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有效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毛喜峰 孔吉

大安市国土空间利用服务中心 131300

摘要

本文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引领,结合东北吉林西部特别是白城大安市盐碱地等未利用地耕地后备资源规模,根据国家抢抓吉林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的政策机遇,通过政府引领、多部门配合利用现代化人工及科技手段,采取不同方式加大开发整理力度,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

盐碱地治理 做法 成效

正文


一、自然概况

大安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地处嫩江、洮儿河、霍林河冲积平原。幅员面积4879平方公里,国土三调数据显示,耕地340.5万亩、林地55.05万亩,草地(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28.35万亩、湿地39.45万亩、盐碱等未利用地186万亩。土地沙化、碱化、退化现象逐年加重。既导致了群众贫困,又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整治盐碱地刻不容缓。近年来,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白城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大安市委、市政府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强力推进耕地提质、盐碱地和其他未利用地改良工程,倾力打造大安市盐碱地改良示范区。

二、具体做法

(一)加强领导合力推进,保证盐碱地开发整治顺利进行盐碱地开发整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形成共识。大安市盐碱等未利用地多达186万亩,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这些未利用盐碱地既是导致当地群众贫困和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丰富的后备耕地资源,更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巨大潜力所在。基于这种认识,市委、市政府把开发整治未利用盐碱地当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牢牢抓在手上。二是高位运作。凡是盐碱地整治项目均纳入市政府当年重点工作,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市委书记、市长经常到项目区视察和督导工作,重大问题现场办公研究解决,为项目推进保驾护航。是协调配合。凡是盐碱地综合整治,涉及到的部门、乡镇都把这项工作摆到首要位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是绩效考核。把盐碱地综合整治纳入各部门、各乡镇目标责任制,实行绩效考核。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跟踪督查,及时通报。是舆论引导。利用新闻媒体,深入宣传盐碱地综合整治的经验做法和典型事例。主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大安市盐碱地综合治理的经验,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以水定地、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盐碱地开发整治。立足资源统筹规划是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后备资源的基础。大安市从本地实际出发科学制定规划,区分不同情况,坚持“先易后难、有序开发”的原则,将具备地表水资源条件,集中连片易于治理的地块,纳入短期、中期规划;将当前不具备地表水资源条件以及零星分散难以开发利用的地块纳入远期规划。依托西部大项目水利骨干工程,规划小西米片区15万亩;依托哈达山水利骨干工程,规划了龙海灌片01、02片区45万亩为近、中期目标。将依托洮儿河水系沿线的舍力、烧锅镇、丰收、新艾里等乡镇确定为长期规划。

(三)精准施策破解难题,把握盐碱地开发整治的关键环节。能否有效解决盐碱地开发整治中重点、难点问题,关系到盐碱地开发整治的成败。为此,在实践中勇于探索。一是破解工程难题。大安市盐碱地均为苏打盐碱地,土壤遇水泥泞、失水干涸、工程建设难以进行。为破解施工难题,大安市依据地方特点,设计了相应施工措施。施工企业每年3月份前进场施工,在土壤化冻前完成大宗材料进场。在土方调配施工中,采取边解冻边施工的土地平整方法,在土地返润期前全部完成土方调配,有效解决了盐碱地化冻后和雨季到来时无法施工难题。为解决盐碱土构筑农、毛渠受雨水冲刷堤顶破坏严重问题,创新使用了新型玻璃钢预制材料,易于施工,便于安装智能化设施,同时节省渠道占地。二是破解技术难题。苏打盐碱地是盐碱地中最难治理的土地类型之一,土壤钠离子含量高,入渗系数小、通气性不良,pH值高达10以上,有机质含量低、养分状况差。盐碱地整治的关键是土壤改良。近年来,大安市在盐碱地改良技术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先后引进中国科学院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以及华清农业、中科佰澳格霖、黑龙江物之宝等多家企业,开展盐碱地土壤改良试验示范,取得良好效果,有的改良当年水稻产就达到万斤,有的还做到一次改良,长期有效。经过探索,大安市总结了一套利用工程、物理、化学、农艺以及生物等综合治理盐碱地成功技术经验,从根本上消除土壤障碍因素,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创造作物生长条件,实现稳产高产目标。特别是中科佰奥应用智慧农业技术体系,科学控水控盐、控碱,取得明显效果。2021年,引进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康跃虎研究团队的“滴灌水盐调控盐碱地农业与植被建设技术”,在新平安镇全域土地整治项目中,选择重度盐碱地,开展原土旱田开发和造林试验示范。目前,根层土壤盐分和pH值大幅度降低,旱田施过有机肥试验小区玉米长势良好,柳树成活率达到98%。大安市的盐碱地治理产生的新增耕地以水田为主,水田尾水排放中盐分、总磷、总氮、氟化物等物质含量普遍超标,威胁周围环境,这也是查干湖禁止周围稻田水直接入湖的主要原因。通过田块内修建适当规模的生态净化池和尾水末端建设集中排泄池,形成梯次生物净化系统,降低尾水中超标的盐分、总磷、总氮等污染物,达到排放标准。但水田尾水中氟化物含量超标问题却难以解决。盐碱地区水田尾水氟化物含量过高是普遍现象。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必须研究破解处理氟化物超标的技术难题。就此,大安市引进了清华大学的技术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在开展全市水体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降解水体氟化物的技术试验。试验中发现,在利用脱硫石膏进行土壤改良时,其中含有的钙离子可以和水体中旳氟离子结合,产生氟化钙沉淀物质,从而降低氟的活性,为破解稻田尾水氟超标难题,探寻了一个良好的技术方案。三是破解质量难题。坚持高标准设计是提高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随着国家对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大安市在开展土地整治项目时,逐年提高项目建设标准。四是破解整治后跟踪监测难题。为确保改良后的盐碱地实现稳产高产,保持长期稳定的耕地质量,经得起跟踪监察。目前,大安市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单位必须连续组织种植四年,并进一步实施土壤改良、培肥地力,加强后期管护。四年累计投入的有机肥料达到140吨/公顷。项目结束交付使用时,即是熟地,不会出现弃耕和撂荒现象,使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四)统筹兼顾,综合治理,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察吉林关于黑土地保护有关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国家关于生态修复的有关政策,我市盐碱地整治由单一的开发整理模式逐步探索综合整治,过渡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2016年实施了龙沼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叉干镇民乐村土地整理项目,整治未利用地37651.05亩,实现新增耕地30489.5亩2019年,结合大岗子镇村屯宅基地占地较大、村民居住分散的实际,实施大岗子镇易地扶贫搬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将村屯周边零星分散的具备整治条件的盐碱地,纳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行统一设计、统一预算、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的土地综合整治措施。整治后的土地,田块整齐、道路通达、灌排顺畅,达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项目产生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5235亩,占补平衡指标7620亩,相关收益为大岗子镇土地综合整治提供了充足资金保障。实现全镇7个村19个自然屯2332户农民整体搬迁,农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得到改善,昔日荒凉贫瘠的大岗子镇变成吉林省西部地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2021年,根据新平安镇土地资源禀赋,对平安村、长和村和长明村等3个村,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思想,统筹兼顾,本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田则田、宜湿则湿的原则,实现林田湖草湿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对3个村10.78万亩土地,制定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项目实施后,预期产生建设用地结余指标0.092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4万亩,植树造林0.15万亩、生态草原0.93万亩和人工湿地4.65万亩。

(五)立足创新,多元启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盐碱地综合整治。2019年以来,为拓宽补充耕地途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创新土地整治实施模式,依据国家政策并借鉴外地成熟经验,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措资金机制。引导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等投资或参与土地整治项目,促进了土地整治投资多元化和项目实施模式多样化。高标准农田、生态草以及生态林等国家扶持的建设项目,主要采取政府财政投资,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对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项目,主要采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建设,投资方分享项目产生指标交易收益。土地整治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取得成效

经过几年的创新实践,大安市盐碱地综合整治成效初显。

(一)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2016年以来,大安市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9个,新增耕地9.6万亩,粮食年增产1.15亿斤。

(二)促进了规模化经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高质量实施,田成方,渠成网,田间道路通达,农田基础设施健全,全面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的耕作方式逐步形成。华清农业、海御农业、中科佰澳等大型农业企业先后落户大安,承包经营土地面积均在万亩以上。

(三)拓宽了增收渠道。一是农民增收。叉干镇通过盐碱地治理,村民年人均收入是以前的2倍以上。二是集体经济积累增加。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显著提升。叉干镇民乐村对外发包水田6975亩,承包期限为30年,分五次缴纳承包费。10年一次性收取承包费1700万元,以后每隔5年收缴一次承包费850万元,承包期内收缴承包费5100万元。大岗子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新增耕地7620亩,项目竣工验收后,村集体通过竞拍方式对外发包,每公顷最高收入达到5500元,村民医疗保险、安置房采暖费、天然气费等相关费用全部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三是财政收入来源扩大。近年来依据国家对贫困县的有关政策,利用土地整治的新增耕地面积,积极开展建设用地结余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跨区域指标交易。2012年以来,大安市土地整治项目,产生的新增耕地指标在省内、省外进行交易,累计收入达到22.3亿元。其中省内交易9.2亿元,跨省交易13.1亿元。按照国家资金使用政策,全部用于乡村振兴。成为全市农村经济特别是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

(四)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项目区的贫困人口,通过综合整治项目,人均收入增加,就业机会扩大,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了一次性脱贫,由于项目的支撑,有效地解决了返贫问题。

(五)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安市立足长远,着眼全局,按照“治水、增绿、扩湿、整地、固沙、并村”有机结合的原则,在治土的同时,对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新平安镇长和、平安和长明3个村,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田则田、宜湿则湿,林田湖草湿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预期产生建设用地结余指标61.3公顷,建成高标准农田1600公顷,植树造林面积100公顷、生态草原面积620公顷和人工湿地面积3100公顷。

盐碱地综合整治不仅农民得到了实惠,集体经济组织得到了壮大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改善了生态环境,水多了,草绿了,人工湿地面积增加了,空气新鲜了,居住条件改善了,同时,带动了渔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乡村振兴,成效将进一步显现和释放。                                

参考文献: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吉政办发〔2022〕33号);

马丽娜,《东北苏打盐碱地种稻改良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响应特征研究》,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20年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