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永和在红军东征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摘要
关键词
革命文物、红军东征、回师西渡
正文
引言
永和,地处晋西吕梁山南端,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东岸,与革命圣地延安、梁家河一衣带水。永和县千年古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称永和县。永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境内有379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永和文庙大成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楼山古建筑群、上退干毛泽东路居、永和关方城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5处。分类统计:古遗址144处、古墓葬112处、古建筑89处、石窟寺及石刻1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8处、其它5处。可移动文物共929件/套,一级文物3件/套、二级文物4件/套、三级文物17件/套、普通文物和未定级文物905件/套。永和也是毛主席在临汾境内唯一认定住过的地方。1936年2月20日至5月5日,毛泽东主席、彭德怀总司令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进行了著名的渡河东征,期间,毛主席率总部人员两次进驻永和县。在永和,主席亲自指挥了在山西的对敌斗争,组织召开了军事会议,将“渡河东征、抗日反蒋”的方针,改变为“回师西渡,逼蒋抗日”的策略,指挥红军胜利回师西渡。
一、永和县革命文物概况
永和县共有红色文化遗址4处,上退干毛泽东路居地(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赵家沟毛泽东路居地、前龙石腰毛泽东路居地、永和革命烈士陵园,2021年1月被山西省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其中上退干毛泽东路居地于2021年11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为省级红色文化遗址。2023年7月12日,因其是红军东征史上的重要历史遗迹,赵家沟毛泽东路居地、前龙石腰毛泽东路居地两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永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红色文化遗址。
二、永和县在红军东征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面对蒋介石追剿、陕甘苏区经济落后的情况,毛主席高瞻远瞩,提出东渡黄河、开辟吕梁山革命根据地。1936年2月20日至5月5日,毛泽东主席、彭德怀总司令率领军队东渡黄河,征战山西。期间,毛主席在永和县赵家沟、前龙石腰主持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亲自指挥了红军在山西的对敌斗争,成功运筹了周恩来与张学良的延安谈判,并将“渡河东征,抗日反蒋”的战略方针转变为“回师西渡,逼蒋抗日”,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壮大了红军力量,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永和县在红军东征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永和是红军东征进入山西的重要通道
永和县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与一河之隔的陕西省延川县遥遥相对,其北临的石楼县又与陕北的清洞县隔河相对。延川、清涧都是陕北革命根据地。在永和县境内,沿黄河一带又有从北至南分布着咀头、马家滩、永和关、直地里、阴德河、于家咀、铁罗关、佛堂等大小渡口十几个,是东征红军进入山西的比较理想的渡河区域。
1936年2月20日,毛泽东、彭德怀正式下达渡河命令,21日,红十五军团先头部队从石楼县的转角与永和县的咀头、永和关渡口登岸。红三十军(即黄河游击师)压住在永和关、咀头、马家滩的敌人,控制了从南面增援之敌,保证了永和关以北各渡口的畅通。当晚,红一军团一师在永和关渡河入永。
(二)永和是红军东征的重要战场和革命根据地
2月18日,《关于红军的作战命令》中就明确提出:方面军“占领吕梁各县,首先占领石楼、中阳、永和等县,…在东岸造成临时根据地”。这是第一次提出将永和与石楼、中阳等县作为临时的作战根据地,以支撑红军东渡黄河后的纵深发展。
游击师过河后,一路由杨森、蔡树藩带领,随十五军团活动于石楼、永和、隰县一带,开展地方工作。
2月23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等,指出:“方面军目前的基本方针是努力在中阳、石楼、永和、隰县等纵横二百里地带建成根据地,为赤化山西全省之起点,为迎接阁锡山向我进攻之战场,全部工作的中心放在了更大战斗的基础上”。为此,“十五军团主力位于永和、隰县两县,并相机占领两城”,由此可见,永和等县已经被作为战略枢纽对待。针对阎锡山的重点“围剿”,毛泽东在郭家掌作出东征红军兵分三路的决策后,这一地带则成了毛泽东带领的红军总部与敌周旋的根据地。
2月24日,毛泽东、彭德怀在给红一方面军各军团各师各团首长的电报中,再次强调红军的任务是:“在柳林、离石、中阳、孝义、隰县、永和一线内围石楼求得打增援部队,用大的速度争取居民群众与红军一致,集中兵力消灭敌之一路至两路,取得在山西发展抗日根据地之有利条件。”还命令红十五军团主力位于永和城、隰县城、水头镇、坪底及张家畔这一弧线以内,进行赤化工作。不难看出,永和等县是毛泽东、彭德怀和红一方面军创建根据地不可或缺的主要一环。
3月1日,彭德怀、毛泽东在给林彪、聂荣臻、徐海东、程子华并周恩来、秦邦宪等人的电报中指出,关上、水头战斗的胜利,使红军处在“军渡、离石、汾阳、孝义、介休、灵石、汾西、隰县、永和这一广大弧线的中间,对于我们作战与创造根据地给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为贯彻郭家掌会议精神和《中央关于军事战略回题的决议》中所拟定的第二阶段的战略计划,红军总部决定兵分三路,进一步发动群众,扩红筹款,创立河东根据地,积蓄抗日力量。具体行动方案是:毛泽东和叶剑英参谋长指挥总部特务团、七十五师二二四团和黄河游击师(红三十军)作为中路军,转战于隰县、交口、石楼、永和一带,牵制晋西方面的孙楚、杨效欧等部晋军。
3月25日,毛主席和彭总致电林彪、聂荣臻,对一军团在晋南的军事行动作了重要部署,指示一军团兵分数路,扩大战果,撒开大网,发动群众,筹款扩红:“第三网转至永和、大宁、吉县、隰县、蒲县,任务:第一破坏黄河堡垒,第二扩红”;把永和重点列入破坏阎军千里黄河堡垒线。
由此可见,永和是东征创建根据地的首选之一,是东征红军总部转战的重要地区,是赤化山西的前进阵地,是创建河东战场的关键通道。
(三)永和是重要的战略决策地
毛泽东第一次进入永和是在永和赵家沟。据红军东征总部第六科(武装动员科)科长赖传珠的东征日记记载,他曾于3月30日、4月1日两次在岔口、赵家沟见到了毛泽东主席,作了工作汇报,听取了重要指示。“3月30日,晨4时半出发,到岔口,下午到毛(主席)处谈话”;“3月31日,到赵家沟与彭、毛谈话,回到岔口宿营”;“4月1日,移至赵家沟,回到司令部来了”。上述日记摘抄是毛主席第一次进人永和的历史记述。
在永和县坡头乡赵家沟,毛泽东、彭德怀发布了《为一致抗日告全国民众书》,提出了停止一切内战,不分红军白军、共同一致、联合抗日。4月2日,毛泽东根据当前形势,在赵家沟村召开军事会议,详细安排了左路军和红二十八军的行动。“二十八军决令其随十五军团行动一时期,打些小仗,予以磨炼,责其扩大至二千,尔后依河西需要令其西渡”;“前后方联络,准备开辟永和关、三交镇以北两处渡口,以一军团任南面、十五军团任北面。”初步有了“回师西渡”的构想。从3月28日到4月3日,在赵家沟,毛泽东连续给各部发电10余份,要求各部全面落实“晋西会议”决议。在巩固中求发展,不断播撒革命火种,进一步壮大抗日力量。4月3日,毛泽东、彭德怀率总部离开永和县赵家沟。
毛泽东第二次进入永和是在永和县前龙石腰。晋西会议之后,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精神。阎锡山、蒋介石也加大了“进剿”红军的力度,企图将红军围歼于山西境内。基于对上述各种因素的全面分析,党中央和毛主席一致认为:“逼蒋抗日”或“联蒋抗日”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值得采纳的、有理、有利、有节的政治主张。
4月28日,毛主席和彭总率红军总部进至永和县西部交口村一带,致电周副主席、林彪、聂荣臻、徐海东、程子华、叶剑英、杨尚昆,正式发布了回师西渡的指令,通报了当前敌我双方的情况:方面军在山西已无作战的顺利条件,而在陕西、甘肃则产生了顺利条件,容许我们在那边活动,以执行扩大苏区,锻炼红军,培养干部等任务”。由此可见,永和是东征红军回师西渡的决策地、指挥地。
(四)永和是回师西渡的重要通道
4月初,毛泽东、彭德怀决定准备开辟永和关、三交镇以北两处渡口。毛泽东作为红军统帅已经考虑把永和县作为必要时回师陕北的重要通道。8日,彭、毛要求一军团准备转至永和等县活动。10日,毛指示红一军团近期任务是“在一星期内,在永、大、吉方面打一缺口,完成与后方交通之任务”。16日,毛、彭致电林、聂;令一军团自17日起,以两个师打马斗关(马头关)至永和关之河防。20日,毛、彭致电林、聂命令一军团“全部集结于桑壁镇以西、清水关以东之地区隐蔽待命”。21日,彭、毛致电林、聂,要求一军团“派骑兵连向永和关游击侦察,如守敌已退则破坏堡垒,未退则威逼其退”。并指示林、聂派人指挥“铁罗关架桥佯动”。22日,毛、彭致电各军团负责人和周恩来、张云逸:要求从4月23日至28日,“一军团派出一部占领永和关,保证将贺家畔船只全数放下,另派小部保持清水关、铁罗关、马头关、平渡四处渡口于我手中”,同时命令,左右两路红军加紧向永和集中。4月22日、4月24日的两份电报中,毛主席和彭总指示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及红二十八军、红三十军各军政首长和周恩来副主席的电文中指出:鉴于目前政治形势和我敌双方军事力量的变化,指令红一军团三个师以永和县桑壁镇为枢组,集结于永和、隰县、大宁三城之间,并派兵向永和、石楼、大宁三城及永石、石大之同游击侦察,牵制阻击南下、西进之敌,保证清水关、铁罗关两渡口,及必要的回旋地于我手中 …从而逐步把东征各路大军集结到永和、隰县为中心的晋西地区,准备在“万一情况改变,暂时不许可我们在山西继续活动时,我们也准备着暂回到陕甘”。4月27日,红一军团主力相继抵达黄河岸边,准备在永和关至清水关二十余里的黄河渡口回师西渡。红四师十一团奉命在永和关一带布防,担任后卫;红一师三团则在阁山一带抢占有利地形,构筑防御工事,阻击尾追之敌。东征总指挥彭德怀也亲临黄河渡口,检查回师西渡的准备工作。由此可见,红军已经在各方面做好西渡的准备工作。
4月28日,正式发布了回师西渡的指令。凯旋西渡决策作出后,毛泽东又一连发出几道命令,组织红军有目的西撤,并明确全军南路、北路、中路,统一向永和集中,指定北自永和关、南至永和境内的铁罗关为西撤通道。永和在东征红军的战略退却中又显示了它的重要地位。
4月29日,毛泽东、彭德怀指挥各路红军向隰县、永和、大宁之间各黄河东岸渡口转移,并在转移中抗击阻拦之敌。红十五军团、红一军团、红二十八军,相继集结在永和县桑壁镇和永和县的永和关、铁罗关、于家咀等黄河渡口,准备回师西渡。5月1日,毛主席率红军总部抵达永和县阁底乡,指挥各路大军回师西渡。魏文建指挥总部警卫人员配合渡口掩护部队,迅速做好了渡河准备的防空设施,掩护总部人员从于家咀上船,在陕西清水关安全靠岸,抵达延川县刘家山。
5月2日17时,毛泽东致电彭德怀、林彪、聂荣臻、徐海东、程子华、宋任穷、蔡树藩、宋时轮、阎红彦,确定方面军各部西渡黄河的时间及秩序,要求除第十团、三十军集中仁义村或向马头关渡河,或由清水关临时决定外,其余各部“均从清水关渡河”,即从清水关对岸的永和县于家咀渡河。整个红军东征部队,除少数掩护部队外,都是从永和回师西渡的。5月1日至5月5日,红军主力和总部人员先后从延水关、永和关、清水关、铁罗关一带渡过黄河,返回陕北。
永和作为东征红军撤出山西的重要通道,为东征红军顺利返师,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红军东征的伟大意义及永和县人民在革命中的贡献
红军东征打了胜仗,唤醒了人民,筹备了财物,扩大了红军。据不完全统计,在红军东征期间,永和人民为东征红军捐款2000余元、捐粮1500多石,有30多名永和青年参加了红军。永和县兰家沟是个仅有20多户人家的小村,却有7名青年参加了红军。东征红军在永和发动群众斗争土豪劣绅22户,有力地打击了地方反动势力。在红军的发动组织下,永和县的岔口、桑壁、赵家沟、乌华、呼家庄等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四、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一)依托红军渡河东征和回师西渡的渡口打造了乾坤湾景区。永和县乾坤湾景区位于山西省永和县与陕西省延川县之间,包括7个S形大湾,英雄湾、永和关湾、郭家山湾、河浍里湾、白家山湾、仙人湾、于家咀湾。其中英雄湾、永和关湾和于家咀湾都是毛主席回师西渡的渡口。
(二)依托上退干毛主席路居地打造了红色文化地标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1971年,为了确定毛泽东主席路居,临汾地委特邀毛泽东东征时期的警卫员贺清华和白海山来到上退干村的关帝庙,根据主席路居出门三步的一口旱井。确定主席在这里住过。1971年临汾地区第一届全委会曾在现东征纪念馆旧址召开,1972年在东征村的关帝庙旁建起红军东征纪念馆,现在纪念馆打造红色基地、讲好红色故事、打造红色课堂,开展红色教育、研学旅游、红色旅游等,先后被确定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山西省级红色文化遗址等。2015年被确定为山西省红色精品线路之一。
(三)红军遗迹。一是在楼山景区楼山圣母庙的西配殿,民间又称歇马店。正面绘的是四海龙王议会图。这里存有红军东征时期留下的题诗和漫画。“我军每日无地点,今日行走到此地。到此但打小日本,打倒倭寇不受欺。”还有漫画。二是红军井。位于于家咀黄河岸边。1936年5月红军回师时,正值春季天旱缺乏饮用水,红军在崖壁上有水滴的地方掏挖,竟然奇迹般地冒出甘泉来。至今此井仍不枯竭。永和县也结合红色文化遗址上退干毛泽东路居地打造了重走红军路的红色旅游路线。三是阁山纪念碑。这里是红军“回师西渡”时,毛主席亲自指挥警卫连迎击敌人的进攻地方。周恩来派来的陕北红五团由河西赶来接应,接替了政卫连的阻击阵地,挡住了敌人。毛主席这才率领总部人员向黄河岸边进发,顺利回师。
结语
革命文物保护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赛,我们作为当代的守护者,正接过先辈们递来的历史接力棒。我们必须以更坚定的决心、更科学的手段、更广泛的合作去应对。让革命文物继续诉说往昔的峥嵘岁月,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成为凝聚民族力量、激发爱国热情的不朽灯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