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锡伯族西迁260周年图片展策展手记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关德仁

沈阳市文博中心

摘要

策划展览的目的不仅仅是展示历史文化的高台教化,而应该像讲故事一样,把一段晦涩难懂的历史事件掰开揉碎,娓娓道来,用展览的语言、展览的设计思维去引导观者去欣赏、感悟、理解、思考。


关键词

正文


一、设计理念——万里西迁 守土卫国

2024年是锡伯族西迁节260周年。1764年,锡伯族一支4000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从沈阳出发,历经艰难险阻,长途跋涉1年5个月,完成了万里西迁这一壮举。2006年,“锡伯族西迁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万众一心听从祖国召唤,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义不容辞保卫边疆安全,代代接力建设共同家园,这就是锡伯族的西迁精神。这次图片展理念就是为纪念这一段历史佳话。

二、策展团队——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此次临时图片展展览采取“4+2”模式,即由4名内容设计人员与2名形式设计人员组成核心策展团队。为了让展览层次更加丰富、立意更加高远,展览更借助了沈阳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中共沈阳市沈北新区委统一战线工作部(民宗局)锡伯族博物馆、锡伯族研究会的展品或文物资料的支持。经过4个的沉淀与筹备,研究史料、商借展品、打磨文本、布局展厅、宣传展览……在每一个参与展览的人的付出与期许下,锡伯赤子的家国情怀——纪念锡伯族西迁260周年图片展5.25西迁节之前顺利开展。

三、文本创作——精雕细琢,初心如磐

展览的调子通常体现在陈列大纲和形式展示两个方面。其中陈列大纲是展览的基础,需要细细打磨才有可能呈现出精良的一面。一个展览呈现给观众的不仅是正确的史实、科学的观点、专业的界定,更需要与观众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文字语言就是互动项之一。很多人觉得图片展容易枯燥乏味,可是当我们将史料、论文中那些晦涩难懂或冷冰冰的学术话语转变成通俗、简洁、优美、形象的文字语言,我们是否会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呢?

归根结底,陈列大纲的形成也是一次设计的过程,从主题到框架到语言,从展品分布到组合排列,一个最不经意的地方也许也藏着精心的设计,观众不会刻意地去注意这些,但观众的体验感会给出答案。好的展览是大纲、形式、观众共同造就的,我们只有回归到“观众”的身份,才有可能回到做展览的初心,做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展览。而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只能不断地打磨。

、思路及意义——守护家国,卫国忠魂

展览以锡伯族西迁为切入点,通过展示该时期与锡伯族及其西迁历史相关展品,讲述锡伯族人万里戍边、爱党爱国的英勇事迹,表现锡伯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份子的忠勇精神。

、主要内容——古老民族 骁勇忠义

第一单元锡伯溯源 骁勇民族分三个版面介绍了锡伯人的起源、发展、壮大。

第二单元万里戍边 西迁伊犁,分六个版面介绍了锡伯族官兵和眷属奉旨赴新疆伊犁戍边屯垦。锡伯族人用行动和事实证明了深厚的爱国精神,也为新疆的和平稳定和祖国的统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三单元“卫国戍边 深耕伊犁”,分六个版面介绍了锡伯军民胜利西迁后,在新疆伊犁落地生根,建功立业,并与当地各民族建立齐了深厚的情谊,对西北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单元 “红色战线 赤子之心” 分六个版面介绍“九·一八”事变以后,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不乏锡伯的仁人志士参加了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等革命斗争,立下不朽功勋,献出宝贵生命,为共和国作出重大贡献,体现出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五单元 “民俗文化 非遗传承” 分五个版面介绍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锡伯非遗传承。

 

六、辅助展品——民俗技巧 技艺传承

 

七、宣传推广——民族节日 载歌载舞

2024年5月23日,由沈阳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担任指导单位,沈阳市文博中心、沈北新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沈阳博物馆承办,中共沈北新区委统战部(民宗局)、中国锡伯族博物馆、辽宁传媒学院协办的“锡伯赤子的家国情怀——纪念锡伯族万里戍边260周年图片展”及系列活动在沈阳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

 

沈阳市文博中心 党委书记 孙晓钟致辞

 

 

沈阳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 二级巡视员 关艳萍讲话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副局长 王爱玲讲话

锡伯族民族歌舞表演

此次展览活动,将锡伯族的历史起源、奉旨西迁戍边屯垦以及与锡伯族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民俗文化娓娓道来,再现锡伯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讲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伟大历程。

 

 

七、总结

 

此次展览既是对沈阳的民族文化深度诠释、精彩演绎,也为开辟民族文化新领域、新气象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文本创作是“里”,形式设计就是“。展陈但是最直观、最吸引人的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创新的空间,是展览设计的意义所在,也是每个策展人毕生追寻的目标。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