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以山西省大同明长城为例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蔺坤

(西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 甘肃省兰州市 730030)

摘要

长城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与象征,见证了无数朝代的兴衰更替,凝聚着上千年来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也承载着上千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山西省大同明长城作为长城沿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视角与现实视角出发,都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影响与重大意义。本文以山西省大同明长城为例,探究当地长城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机关联。


关键词

长城;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城等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关于守护长城、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关于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一、大同明长城概况

大同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流融合的前沿阵地。明代时期,大同作为军事重镇之一,不仅是抵御作战的坚固屏障,也是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大同长城于千年之前建造,与中华文明相伴发展,不仅是军事防御的需要,更是文化交融与民族团结的象征。它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也记录下了各民族之间从冲突到融合,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从而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

王朝建立政权以后,为防御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的侵扰掠夺,大规模修筑长城大同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重要,为当时的九边重镇之一“九边重镇”是明王朝为巩固统治、同蒙古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明长城的防御工事,分做镇城、路城、卫所城、关城、堡城、城墙、墙台、敌台、烽堠等不同等级、不同形式、不同功能的建筑物。明代大同镇,负责防务范围西起偏关东北的鸦角山,东至天镇东北的镇门台,全长647里。大同明长城附近建有边堡城,有边墙五堡塞外五堡一说。边墙五堡有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之分。通常说的边墙五堡是指内五堡,即镇边、镇川、宏赐、镇鲁、镇河五堡;外五堡为镇羌、破鲁、灭鲁、威鲁、宁鲁五堡;塞外五堡为得胜、拒墙、拒门、助马、保安五堡,均在大同城北。

 

二、历史视角:大同长城对民族融合的深远影响

1.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交界

在古代社会,长城不仅起到物理屏障的作用,更是农耕与游牧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彼此对抗而又相互依存的一条交界线,其存在有效降低了农牧之间的冲突,使二者的交往能够有序进行。明代时期,大同作为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黄河文明和草原文明的交汇地带,成为了民族交融的摇篮和典范。

2. 长城内外互市贸易之见证

从历史的维度审视,长城精神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守望和平”的理念。明代大同地区以军事职能为主,逐渐形成围绕长城、兼具商贸往来、人口迁徙的独特边塞文化,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为长城精神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历史上通过和亲、朝贡及互市等多种形式,促进了多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展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一面。由于居住环境以及生产生活的需要,决定了长城内外贸易往来的需要。长城以外的游牧民族缺少耕地,茶叶、丝绸制品等也较为稀缺,而相较于长城内的农耕民族,游牧民族盛产马匹、肉类以及皮质用品等,这就决定了长城内外各民族因其环境及生产方式等因素,有条件进行互市贸易,也因此逐渐衍生出了晋商,并促成了其快速发展。这种超越战争对抗、追求交流互动与和谐共处的精神内核,构成了长城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城的功能逐渐由单一的军事防御转变为多维度的文化符号。

 

三、现实视角:大同长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贡献

1. 长城沿线系列文旅产业发展之迅速

大同明长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军事防御设施的体现,更是民族交融、文化互鉴的历史见证。进入新时代,长城以及其伴随的长城精神进一步演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当地政府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在将古老的长城遗址转化为旅游胜地的同时,还注重挖掘背后的故事、进行旅游开发,例如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李二口长城旅游景区、长城沿线古村落、大同长城博物馆等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开放,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保护文化遗产,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更加增强了民众对于传统文化与长城精神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同时,大同明长城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旅游开发的程度加深,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一定的保护危机。因此,加强对大同明长城等历史遗迹的保护工作尤为重要。通过教育普及、文化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长城文化的保护中来,也是传承、保护和发展这一宝贵遗产的有效途径。

2. 长城沿线城市区域协同发展之推进

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合作区战略是由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山西省大同市、河北省张家口市三地政府联合提出的一项借京津冀一体化之力、争取差别化政策的战略举措。目前在三方的共同推动下,这一区域战略已正式列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外开放战略规划。乌大张三市历史上均属察哈尔管辖,同属一个生态圈、文化圈和经济圈,具备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区域合作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在新时代背景下,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区域不仅能在经济上达成发展与多方合作,更能利用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做出新贡献。随着国家对该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大,大同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近年来该地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区域合作机制初步建立,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最大限度利用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区域的优势,不仅在经济上促进该地区的发展,也能在促进该地区民族团结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发挥积极作用。

3. 长城沿线各民族群众互嵌格局之加深

大同长城的存在与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从明代开始,随着长城的完善,大同更加成为了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这里各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边塞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包含了汉族的传统元素,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特色,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进入新时代,当地各族群众通过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研究和传播,也会更加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大同明长城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而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大同明长城的研究和宣传,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团结提供有力的支持。长城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不仅涵盖了军事防御的实际需求,更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从古至今,长城始终是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内核在新时代背景下也将继续发挥着凝聚民族力量、推动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