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曼生壶
摘要
关键词
文人紫砂;陈曼生;曼生壶;人文艺术
正文
陈曼生在亲身参与壶型设计和题写壶铭的同时,强调器型的自然神韵,重视书法的布局,讲究刻铭的刀法,形成风格独特的曼生壶,他设计的茗壶造型古朴大气、温厚素雅,取法自然,有天然之致。这种气息与文人的气质相呼应,得到文士阶层的普遍喜爱和青睐,是文士书斋不可或缺的美器雅物。曼生壶成为当时社会文化交流的一种时尚,文人紫砂由此兴起。
一、中兴者陈曼生
(一)陈曼生的生平与艺术背景
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别署曼公、曼寿、恭寿、夹谷享长、西湖画隐、西子湖上渔者、种榆仙馆、桑连理馆、阿曼陀室等,乾隆三十三年(1768)出生于浙江钱塘,卒于道光二年(1822)。陈曼生是“西泠八家”之一,他的诗文、书画、篆刻俱精,善画山水、花鸟和兰竹,书法作品结体奇特,金石气十足,尤其隶书清劲潇洒、穿插挪让,相映成趣。个中“乃见天趣”,是曼生壶最主要的特性,也是清中期文人紫砂中兴的标志。在“西泠八家”中虽以丁敬为最早,却以曼生最具个性,艺道涉猎广泛,造诣极高。正因为如此,曼生壶自问世后很快就享誉艺林并流传至今。
(二)陈曼生与“阿曼陀室”
“阿曼陀室”室号历来争议不断,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为陈曼生的室名;二为杨彭年的室名;三为陈曼生、杨彭年共享室名。《中国艺术家征略》一书中,文博专家、古文字学家郭若愚先生所著《篆刻史话》中提到:“1956年间,从陈氏后裔流出一些青田石章,散在古玩市场,全无边款。我陆续收集到十八方,计有陈宝成的七方,闲句章三方,斋馆印四方,杂印二方,白玉印二方。陈宝成,字吕卿,号小曼,是陈鸿寿的儿子,这些印大都见郭有梅《种榆仙馆印谱》,可知均系曼生作品,其中“阿曼陀室”一印,赫然在焉。想不到这重公案,至此大白。”恩师海上金石书法篆刻名家童衍方先生也印证说:“‘阿曼陀室’此曼生印多见其法书中,后裔散出,若愚先生得之,共十八方,阿曼陀室赫然在焉,印为曼生自用无疑。”
确定正宗曼生壶,从时间来断定应为嘉庆十六年至二十一年(1811-1816)陈曼生主宰溧阳两任期间,他与宜兴制壶名匠杨彭年合作,创制的壶底落“阿曼陀室”款的紫砂壶作品,壶铭有陈曼生自撰自题,也有曼生铭幕僚书刻,还有幕僚自铭自题。曼生壶也包括同时期杨彭年所制,底款不是“阿曼陀室”,壶题曼生铭文,如曼生铭、彭年把款、香蘅(曼生之子陈宝成的斋名)底款。当然,曼生和杨彭年合作,底款“阿曼陀室”、把款“彭年”、壶铭署“曼生铭”或“曼生作铭”或“曼铭”应推为曼生壶之上品,如唐云先生旧藏有“曼生铭”、“彭年”把梢印款、“阿曼陀室”壶底款的合欢壶、井栏壶、石瓢壶等。
二、曼生壶的特点、壶式、铭文
(一)曼生壶的主要特点
曼生壶是清中期文人士大夫追求朴素纯正见天趣、寄自娱自用于雅赏的文人紫砂中兴之作。彼时文人雅士嗜好闲适而寄情于壶,以坯作纸,以刀当笔,在紫砂壶器上写意、题铭、镌刻,集诗书刻于一体。以此借物寓意,抒发情怀,追求壶中天趣、人壶合一,从而使紫砂器具足文人的气息。清嘉庆曼生壶赫赫有名,清代民国一路有高仿品,但开门到代的曼生壶遗存不多。海派艺术大家、鉴赏收藏家唐云先生经一生收藏得有八把曼生壶,极其难得,故后由家人捐赠给国家,现藏于杭州西子湖畔唐云艺术馆。
曼生壶主要特点是古拙厚朴的壶型与天趣横生的壶铭、书法镌刻自然巧妙融合。曼生壶的核心价值是铭文、书法、镌刻,这体现出由文人士大夫参与所产生的文化与艺术的魅力。欲了解曼生壶首先要了解彼时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内涵,尽力站在彼时文人的思想、审美角度,而非仅仅关注工匠之技法。常言道,字如其人,壶亦如此。文人壶散发出的就是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和审美。上手仔细拜观曼生壶的造型、铭文、书法、镌刻后,可总结出曼生壶创作的大致规律:重视泥料及砂质的调配,根据不同的壶型、容量及审美爱好调配泥料砂质,目数较粗、砂粒丰富饱满,并考虑壶坯用刀镌刻时的感觉和烧成后皮壳古朴自然的质感;器型创意讲究泡茶实用、考虑书法布局合理,造型简练、主题显然,整体大气古拙;线条变化自然有规律,刚柔有力,特别是壶嘴与壶把的线条力量感比较明显,各部比例中规中矩偏稳重;诗文切壶切茶,精妙入神、意境深远;书法镌刻布局自然合体,刀法熟明快、刀刻硬朗,有印石篆刻之金石味。总之壶型与铭文书法意境相投、浑然一体,自然流露出安静古雅、坚挺厚拙之气。唐云先生旧藏的曼生公提梁石瓢、井栏壶、石瓢、扁壶、合欢壶等可作为曼生壶的标准器,是艺术研究和鉴赏比对的准绳。文人紫砂让后人最难摹仿的是气韵,其次是铭文书法、镌刻与造型。所谓相由心生,壶“相”也是由人心而生,壶形是文人的艺术修养,壶铭是文人的文化底蕴。例如,井栏壶铭“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曼生铭”,石瓢提梁壶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铭”,书法镌刻效果最具笔墨韵味。
(二)曼生壶的壶式
凡说曼生壶,都会提“曼生十八式”,其实曼生壶造型颇多,此说源自清代徐康的《前尘梦影录》一书中“并画十八壶式与之(杨彭年)”之说。传世见有唐云先生收藏的清嘉道年间山阴朱石梅摹曼生壶谱的《陶冶性灵》,壶谱中有曼生茗壶二十品白描图,最早画本为汪小迂的白描勾绘。壶图旁题壶名及铭文,封面为郭频伽题签。台北紫砂学者黄健亮说:“近年各家研究已厘清此仅量化泛称,数量虽无定数:但曼生以其学养、品位设计壶式确是不虚。”从传世资料与存世实物了解、曼生参与设计的壶型除《陶冶性灵》手稿的二十品,还有:半瓦壶、石瓢壶、提梁石瓢壶、半瓜壶、柱础壶、井栏壶、飞鸿延年壶、扁石壶、笠荫壶等。陈曼生是清中期文人以壶寄情、以壶养德就闲的代表,是文人紫砂壶艺术创作的里程碑式人物。
三、结语
清中期曼生壶的产生,是文人壶风中兴的标志。名士结合名工,相得益彰,将紫砂创作导入一个新境界,给人们精神上和视觉上美的享受。
曼生壶与明末清初同样文雅秀丽壶铭的不同之处,是一改过去“漫无鉴别”的题写,开始着重讲究铭文内容切壶、切茶的表述。文字创意天马行空、行云流水,具有一定的思想维度与精神高度。让诗文、书法、壶型在文人审美主导下合为一体,达到一种艺术高度,确立了文人紫砂的核心,令文人紫砂天趣横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