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代王守连陵塔探析天龙寺演变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引言
天龙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山,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魏北齐时期。历经隋唐五代、金元明清,寺院香火时而兴盛,时而冷清。尤其在明代成化年间,天龙寺再度僧团稀少。随后,在晋源西街王守连和临济宗古谭禅师的带领下,天龙寺继前朝又迎来了兴盛局面。本文将详细探讨明代王守连与古谭禅师在天龙寺的功迹,梳理明代天龙寺继前朝又“重开山”对地域佛教文化的影响。
二、天龙寺的历史演变
2.1 创建与早期发展
天龙寺创建于东魏北齐时期,高氏皇家选中天龙山灵秀清凉之地,建避暑离宫、开凿石窟,创建天龙寺院。这一时期,天龙寺是北齐高氏皇家修行礼佛的避暑圣地。天龙寺现存北汉广运二年(975)碑文记载:“往者北齐启国,后魏兴邦,虽未臻偃伯之称,且咸正事天之位。时或倦重城之宴处,选面胜之良游,各营避暑之宫。用憩鸣銮之驾亦,犹秦之阿房……”。此文明确说明,北齐高氏,东魏时已奠定坚实的根基,虽然没有统一全国,已经行使皇家的仪轨。当时厌倦都城喧闹的环境,选择天龙山环境优美的天龙山,来建避暑离宫,修行礼佛,其建制规模宏大。隋开皇四年(584)天龙山石窟第八窟,《石室铭》记载了天龙寺于隋代前后的盛况及衰落原因:“重崖之上,爰有旧龛。镌范灵石,庄严净土。有周统壹,无上道消。胜业未圆,妙功斯废。皇隋抚运,冠冕前典。”这里说明:天龙寺的崖壁上有前朝开凿的佛龛,十分精美。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天龙寺受北周灭佛影响,礼佛活动一度废除。隋朝建立,天龙寺成为域内重要的佛教活动中心。唐代历时289年,天龙寺已吸引了大量僧侣和俗家信徒前来修行礼佛,开龛造像,但终因山路崎岖,交通制约,各时段客有疏密。天龙山唐代景龙元年(707)《大唐勿部将军功德记》“虽缁徒久旷,禅庑荒阒,而迈种德者,陟降遐险,固无虚月焉。”说明天龙山天龙寺,此时寺院冷清,而施慧举者,往来路途险要,旷日已久。五代十国时期,尽管社会动荡,天龙寺香火却再次鼎盛,当时以晋阳为国都的北汉小王朝两代帝王频繁往来天龙寺礼佛,在石窟大佛上增加添饰、塑观音大像、建设千佛重楼,闻名遐迩。进入金元时期,从官方到民间的僧俗信徒屡有修建,陆陆续续,香客此起彼伏。
2.2 明代天龙寺发生变化的原因
明代历时276年,初期,由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国家建立了一套严整有序、职责分明的僧官制度。佛教寺僧,不准私自剃度,男僧年龄需满20岁,经官方考试通过者方给度牒,并登记在册。这样的制度从洪武五年、六年以及后来多次修订执行。这样大量制约了民间普通百姓礼佛信仰者的出家行为。政府设置僧道管理部门,设僧纲司等,以精通典籍、德行高者负责管理。寺院,前朝已有并经过官封的大型寺院可以继续保留,并入大型寺院一同管理,私建、新修小型的寺院一律废除。在此国家政策影响下,天龙寺的僧俗信徒和经济来源都受到制约,其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明太祖实录·卷之八十六》:“洪武六年(1373),并僧道寺观禁女子不得为尼,时上以释老二教近代崇尚太过,徒众日盛,安坐而食,蠹财耗民,莫甚于此。乃令府州县止存大寺观一所,并其徒而处之,择有戒行者领其事。若请给度牒,必考试精通经典者方许……。”;
“洪武五年(1372)。令给僧道度牒、罢免丁钱”;
“洪武十五年(1382),始置僧录司、道录司,掌天下僧道。在外府州县有僧纲、道纪等司,分掌其事,俱选精通经典,戒行端洁者为之。”
明嘉靖《太原县志》寺观:“天龙寺,在县西南三十里,王索西都。北齐皇建元年建……国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并仙岩寺入焉。正德初(1506),僧净深(古谭)重修,僧道永(古谭弟子)又建阁,高四丈,余以庇石佛像,嘉靖二十五年(1546)又於西岩凿石洞三龛,以避掳患。”
天龙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重修天龙山寿圣寺殿阁记》:“大明钦节册封晋府靖安王胤龙撰“……始祖晋恭王分茅晋国,历览封域,观兹山之奇秃,又从而增修之,四世祖晋庄王命构层阁(即古谭兴寺时期),高接星躔,后背峭壁……。自创造迄今,几百年矣,殿阁日就颓毁,住持僧圆北(古谭弟子)……各捐己俸,暨复请晋国母、国主悉厚施助,由是境以入胜,重建殿阁,土木焕章。汇碧飞丹,极其华丽,烨然一新。”
以上记载,明洪武时期,为防止寺院僧侣泛滥而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多次颁布佛教制度,控制寺院及僧侣繁衍。这一时期天龙寺的记载较少,根据晋府靖安王胤龙于万历二十三年重修寺院碑文记载,太原府晋恭王朱棡驻守太原,游览所封境内,见天龙山景致奇特,命工修整。当时具体建设和完成情况记载不详。
《太原县志·寺观》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并苇谷山仙岩寺入天龙寺一同管理。此项记载说明明代国家政策颁布,地方政府执行效率精准。早期还有释洪莲入天龙洞的记载,查阅资料:《补续高僧传·卷第五》“洪莲,字独芳,山西太原吴氏子。赋性严敏,孩提时已若成人,出家饶益寺,二十具戒。……入天龙洞结足,刺十指血书,写五大部经。又于名仙洞(今明仙峪),立曼怛啰座,设焰£食,赈济幽类者三年。晋王闻之,延致问道,奉衣馔,请住鸿佑寺,自是声德遐播。永乐中,奉旨,笺注大明三藏法数,较勘藏经,又命入香殿,与进法主,问答楞严大旨。又命於海印寺,较写三藏,前后从事,皆得圣心。继承仁宣二庙恩眷,除僧录司右讲经。正统七年(1436),转左讲经,以年老,上谢事之请,遂免师朝参,职事如故。至景泰七年(1456)七月四日,端坐书偈而逝。上闻悲悼,命礼官致祭,赠净梵翊教禅师,寿九十一,僧腊七十一,茶毗得舍利百颗,勃归西山万佛寺,造塔安厝……”。
洪莲释道精通,是能讲佛经传法的著名僧人,深得晋王朱棡欣赏,查阅史书记载弥补了寺院此时段的缺憾。
在成化年间(1447—1487),晋庄王朱钟铉(1442-1502)驻守太原府,天龙寺受国家佛道制度大环境影响,“佛殿翻为俗舍,庑廊尽作牲房。”时有太原邑西街王守连来天龙寺学佛修行,见寺院冷清,大德高僧稀少,便恭请太原府延庆寺临济宗著名高僧古谭法师,来驻锡②天龙寺。于是在古谭法师的带领下,恭请晋庄王(朱钟铉)恩赐令喻:天龙寺“重开山”③以“临济宗”为本门宗派,大兴建设寺院、重立宗教新规,传佛法众多弟子,天龙寺自此成为临济宗的重要道场,迎来了历史以来空前盛况。天龙寺现存遗址区大石柱上刻有:“国主朱钟铉,摩柯禅院……”刻文。到清代,临济宗传法弟子平山和尚在郝庄乡红土沟白云寺仍有传法记载④。
2.3 明代《天龙寺云外仙公禅师灵塔记》王守连的相关记载
据《晋祠志·柳子峪志·卷三》⑤以及民间老人口述,天龙寺寺院外西的小山坡上有寺僧陵园,其中北汉刘氏园陵⑥、众和尚塔、平山老人普通塔等诸多寺僧陵塔;寺院外东山坡上有尼姑坟。
现今天龙寺背后的东西峰石窟区岩石上凿有僧人癔葬龛;天龙寺院区有德高望重僧人的陵塔区,共存陵塔有五座。
1.“正定惠公大和尚塔”,位于天龙寺院药师殿西侧;2.“天龙寿圣寺云外仙公禅师灵塔记”明代,位于寺院外西小山坡50米处;3.“第四代彻证老人容像塔”明代,位于寺院西山坡上500米处;4.“圆寂比丘本修自明老和尚寿塔”民国1985年立;位于寺院西山坡上500米处;5.“平山老人普通塔”2015年昌镜比丘尼募资修建。位于寺院外西一里许。
根据《天龙寿圣寺云外仙公禅师灵塔记》:
“云外禅师乃太原邑西街巨家王讳守连,生子王景、王升,父子立业峥嵘,子孙繁盛,思光阴易过,虑生死难迯,捨荣弃俗,发心出家,修葺本寺未完,弘治六年去逝,今嘉靖五年,有孙王思德、王思行,曾孙王铎等,具报本之心,尽追远道,命工造塔以记功蹟,留芳名于千万载,悠久云耳。嘉靖五年二月十五日孙男王思德立。”
按塔记文,王守连是太原邑西街巨家(今晋源区晋源西街),是一位经济富裕的成大业者,膝下两个儿子,父子一起辛勤创业,家族兴旺。然而,其纵观人生不易,放弃荣华富贵,发愿于天龙寺学佛修行,在修建天龙寺时,大业未成,于明弘治六年(1493)去世。时隔近三十三年,于嘉靖五年(1526),其孙男王思德等,追忆祖父王守连置业不易,出资为其祖父立塔纪念,以示后人。其灵塔立在天龙寺外西面不足百米的小山坡上,坐西朝东,面向天龙寺。朝阳升起,日复一日,留芳名于千古。
王守连灵塔作者拍摄
明嘉靖44年《重修天龙寿圣禅林碑记》:
“天龙寿圣禅寺即与古洞相连,……有宋迄--我皇明,废而复㒷,凡几经也。至成化年间(1465-- 1487),佛殿翻为俗舍,庑廊尽作牲房,是以本邑王公守连□□□□□,富乃寰中仁德有名君子也。弃俗出家斯山学道。端请,晋国东关:敕赐延庆寺古潭先祖作寺住持……”
此碑背面“……本县西街寺主王昇、男王思德、王思行、王思恭、孙王铎/王鼎;王堂、王佐、王一奎/王一其、王□□、王一先;王一文/王祁、王槐;王□(王守连子孙)”
明嘉靖44年《天龙寿圣寺碑记》:
“至我朝成化年间,先祖古潭驻锡於斯,惜其年深寺废,殿宇倾颓。本启晋国主爷爷恩赐令喻,遂有本邑西街王公守连等同募十方,同修厥寺”
王守连是太原邑内富户仁义的君子,于明成化时期弃俗出家来天龙寺学佛修行,此时间寺院僧房空旷,人烟稀少,僧侣制度散乱。王守连立志潜心修佛,慕名前往太原府东关延庆寺恭请“敕赐”名门正统德高望重大师:临济宗第二十五代传法大师古谭禅师,前来天龙寺主持工作。古谭禅师心存善念,精通大法,怜惜天龙寺历史久远,寺院荒废。于是请示晋国国主敕命,与经济实力雄厚的地方富户王守连,二人共同发起大愿,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天龙寺院。以至天龙寺自此以后寺院建筑宏伟,僧律严谨,香火鼎盛,方圆佛寺深受鼓舞。天龙寺明代的改变,王守连功不可没。据王守连灵塔记文,弘治六年(1493),王守连盛业未圆,便已去世。
天龙寺明代嘉靖二十五年和四十四年石碑的反面刻文、以及嘉靖五年大铁钟钟文都有王守连子孙名称记载,都称“本县在城寺主”,王守连在世于天龙寺院立大德,行大愿之功劳无以伦比,为天龙寺日后兴旺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后世子孙在天龙寺榜上有名也不足为奇。
据民间晋阳文化研究会会长,姚富生老师提供:
七零八乱话“豁里”
在晋阳古城西城段,距古城西南城角遗址处,北向不足一公里,有一个历史上古老的村庄叫“豁里村”。据说:该村最早居住并落户的姓氏为王氏,是官府当年专门派来看守豁口的人。从现存遗址和地理分析,村庄的西侧与晋阳古城西城段为一条直线。具体这段豁口是什么时候形成?是宋毁晋阳城人为的豁口,还是大水自然冲毁古城的豁口,不得而知。但是,豁里村的来历肯定与这个豁口有关。
……到了1984年,全村有20余户,80余人。按照西街村的统一规划,豁里村全部迁至西门外的新建宅院小区,旧址基本保留原有格局,但残损严重。2008年,晋源区中心敬老院的建设,豁里村完成了这段几百年的历史使命,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记忆中留下的那株生生不息的古槐,给历史的豁里村带来一段思考。
据豁里村当年的老人介绍,在明成化时期,先祖中有一位叫王守连的老人,后期到天龙山出家为僧,虔诚学佛,学有成就,乐做善事。在天龙山的碑记里多有记载。天龙山修建钟楼时,他的儿子王升(县城豁口人)曾有捐款的记载。王氏的后人一直不忘先祖恩德,一代一代都流传着祖上那段荣耀历史。据说豁里村用的古井、古磨、石碾都是王守连老人早年留下的。老人出家后仍顾及家人,在天龙山买了土地,直到解放前王家后人仍到天龙山收取租金和粮食。王守连一生为人厚道,乐于助人,有一段故事传为佳话:有一年寒冬,王守连下平川讲经回山,路遇乞讨的妇女,怀里抱着个孩子,母女俩衣服单薄,居于屋檐下,饥饿与寒冷,缩成一团,眼看有冻死的危险。王守连见状,掏出身带的全部食物,并脱下自己的僧袍外衣,咐以母女俩身上,自己却穿着内衣,冒着凛冽寒风,赶回到山上。天龙山王守连和尚,也成为位被周边当地人敬重的好和尚,而这段佳话一直流传至今。(资料提供:王林生、王耀中。收集整理:姚富生、张新荣)
2.4 明代临济宗古谭禅师对天龙山发展的作用
天龙寺禅堂院外正南方有钟楼一座,内悬挂万斤洪钟,记载是明嘉靖五年(1526)铸造。钟文:
《大明嘉靖五年五月吉旦造万斤洪钟》“敕赐延庆、天龙重开山临济正宗二十五世传法古谭 深禅师,徒太原府僧纲司副都纲兼住延庆天龙寺总督道囧”
《重修天龙寿圣寺记》明·霍鹏⑦天龙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我朝弘治间(1488—1505)得高僧古潭居焉,遂慨然有兴复之志,古潭姓王氏,法名净深,别号古潭,其徒都纲僧道囧,……鹤林高风,复光兹山。不数岁,僧徒日众,香火云炽。师乃大开佛场,以弘修度,殆见四方士庶,无限远迩小大,咸拜礼寺下。施舍既丰,金粟涌至,师遂率众鸠工聚财,尽撤旧贯,益弘新规。建正殿五楹,翼以两庑各五楹,左右列伽蓝小轩各一楹,旁起飞楼悬万斤铁钟,以节晨昏,前辟山门,巍然雄峙,㒷殿无克称。其中雕绘崇饰金碧辉煌,极其侈丽矣!殿后斩崖易基,起法堂五楹,厢房各□楹,前后僧堂共百楹,而庖厨斋湢,无不备焉。于上复修重檐阁,在山之绝顶跨岩迥出。自寺中望之,若在霄汉间也。经营几三十年,厥功就竣,而师亦示灭焉。冏(古谭门徒)师其绪,总督其事,……嘉靖壬寅、癸卯(嘉靖21、22年即1542-1543)间虏寇寺多焚劫,……坐是冏(古谭门徒)谕德本(古谭徒孙),于寺南石崖创凿千佛洞一区,深二丈,广五丈,资以避兵。……甲辰(23年即1544年)冬与少人春谷、潘公佥宪、西峪李公,从大司马莎亭侯公谒奠外翁王恭襄公墓毕,因偕临其寺,始获肆目登览焉。至是越岁矣,冏以记请言,与见闻符合,奚容辞之哉!故按志述之如左,使后之稽岁月者,或有所考云。
大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岁次丙午三月戊午朔十九日丙子立石,阳曲县辛村都鎸字”此碑背面:“敕赐延庆天龙开山临济正宗二十五世传法大师--古潭 深禅师。门徒太原府副都纲兼延庆、天龙二寺总督东辉、道冏。
《天龙寿圣寺碑记》明嘉靖44年(1565):
“……我朝成化年间,先祖古潭驻锡於斯,……本启晋国主爷爷恩赐令喻……於是祝延有场,结习有所……绍临济正宗第二十七世传法嗣祖沙□。
大明嘉靖岁次旃蒙赤奋月逢夷则冥凋叁荚立石。”
《重修天龙寿圣禅林碑记》明嘉靖44年(1565):
“……至成化年间……古潭先祖作寺住持,俗姓王氏,辽州和顺人也。庄严具足。……名盈湖海,德滿寰区,首创建延庆禅林,次复整天龙梵刹,北修童子寺院,东葺奉圣精蓝。嗣法子六六名员,度世人九九上士,各建丛林,利生阐教……。梗阳郡、僧会司、净梵寺护印僧,常山子、永北撰。
大明嘉靖肆拾年肆年岁次乙丑孟秋中澣八日立石”此碑背面:“嘉靖四十四年七月十八日立石,临济正宗弟二十五代传法大师,深公古潭大师 门徒 四川成都府白鹿山寂堂道聪,太原府副都網东辉、道冏。
综上,天龙寺嘉靖二十五年碑记是古谭禅师门徒道囧,委托进士霍鹏为师傅古谭先师撰写碑文,立碑纪念。文中言古谭于弘治时期住持天龙寺,建业三十几年而圆寂,具体圆寂时间不明;嘉靖四十四年七月十八日,同年同月同日立两通碑,分别是:
1.古谭法师徒孙:当代住持圆富、钱粮圆洪、圆鹫等;
2.是梗阳郡、僧会司、净梵寺护印僧,常山子、永北撰。
这两通碑文内容一致,时间一致,都记载是成化时期古谭来到天龙寺,与二十五年道囧请霍鹏撰记载弘治时期有所区别。
明代国家僧法制度严明,寺院僧人有僧纲司管理,考试通过僧人登记在册,发放度牒。明代成化期间,古谭禅师师应王守连之邀请,来天龙寺驻锡主持工作“我朝成化年间,先祖古潭驻锡於斯。……本启晋国主爷爷恩赐令喻”由此说明古谭禅师是成化末期驻(驻足)锡天龙寺后,启奏晋国国主晋庄王朱钟铉,获得敕喻后,于弘治年间正式入册住持天龙寺“我朝弘治间(1488—1505)得高僧古潭居焉,遂慨然有兴复之志”。古谭禅师住持天龙寺:重新开辟山门,整纪寺规,重建寺院,开设讲堂,传法弟子,历时三十几年,晋阳西山天龙寺响誉一时,此时文人墨客来此游览、题记留念、礼佛参拜者不可胜数。
2.5 明代中期天龙寺变化与名人雅客的关系
天龙寺经过一代宗师古谭的振兴发展,对地域周围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古谭禅师去世何年,埋葬何处,多年笔者探讨深感迷惑。
2014年秋,笔者巡视天龙山石窟时,发现在白龙洞东岩石壁上有明代乔宇的残余题记:“戊子冬……,乔宇……,£男乔,……£名……”。结合白龙洞前廊下方形八棱石质立柱上刻:“白岩山人来”还有现存天龙寺碑廊闽中陈全之书“八月十八日至天龙洞次乔白岩大老韵”诗文。着手查阅地方文献查找乔宇相关资料,获得一条重要线索,基本确定古谭禅师去世时间:于戊子岁即嘉靖七年(1528)去世。
乔宇(1464--1532),字希大,号白岩,山西太原府乐平县人(今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乐平镇洪水村),明朝中期大臣。
《太原县志·卷六》集诗:
戊子岁腊日王乃贤约游天龙留题,白岩乔宇,乐平人,少保吏部尚书。
岁晚天龙洞里行,千崖积雪炫瑶英。
拏云似奋蜿蜒势,出雾先传喷薄声。
境勝林峦开紫翠,岩幽台殿凿空明。
華£句曲多相类,不及江南早著名。
空门沙岛踏云行,为憶乡僧有梦英。--僧古谭者禅行可取今化去亦!
灿灿曇荅澄水色,萧萧木叶下溪声。
病餘酒心方寂閒,重心看山眼倍明。
两具盤蔬供野馔,袈沙休问客何名。
“八月十八日至天龙洞次乔白岩大老韵”闽中陈全之书。
人自蓬莱顶上行,岩花涧草灿秋英。
横空白鹤腾孤翮,穿树黄鹂弄好声。
洞古藏龙常出没,山深窥鸟更分明。
西庄有客嗟萍梗,何日桃源隐姓名。
白龙洞乔宇相关题记和《太原县志》乔宇游天龙山诗文年代时间吻合,均提为戊子岁,此年是1528年,是乔宇退仕回乡之后。
其诗词中特别备注“僧古谭者禅行可取今化去亦”。乔宇与王乃贤(王琼长子王朝立)约来天龙寺是戊子岁腊日。“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也是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
诗文“岁晚天龙洞里行,千崖积雪炫瑶英”“岁晚”即是指年末,“千崖积雪炫瑶英”,说明是在大雪过后,天龙深山道路崎岖,大雪后路途更是难以行走,乔宇退仕回乡后与王乃贤选择腊日来登山天龙寺,并作诗文纪念。两位大家选此时间上山,应该是专程来参与纪念古谭禅师去世的重大法会活动,并在山上留题诗文以作纪念。
据嘉靖二十五年碑刻记载,古谭禅师于天龙寺置业三十几年而圆寂,从成化23年,1465--1487;经历弘治18年,1488--1505;再经历正德16年,1506—1521;到嘉靖七年1522--1528年圆寂。
推算时间:成化末年1487到1528年是41年;弘治初年1488年到1528是40年,古谭禅师如果于成化年间先来驻锡,弘治朝时正式住持延庆天龙二寺,经历正德时期,《太原县志》:“正德初(1506),僧净深(古谭)重修”有载。至嘉靖七年(1528)圆寂,与碑文三十大几年较为吻合。
明代天龙山名人雅客留提甚多,这些往来的盛况得益于王守连与古谭禅师之功绩,太原县志记载诸多。陈全之诗文现存在天龙寺碑廊,次乔宇诗文是其中之一,另有一通是和周经诗词。周经(1440—1510年)明朝中期官员。周经、乔宇诗词都在明嘉靖版《太原县志》中记载,为天龙山石壁遗失的名人题记实现验证。陈全之、乔宇、周经诗文,三位文人在不同时间以诗文交会,留提天龙山体现明代文化交融的兴盛局面。
结语:明代天龙寺的发展演变探讨尚未圆满,古谭法师之陵塔、临济宗在域内外的发展去向以及万历到明代末期暂未探讨,留至他日再继续作文,不足之处请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及注释:
①《太原县志·卷二·仙释》嘉靖版.
②驻锡,意思是僧人出行,以锡杖自随,故称僧人住址为驻锡,这里“驻”即车马停住,或止住停留之意。“锡”是指僧人所用锡杖.
③开山:古代寺院多建于山谷幽静处,故称开山。创建开山系亲自开创寺院,并自任住持。宗派之创始者亦称为开山、开祖、开山祖、开山祖师.
④三晋石刻总目.太原市卷. 作者: 张崇颜 / 王德苓. 出版社: 山西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06-1.
⑤2003年版.
⑥《太原县志》嘉靖版.
⑦三晋石刻总目.太原市卷. 作者: 张崇颜 / 王德苓. 出版社: 山西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06-1.
作者简介:王金花,女,1970年,汉族,山西太原人,大学本科。工作单位: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天龙山石窟博物馆),职称:文博系列副高级馆员,从事文物保护、古建筑研究30余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