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再生产--基于川剧文化的绘画实践
摘要
关键词
川剧文化、绘画实践、文化、价值
正文
基金项目:2024年度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CYB2024027
一、中华传统文化再生产的必要性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主体来看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政府、集体、个人,但是,要将保护真正的有力落实,终归是要通过多元主体互动来具体实践来实现。从引入市场的思维来看这个问题,多种主体不再被分割开来,而是更加有机且紧密结合的社会体。市场发展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非遗必须通过“生产性保护”才能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所谓生产性保护,是指通过市场产业化的组织运作发展非遗产业,让非遗重回日常生活的保护途径。[]
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不仅仅是要把它们放到博物馆中、资料库里,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独特“表演”性质,并不是单纯的道具、人物、空间就可以承载整个类似“仪式”的过程。影像对其记录性的保存,缺乏真实的体验和某种意义上的完整性。对于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是由一代一代的人在生活中鲜活地传承,不断地注入新鲜的生命力,那么,回归到人这个原点上,在这里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传承”的含义。政府主导、市场发展和社区本位。政府主导论认为保护民族文化传统对于民族国家建设至关重要,政府理应是保护非遗的主导力量。一方面,政府在行政建制、公共财政、法律法规等层面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力图对非遗实施“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活性保护”。[]
以川剧为例,清末、民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戏班的繁盛因为战争而衰落,四川地区的文人学者以川剧作为旗帜召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投身到保卫祖国的事业中获得短暂复兴,改革开放之后,广播、电视、电影多种新媒体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戏客”逐渐减少,城市川剧剧团越来越少。纵观历史上川剧事业的起起落落,现当代环境下,以人为中心处理这个问题,就必须带着让文化和经济结合起来的思路展开探索。随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赖以存续的社会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对于以川剧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而言探寻现代意义再生产无疑是一条极有价值的道路。有学者在此提到:“以民生的本质需求为出发点,关注乡村文化建设,提高手艺人的生存质量,为民间手艺人提供一种能够积极生活的方式和一种真实的思路。”[]
二、川剧文化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念
川剧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很丰富,可以分成以涵盖服装、化妆、道具的视觉部分和剧目、表演部分来划分。川剧常见表现手法“内心外化”,与绘画和视觉艺术向人们传达情感的方式完全契合,但是并不拘泥于色彩、肌理等,让艺术表演更加完整。传统川剧分成“洁面”和“花面”,其中花面的脸谱将人物的内在特质通过脸谱夸张的效果直观的展现出来,川剧变脸更是将脸谱用于表现情绪这一特征发挥到了极致。这种对通过色彩对人物性格、情感的塑造在绘画中也有丰富范例。
有别于京剧脸谱的规范划一,川剧脸谱更具地方特色,受限制少,更加生动多变,根据角色年龄、剧情不同、角色心态、情感不同,会有画法图案的调整。川剧妆容对角色的灵活展现可以整理出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相随心变”,比如曹操在川剧中,年轻时是诛杀董卓、匡扶汉室的正义青年,扮相使用的“俊扮小丑”的形式面容有红色。不同于京剧中“俊扮”只属于生角、旦角。中、老年曹操成为奸雄,既要表现出霸气,又要将他狡诈、多疑的本性展露无遗,这种复杂的角色在川剧中都有各不相同且一一对应的脸部妆容。其次,“相随时变”,青年时期的赵匡胤“红霸儿脸(半脸)”,中年时期“全红龙纹脸”,关羽刚出场是俊扮武生,经历变故人格发生改变才变成“红脸”。第三,“相随物变”,同一人物,根据其特长或使用的兵器、法器展示不同剧目中的人物特性,包拯的脸谱几乎全国所有剧种都是“日管阳月管阴”的额开日月。川剧中包拯脸上有一个笔架,青年时期包拯没有生杀大权脸上不绘制硃笔,中老年包拯有生杀权,笔架山就有硃笔,老年版的眉毛也转为灰色。最后,“相随情变”,川剧《射九日》里面后羿是大红脸,对比《奔月宫》这出戏中,切换到爱情主题,脸谱上图案就不是标志性的太阳而是灵芝了。川剧从细节上彰显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川剧作为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深厚的地方戏剧文化背景,既可以表现其实体形象,如:川剧脸谱、人物造型、经典场景、服装、道具创造、制作出艺术视觉作品以及打造文化周边、营销文创产品;又具备行动表演特征,可以借助体验为核心的相关产业,合理借助外部力量,挖掘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帮助传承人维持生计的同时在市场中获得更多机会。
三、基于绘画实践的再生产
川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兼具文化发展脉络和地方特征,对于绘画创作可以提供的语言表达是极其丰富的。现当代中国绘画创作者对自身文化的挖掘依旧欠缺,不乏出现抄袭现象,而将具有地方特色、中国文化特征的语言表达引入到绘画中无疑是对于绘画创作者的文化素养提升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出新的要求。
川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呈现方式是剧场和表演形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通过视频进行广泛传播,但是从再生产的角度来看,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显得相对单一。川剧与绘画实践结合产生的碰撞就突破了传统川剧作为戏剧这个形式的本身,从而更多元的适应现当代社会,与当下的潮流文化、实事产生新的文化和经济上的联系。
绘画将川剧文化作为语言表达的要素,衍生出相对应的作品,从视觉图像上进一步扩展传统文化的可能性。绘画发展史上,梵高、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大家曾经临摹、收藏过日本浮世绘作品,也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产生创作的创新思维,印象派绘画在现代生活中依旧深受欢迎,各种周边产品应运而生,衣物、饰品、生活用品、人物手办等,于此同时,影响印象派绘画的日本浮世绘也随着这股浪潮很受人们欢迎。这是当时西方谋求新样式绘画和东方的传统绘画的碰撞,一直到今天商业和设计不断地介入,产生出持续的商业价值。
川剧艺术因为其传统表演形式,只按照视频、照片的复制是有局限的,要真正走到人们生活中从而产生新的生产价值,与绘画创作实践相结合是值得尝试的。“做什么”和“怎么做”是一直以来艺术创作者工作探索的核心。视觉艺术和产业的结合将原本停留在戏剧作品本身的价值通过视觉艺术的再创作扩展到人们的视野中、生活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再生产必然始终在特定的社会过程中进行。社会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探讨这些过程时不能止步于当下时刻,而是要着眼于过程得以展开的时间性”。[]
四、结论
川剧之于绘画创作无疑是极具地方特征、文化色彩浓郁且蕴含丰富情绪表达元素,以川剧视觉元素为研究对象,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探索川剧文化的时代内涵,艺术创作者用不同的材料将其表现出来,结合新的理解方式,重新考量川剧文化的意义,将今天的审美与川剧主题结合,用多种的方式弘扬传统川剧文化,展现川剧在现当代的时代风貌,对川剧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贡献,更多的人也通过这些作品重新认识川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