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三维审视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谭卉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省西安市 710122)

摘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赓续与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党和国家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从价值维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现实维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在地展现了引领未来的全新文明应有的内涵与特性;从实践维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历程应在“两个结合”背景下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推进中华民族当代实践。整体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对现代文明路径探索的积极贡献,更是为全球文明演进开辟了全新的路径与选择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的重大论断。为了进一步全面系统地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探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维度、现实维度与实践维度是不可或缺的。

一、价值审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逻辑

新的文明形态生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土壤而生成的现代化文明,破除了传统文明赓续的桎梏,吸收了过去文明的积极因素,以此作为创造新文明形态的基因和源泉。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文化入侵以越来越隐蔽的方式进行。为了守好意识形态底线,中国急需开创出新的文明形态。

(一)破除了传统文明赓续的桎梏

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凝聚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只有在已有的历史和文化土壤中,才能实现文明的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以宗法制为制度基础,以儒道法佛等百家思想为主干,涉及对自然万物、人类社会、国计民生、人伦道德、人性修养等重大命题的思考和判断,指引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价值取向。伴随着历史的不断筛选和浓缩,中华民族传统文明通常被凝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进程中,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越来越需要被提升到与西方现代性文明对话的新的国际视野中,为了赓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明,在世界现代性文明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文明体系,立足于现代性社会实践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运而生。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延续,也是实现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和发展的全新现代文明形态。

(二)突破了西方文明扩张的束缚

在当今全球格局中,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全球影响力、经济实力及文化传播力,积极推广所谓的“普世价值”。这些国家视其文化体系为跨越国界的普遍准则。然而,这种文化霸权并未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实际上,西方所标榜的“自由”、“民主”等理念,往往借助其经济优势与媒体力量,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全球各地施加影响。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更加频繁的今天,如何保持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必须始终坚持文明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全新的带有中国特色的文明体系突破西方文明扩张的束缚。

(三)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走向

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文明的发展对于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的构建具有重要表征和支撑作用。当前,全球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变革时期,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速深化,经济全球化浪潮持续涌动,社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文化多样性特征日益显著。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的稳定与和平面临着诸多挑战,世界远未实现真正的安宁与和谐。面对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开辟了实现自身发展的全新路径,也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解构,也不是对西方现代文明形态的复刻,而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融入世界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二、现实审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支撑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所以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关键在于其内在地展现了引领未来的全新文明应有的内涵与特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进程中创造的现代文明,展现出与中华传统文明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涵与特征,集中体现为全面协调、和平发展、交流互鉴等全新文明形态的突出特征。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弘扬全面与协调的新文明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性地构建了全新的文明发展观,致力于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现代文明。中国在推进现代文明建设的进程中,高度重视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精髓,促进各要素间、各环节上的协同融合与相互支撑,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定位,有效地避免和解决西方现代性转型进程中的负面效应、短板效应。这一布局促进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各要素间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共生,从而鲜明地体现了该文明形态的全面性、整体性以及协调性的特征。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和平与发展的新文明形态

中华民族是追求和平的民族,中华文明是崇尚和平的文明。自古以来,中国古代哲人倡导的“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思想,历经世代传承,深刻地体现在华夏儿女的日常行为与处事原则上,成为了一种内化的文化基因。近代中国人民历经了动荡不安、流离失所的战争岁月,进一步坚定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深切珍视与不懈追求。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和平与发展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它与西方基于霸权主义逻辑构建的现代文明形态形成鲜明对比。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现代文明,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局限视野,摒弃了“恃强凌弱”“零和博弈”等陈旧观念,开辟出一条促进多元文明和谐共存、共享和平发展机遇的崭新道路,成为新文明形态的典范。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崇交流与互鉴的新文明形态

文明交流与文明互鉴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主流趋势,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君子和而不同”的信念,塑造了人类文明的共同理想支撑。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发展路径,中华民族从未通过扩张、侵略、殖民等方式推进现代文明,而是以和平发展的方式拓展交往之道,以“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整合人类共同利益诉求和共同价值追求。交流与互鉴既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基因、价值理念、智慧结晶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要求。

三、实践审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优化路径

面向未来,着力提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水平,最关键的就是要立足中华民族当代实践,通过创新发展,推进“两个结合”,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切实担负起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强大的文明力量。

(一)推动创新发展巩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2]创新精神自古以来便深刻烙印于中华文明的各个维度。面对内外环境的变迁,中华文明始终勇于自我革新,不断适应与发展,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历史底蕴,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中华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衔接。中华文明的内在创新力,作为推动其持续演进与繁荣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将在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继续发挥作用,引领未来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方向。

(二)立足两个结合筑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道路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4]“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和“两个结合”的内在机理,“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也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4]要弄懂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胸怀天下等理念,不断推进“两个结合”,让“两个结合”筑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道路根基。

(三)秉持开放包容凝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2]中华文明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因包容而博大。历史曾经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机会,致使中华文明滞后不前,造成了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如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聚焦新的文化使命,要以平等的心态,用尊重的态度对待世界其他文明,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与食洋不化,要加强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与对话,积极汲取世界其他文明的有益养分,不断汇聚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1,(07):4-9.

[2]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奋斗,2023,(17):4-11.

[3]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J].支部建设,2023,(17):4-6.

[4]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J].支部建设,2023,(20):4-5.

[5] 刘同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唯物史观阐释[J].社会科学战线,2023,(12):1-7.

[6] 许士密.“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J].探索,2023,(06):1-13.

[7] 张健,齐付清.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意义和要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3(09):21-28+181-182.

[8] 康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实践路径与价值导向[J].中国社会科学,2023,(08):4-9+204.

[9] 邹绍清.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要义、价值意蕴及实践遵循[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06):65-75.

[10] 陈金龙.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03):1-7+20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