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以文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以老司城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利用;老司城
正文
引言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的今天,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课题。“土司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家族先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的高度,全力做好土司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展示工作。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老司城的文化生态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探讨如何有效保护与利用老司城的文化生态环境,对于传承和弘扬土家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与文化同质化的背景下,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乎着文化遗产的存续与传承,更是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创新的关键。文化生态环境是孕育文化生命力的土壤,一旦遭受破坏,将难以挽回地失去许多宝贵的文化基因。因此,加强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繁荣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老司城,作为土家族历史上的重要都城,见证了土家族从古代到近现代的沧桑巨变。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民俗活动、深厚的文化底蕴,共同构成了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司城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保护和利用好老司城的文化生态环境,对于传承和弘扬土家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改土归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采取了异地制宜的土司制度,土司所辖的三洲六洞也随之销声匿迹,老司城的文化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加速了传统村落的消失,文化遗产的保护压力日益增大;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为老司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在保护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实现保护,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索一条既符合老司城文化特色,又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保护与利用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老司城的文化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一)老司城的历史沿革
老司城,作为土家族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历五代的梁、唐、晋、周和宋、元、明清九代王朝,共计818年。是彭氏土司数百年的司治所在,老司城遗址总面积25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25万平方米,分为生活区、衙署区、司法区、墓葬区、宗教区、教育区、居民区、作坊区等八大功能区。祖师殿、土王祠、文昌阁3大古建筑保存完好,土司墓葬群、古街道、古城墙、排水系统、德政碑等历史遗迹丰富,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遗址。
(二)老司城的自然环境特征
老司城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是彭氏土司的通道,也是一条现实的黄金旅游线。四周群山环抱,河流两岸峭壁重叠,河道迂回,群猴攀援,野鸟鸣啭,自然风光旖旎,溪流两岸散落着土家村寨,是一条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景观资源带。水系环绕,形成了“山中有城,城中有水”的独特格局。这种自然环境不仅为古城增添了自然美,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老司城遗址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城墙、城门、街坊、道路重叠变幻,且与周边魅丽的风光融为一体,极具多元立体的展示价值。
(三)当前面临的保护挑战
当前,老司城的文化生态环境面临着多方面的保护挑战。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落的消失和文化遗产的破坏问题日益严重。一些遗址区遭到自然灾害原因损毁,一些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也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其次,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老司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游客涌入问题,对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构成了新的威胁。此外,当地居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有待提高,部分居民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因此,如何平衡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实现老司城文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老司城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
(一)以立法促进保护
为确保老司城文化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相关的立法体系。这包括制定或完善针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环境及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禁止乱砍滥伐、毒鱼电鱼、挖沙采石、水污染等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普及,提高全社会对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在执行层面,应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各项保护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二)社区参与与公众教育
社区是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通过增强社区参与,可以激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使他们成为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为此,应建立社区参与机制,鼓励居民参与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实施与监督过程。同时,加强公众教育,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文化活动等形式,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保护意识。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培养他们成为未来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力军。通过社区参与与公众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保护的良好氛围。
(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老司城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首先,要重视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整理,通过口述历史、文献记录、实物展示等方式,系统梳理和保存土家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习俗和民间艺术。其次,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将土家语、毛古斯、摆手舞、西兰卡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校教育和社区文化活动,培养新一代的文化传承人和爱好者。同时,鼓励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市场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样既能保持传统文化的根脉不断,又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生态修复与环境管理
针对老司城面临的自然环境退化问题,实施生态修复与环境管理至关重要。首先,应制定科学的生态修复计划,采取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污染治理等措施,逐步恢复老司城周边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加强对水源地、湿地、山林等关键生态区域的保护,防止人为破坏和污染。其次,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加强对老司城区域内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环境问题。此外,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通过生态修复与环境管理的综合施策,可以有效改善老司城的自然环境条件,为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
四、老司城文化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
(一)文化旅游的开发与管理
文化旅游是老司城文化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开发文化旅游时,应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确保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利用。首先,进行科学的旅游规划,明确旅游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重点项目,避免过度开发和无序竞争。其次,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旅游环境。同时,注重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打造具有土家族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和项目,如古城遗址游览、民俗风情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和认同感。此外,加强旅游市场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游客合法权益,促进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通过文化旅游的开发与管理,不仅可以促进老司城经济的繁荣,还能提升老司城的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老司城文化生态环境利用的新兴领域。依托老司城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可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首先,深入挖掘土家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文化创意设计、手工艺品制作、影视动漫创作等。其次,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基地,吸引文化创意企业和人才聚集,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创新驱动能力。同时,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展国内外市场。此外,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文化创意产品丰富旅游体验,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
(三)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在老司城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中,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是重要策略之一。首先,生态农业强调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农业生产,注重生态平衡和资源循环利用,这与老司城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相契合。通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如有机耕作、轮作休耕、生物防治等,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源,维护生态平衡。其次,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和就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在老司城地区,可以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自然环境,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打造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农业产业链。同时,通过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社区经济的振兴与平衡
社区经济的振兴与平衡是老司城文化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的又一重要方面。首先,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来到老司城,带动当地住宿、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同时,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社区经济的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注重社区内部经济的平衡发展,避免过度依赖某一产业或资源而导致经济波动。通过多元化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社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此外,加强社区内部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最后,注重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社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结束语
老司城的文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学术界及当地居民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激发社区参与热情、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施生态修复与环境管理以及合理开发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措施,我们可以在保护老司城文化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其经济价值的最大化。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更多元化的保护与利用模式,让老司城的文化生态环境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唐仁敏.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体系已经形成[J].中国经贸导刊,2020,(19):8-14.
[2]卞素萍.可持续理念下生态环境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J].建筑与文化,2020,(08):189-190.
[3]张广裕.西北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08.303.
[4]王凯.基于共生理论的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9(01):36-38.
作者简介 :李生英,女,土家族,湖南省吉首市,本科,中国土司文化制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