用皮影元素特征,深挖内涵、拓展思路,开发文创产品凸显地方文化特色。在公司建立了“产品研发部”,与高校联手成立了“华州皮影文化创意专家工作站”,积极开展文化创意研究与实践,深入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大创意成果转化力度,连续研发了讲述皮影经典故事的“折扇系列”、源自皮影头茬造型及其它花纹的“首饰系列”、以及采用不同材质制作的皮影“书签系列”和“插屏系列”“生肖系列”等创意产品。
三、融合现代理念、让华州影戏提质升级
传统艺术融入社会生活,与当代人审美情趣相吻合才能生存和发展,传承非遗不进则退,转换思路创新艺术表现手法势在必行。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创建了华州创新皮影团,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表现手法,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守正创新华州皮影表演风格,让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现代生活。跨界融合,创排题材广泛的新剧目。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为方向,探索尝试与其他文化元素相融合,贴近生活引发共鸣,弘扬社会正能量,创作了有特色、时代需要的文艺精品。
舞台呈现,改进艺术表现手法。把乡野村头的小亮布升级为专业剧场的大屏幕;传统显影点光源由现代数字灯光控制系统替代;影人道具仿真设计,多构件缜密连接栩栩如生;以“多人多签操作法”与“双手对舞百万兵”相映成趣;幕后真人表演与幕前多媒体影像交相辉映、无缝衔接。众多创新技法的融入为传统艺术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创作的剧目多次登上央视舞台及其它各大卫视舞台,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扬,其中融传统技艺与国际时尚范结合的皮影剧《迈克杰·克逊》,被上海电视台拍摄的短视频一跃创下了超过十亿次的点击量。
尊重文化内涵,实现传统经典的有机转化。创编的大型多媒体皮影剧《惩恶扬善小哪吒》,获得了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及2021年度陕西省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剧中影人制作细腻传神、操签技艺精准到位、舞美设计恢弘大气、以及数字化灯光控制系统的科技融入等创新表演手法,让传统民族艺术更具活力、有韵有势,极具观赏性,高度契合当代观众审美情趣。
四、创建主题园区、多层面开展活态传承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建立非遗文化传承主阵地,以此为基础,拓展外延,赋能非遗,以多种形式服务现代社会。
文旅融合,与国家4A级景区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携手,创办了集华州皮影艺术的“产、学、研、游、购、娱”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园”,成为关中东部知名的非遗主题文化园区。园区以皮影为红线,串联皮影剧场、文化长廊、博物馆、制作工坊、非遗传习馆等,采用“一条龙”全系统式的观光游览方式赢得了各界游客的欢迎,取得了“2023年国家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2023年渭南市文旅创新先进单位”的荣誉。
教育推广,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社教活动。编写了非遗文化十大类三十门课程教材,寓教于乐,被渭南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课程研讨会定为观摩内容。成为了“陕西省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年均接待国内外研学团队约十万人次,以秦晋豫为核心,影响辐射全国各大城市。
以技助力乡村振兴。面向社会开办劳动技能培训,大力促进社会闲散劳动力创业就业,成为了“省级非遗工坊”和省级“星创天地”,扶持本地区两镇3000多人走上就业创业致富之路。
科技引领传统文化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研发的LED光源皮影壁灯产品获得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组委会、商务部研究院品牌建设与促进中心联合颁发的“科技创新奖”。发明了“一种皮影清洁装置”,取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自公司创立至今,先后拥有60项自有知识产权,极大地推动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力度,获得了“全国版权示范基地”“2023-2025年度陕西省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等。
皮影艺术的守正创新,是在传承其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理念与技术实现了突破性发展的大胆尝试。守正,意味着坚守皮影艺术的核心价值;创新,则是为皮影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只有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得到高质量的可持续长期发展。
五、结语:
振兴传统技艺、赓续历史文脉、增强民族自信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让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当代非遗传人的责任。传承与发展同步,保护与利用并行,共同携手让传统文化之路长青,让优秀民族艺术永续传承。
参考文献:
1、江玉祥著《中国影戏与民俗》,四川人民出版社;
2、张冬菜著《中国影戏的演出形态》,大象出版社;
3、梁志刚著《关中影戏叙论》,大象出版社;
4、魏凤男、张毅、杭杰等编著《华县皮影艺术》,陕西人民出版社;
(薛宏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华州皮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