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摘要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文化力量
正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述
在《科学发展观百科词典》中,对“传统文化”的定义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4]。可以说传统文化是包罗万象的,其中不仅有着精华的内容,也不乏存在糟粕的部分。而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两个结合”的第二个结合中,突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广义的传统文化相区分开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五千多年历史,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不同社会形态,其中还夹杂着数十个朝代的兴亡交替与文化大融合。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从隋唐佛教、儒释道合流到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思想大繁荣时期,产生了儒家、道家等多个学术流派以及众多学术思想,形成了丰富的思想盛宴。面对多姿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既着眼于历史发展进行理论归纳,又把握整体全貌总结精华要义,同时不忘注重经典原文掌握根本特点,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视角入手,深刻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将其内容总结为“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在历史发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吸收了儒、释、道等多种思想,又融合汉、满、回等多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并在其与外来文化交流中不断融会贯通、繁荣发展。同时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特性,又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不断顺应时代进步的趋势,不断增添新内涵并丰富原有理论体系的表达方式,始终同时代共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塑造着中国人民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其核心价值更是流淌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血脉里,深深地滋润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历经磨难不断强生的精神支柱。
(一)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根本指向。《尚书》中提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其中涵盖的“立君为民”、“民贵君轻”、“政在养民”三重内涵,充分体现了对人民的重视和深深的人文关怀。古代圣贤很早就认识到人民在城邦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无论是在养民、安民还是富民方面,都洋溢着“民本思想”的光辉。《孟子·尽心上》中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经典表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民本思想的高层次表达,将民众的地位防止到最高地位。《荀子·王制》中也以君舟民水作喻 ,诠释出民众的重要价值,凸显了君主对于民众的重视。自封建社会以来,民众在国家繁荣昌盛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直接关乎着国家政权的兴衰更替,对于君王来说,受民心、重民意、体民情才是治国理政的秘钥。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追求独立和复兴的探索道路上,一直秉持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作者楼宇烈写到:“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中国文化中没有一个外在的神或造物主,中国家庭、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道德的自觉自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3]。在现代社会,对个人来说,在中华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价值观中,功名利禄这些相较于人生幸福都是外在的价值,而唯有对自己生命、精神与道德的呵护,才是真正具有内在价值的。对社会而言,它要求我们把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放在人民身上,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出发。如今,中华文化的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也成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守道德、尊道德生活的力量支柱。
(二)社会和谐的价值原则
和谐是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追求天人和谐、人际社会和谐、个人身心和谐始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也是人类追求的一种价值状态。中华民族素以“贵和”著称,“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格言一直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精神纽带。《论语·学而》重记载“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中庸》也写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说,我们一旦中和这种至善至美的境界后,天地万物都将因此而生生不息。追求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和鲜明特色。《礼记·礼运》中写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实际上描绘的就是一副大同社会和谐安定的蓝图,这也是最高层次的理想和谐社会。
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和谐是人和社会生存发展的必要价值目标,社会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上必须以一定和谐稳定的社会为基础。普遍的社会和谐崇尚和睦贬抑争斗,主张人际之间应友善和睦,与人为善。实际上,“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广为流传的各种谚语故事,都反映了以和谐为取向的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传统礼乐制度想建立一个既有制度又有自由和谐的社会,每个人在合理的社会风俗重过着既能涵养自己又能包容群体的生活,现代社会同样如此。建设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体现。我们不仅要追求富强、民族、文明、美丽的社会发展,我们同样努力追求和谐的价值目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仍然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核心价值和社会理想。
(三)天下一家的世界情怀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组成的文化共同体,自古以来就有着“天下一家”的思维传统,在历史长河里与其他民族长期和平相处、融合共存、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命运共同体,因而更加容易形成天下一家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天下情怀是立足天下的,以人类的利益为最高利益标准,提倡和追求天下为公、四海一家。中华民族的天下情怀是坚持邦和万宁的,当我们的民族面临冲突时,我们主张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矛盾和冲突,而不是武力和战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来,国家发展的根本之道在于通过厚德载物的合群之道将更多的种族和人群以人文化之的方式凝聚起来,使其“近者悦,远者来”,最终凝聚成为更大的人类文化和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一直坚持着天下为公,追求着大同理想,其实质和核心就是实现世界大同,达成普遍幸福。人与人、国与国之间都呈现出平等、和谐的图景,正如古语中常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
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的洪流中继承和弘扬了这种大同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消灭战争、实现和平,消灭贫穷、实现富裕,消灭压迫、实现平等,使各国人民都过上幸福祥和的生活,就是全人类的终极理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终极追求。如果说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圣贤们对于美好社会的愿景,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便是当今中国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美好追求。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世界理想在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都是以全世界人民为出发点的,都将得到全世界人民的支持和认同。追求人类的整体幸福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归宿,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坚持中华文化中“天下为公”的思想,为全人类的共生共荣而奋斗。总之,追求全人类的普遍幸福、和平发展、普惠共享,携手创造美好未来,这是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追求的终极理想和美好图景,也将是爱好和平、追求天下一家的中华民族要长期坚持不懈来实现的价值目标和社会理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文化承担着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历史使命,是指引人类社会前进的灯塔,是能够凝聚起推动社会文化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每个中国人民的内心当中,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深刻影响着中国人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的“仁爱”“和谐”等价值理念,引导着人们之间相互尊重、团结互助,个人对家庭、社会、国家尽职尽责,整个社会形成一片和谐稳定的安定局面。锻造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品格和气魄,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强盛的精神支柱,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力量根基。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种种价值理念,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同时也是世界各国的宝贵资源,对于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难题具有重要的文化引领价值,是穿越历史时空永恒持久的文化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21.
[3]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M].北京:中华书局,2020:46.
[4] 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68.
[5] 张岱年.新经济全球化与文化综合创新[N].天津日报,2001-08-08.
[6] 张佑林,陈能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J].海派经济学,2023,21(03):115-128.
[7] 刘灵光,许海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维度[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5(05):21-29.
[8] 张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