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苗族民族文化的特色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海南苗族;特色文化;社会影响;
正文
引言:海南苗族的祖先是我国南方的苗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其文化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渊源、经济形态和民族特点,在各方面对当地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对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当地文化遗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海南苗族为研究对象,阐述其民族文化特色,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海南苗族民族文化的概述
1.1 海南苗族的历史与背景
海南苗族属于我国南方苗族中的一支,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乌蛮”,是我国南方地区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据各类史料和传说故事,海南苗族是在明代后期由于兵役和战乱而大量从广西向南迁徙,大部分进入海南岛,少部分进入云南、越南等地。在海南定居下来的苗族,主要聚居在海南岛中南部。海南岛苗族的先民是从广西等地迁徙而来,与当地汉族人民进行了长期而频繁的贸易往来。明朝时期,由于国家实行海禁政策,海南地区被严格控制起来,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域文化圈。从总体来看,海南苗族文化属于典型的“南下东来”型文化。他们长期居住在山区,没有受到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1.2 海南苗族的社会结构与组织形式
海南苗族中的社会结构是由几大姓氏家族组成的,苗族中的“村老”在整个社会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同时也是苗族社会内部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即“村老”制。“村老”由村民公推年长的男子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帮助管理村内事物和对外交涉活动。当选“村老”的人必须识汉字、懂说当地方言、能说会道且兼有道公身份。村中大事多在“村老”的主持下,有权召集村中各姓氏家族和代表开会,用民主表决或投票的方式进行解决。在苗族社会中“村老”是不可缺少的人物,他们对整个村寨进行管理,其权利和义务都是十分重要的。
1.3 海南苗族的宗教与信仰
海南苗族信奉多种信仰,其中原始宗教是海南苗族社会最早的宗教信仰体系。由于海南苗族在长期的发展和与外界交流交往过程中受到周边地区汉族文化的影响,在宗教信仰方面也与苗族传统的原始宗教互相融合,民族信仰渗入道教因素,神祇种类增多,法事活动也趋于繁杂多样。据统计,海南苗族主要信仰自然崇拜、精灵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宗教中的道教等,且其中大多数是以自然崇拜观念为基础,其次是祖先崇拜。这些宗教信仰中的内容都是以自然界“万物有灵”为核心,以原始信仰为基础,属于原始宗教的范畴。因此,海南苗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于自然与生命都有较高的敬畏之心。
二、海南苗族民族文化的特色
2.1 海南苗族的服饰与传统习俗
海南苗族的服饰是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其服饰以蓝靛黑为主,其突出特点就是苗绣纹饰,纹样灵感全部来源于大自然,格调统一,色彩和谐。由于地处海南热带雨林,季节性变化不大,服装款式单一。海南苗族女装服饰由头帽、长衣和短裙组成,头上的头饰是整个苗绣的精髓,做工精美。上衣较长及膝盖,衣襟右开无领。短裙为纯手工点蜡染制而成,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之一,腿部用黑绷布包裹。男子服饰分上衣裤子,衣领镶蓝色边条,襟向右开,无领,纽扣共5枚小铜球。海南苗族服饰一直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乡土气息。
海南苗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三月三、禾斋节、禾仔斋等。三月三是海南苗族人民缅怀先祖的日子,盛装欢庆,制做“五色饭”或“三色饭”等特色美食,全家聚集吃团团圆饭。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在传统的基础上增加集商贸、文化娱乐为一体,吸引中外游客。
2.2 海南苗族的民间艺术与节日活动
海南苗族的民间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间音乐形式多样,有古歌、劳动歌、开山歌、情歌、斋歌、童谣、摇篮曲和串歌等,涉及内容广泛多样,特别是对反映人类起源、自然万物的由来、族群迁徙、育儿启蒙认知,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第二,歌舞古朴纯真,能歌善舞。有拜祭先祖和神灵庇佑的盘皇舞,祈求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招龙舞,对新年祈福和幸福吉祥的八音舞等,
第三,工艺制作方面,总的来看海南苗族的传统工艺种类不少,有木作、苗绣、织锦、蜡染、编扎和雕刻等。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历史迁徙的纪念。
2.3 海南苗族的饮食文化与传统医药
在饮食上,海南苗族日常有着本民族的特色,过去以刀耕火种的山栏米为主食,现在以水稻的粮食为主。海南苗族长期生活在深山老林,对野生植物的药用性具有较高的了解和医药经验,懂得使用300多种草药治疗各种疾病。苗医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苗医总结出了一些独特有效的治疗方法。比如,苗医在治疗骨折时,常用“生地当归根”法,即用生地和当归煎汤来敷在骨折部位,然后用绷带包扎固定;再比如苗族民间有“火灸”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促进苗族人民健康都有很大帮助,是值得推广和继承发展的。
三、海南苗族民族文化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3.1 海南苗族的经济贡献与发展
苗族的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以种植水稻、甘蔗、橡胶、槟榔、益智等经济作物为主,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经济价值较高,且主要集中在海南,因此海南苗族在经济上对于海南的贡献很大。但由于苗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上交通不便等问题,使得海南苗族人民很难与外界进行交流,导致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苗族人民开始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普及,政府也在积极促进苗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普及。
3.2 海南苗族的社会和谐与稳定
海南苗族内部基本上没有阶级分化和对立现象,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海南苗族内部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民族管理机制,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海南苗族村寨中,普遍存在“村老”和“族老”职位,这些职位的人员一般都是由本村德高望重的长辈担任,而他们也是整个村寨中的“权威人物”,负责管理村寨大小事务,在推动本族的社会维稳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3 海南苗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海南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推动苗族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兴媒体快速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使得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保持苗族文化的生命力,就需要进行积极的创新和改革,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可以通过旅游的方式来宣传苗族文化,同时也可以利用电视媒体进行传播;还可以通过开设苗族文化相关课程来加大教育力度。
四、海南苗族民族文化研究的总结
随着海南地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了较大提升。在这样的环境下,海南苗族的民族文化受到一定冲击,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变化。通过对海南苗族民族文化的研究发现,在历史上海南苗族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苗族有过密切联系,但是在近现代时期海南苗族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苗族也有过不同程度的接触,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王建成.海南岛苗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12.
[2]黄友贤,黄仁昌.海南苗族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