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正阳门历史及意义的IP形象和文创设计探究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 曾经的国门——正阳门
正阳门,俗称前门,是明清时期北京内城的正南门,最初由城楼、箭楼、东西闸楼、关帝庙和观音庙等建筑构成,是集防御与礼仪功能于一体的建筑群。
正阳门的前身为元代丽正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将原南城墙向南移二里,丽正门移至现正阳门位置,沿用旧称。明英宗时更名为“正阳门”,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南方被认为是吉祥和光明的方向,正阳门的名字寓意“正南向阳”,取“圣主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之意。
正阳门历经数百年沧桑,曾多次遭受到不同程度上的损毁,现存城楼与箭楼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于战火后重建,是目前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正阳门箭楼高26米,共四层,东、南、西三面开箭窗94个,供对外射箭用,兼具防御与瞭望功能,门洞内设有千斤闸,紧急情况时可以迅速落下,形成一道牢不可破的屏障,与城外环绕的护城河共同构建起一套完整的防御性建筑体系。
正阳门城楼高42米,共三层,重檐歇山顶,巍峨壮丽,不仅高度是诸城楼中最高的一座,规格也是诸城门中之最高者,素有“四门三桥五牌楼”之说。“四门”指正阳门有四个门洞,正阳门箭楼、城楼与东西闸楼连在一起,形成一座长方形的瓮城,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65米,四面各开辟拱券式门洞一座,北门即城楼门洞,南门即箭楼门洞,东门、西门为东西闸楼之下的闸门。与之相比,其他八座城门均只有城楼门洞和单侧闸门两个门洞,仅具备防御堡垒的功能。“三桥”指正阳门箭楼前方护城河上的正阳桥,正阳桥其实只是一座桥,但因宽阔的桥面被栏杆分隔成三条通道而得名“三桥”,其中正对着箭楼门洞的通道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五牌楼”指正阳桥前六柱五间的跨街牌楼,其形制亦为牌楼之最。
图1 晚清时期的正阳门箭楼、城楼及围起来形成的瓫城
北京内城九门各司其职,相应的形制规格各不相同。每当皇帝出巡、祭天或举行重大典礼,均需从正阳门出入,显示了正阳门在皇权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又不同于皇城的森严,正阳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皇家和百姓连接的地方,正阳门两侧的小门可用于官员和百姓的通行,瓮城里的观音庙和关帝庙,皇上进出城能去,老百姓进出城也能去。从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清乾隆年间宫廷画家徐扬创作的《京师生春诗意图》和《乾隆南巡图》中涉及到的正阳门建筑群局部可以看出正阳门特殊的历史地位。
图2清 徐扬《京师生春诗意图》中有关正阳门建筑群的局部
二、正阳门IP形象与北京中轴线主题台历设计
如今,我们只能借助有限的历史资料遐想正阳门建筑群曾经的辉煌。为了激发青少年群体对正阳门的兴趣,本项目设计了一款与龙这一传统神话形象相结合的IP形象。龙,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具有威严、神秘、吉祥的寓意,将龙核心元素能够展现正阳门特殊的历史地位与重要性。在龙的造型上,为了适合青少年的审美需求,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圆润、可爱的小龙,头戴重檐歇山顶高冠,强化了IP形象的立体感和与主题的适应性。整体造型将注重平衡感和协调性,既展现龙的威严和神秘感,又体现正阳楼的传统韵味和品质感。在色彩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皇家建筑中的常规配色——以蓝、红、绿为主,辅以金色,整体稳重、高贵的同时,不失活力和吸引力。
除了IP形象之外,为了更好地体现正阳门作为北京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的重要地位,本项目还设计北京中轴线主题台历,将正阳门与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永定门、太庙、社稷坛、天坛、先农坛等遗产构成要素一并呈现。
台历的设计以扇形窗为视觉中心,北京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中的重要建筑屹立在中心,增强了画面整体的视觉效果。“扇”通“善”,这一形状的引入不仅可以突显主题,还能够传递情绪价值。扇形内的主体建筑与背景之间用祥云纹衔接。祥云乃祥瑞之云气,表达了吉祥、喜庆、幸福的愿望以及对生命的美好向往。祥云纹作为我国传统吉祥图案的代表,与龙纹一样,都是具有独特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复杂的象征意义,而且是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此外,台历中还加入了鳞烟云纹,鳞烟云纹也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一种,它以鳞片状的花纹为主要特征,结合了云纹、水波纹等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鳞烟云纹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后来逐渐应用到瓷器、织锦、书画等多个领域。在古代,鳞烟云纹常常被视为吉祥、富贵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祭祀、庆典等场合;在当代,鳞烟云亦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和设计中。
图3 正阳门IP形象设计(高怡雯) 图4 北京中轴线主题台历设计(李若冰)
台历的配色旨在将北京中轴线上的人文景观与自然之色融合在一起。底色采用了中国传统色,从一月清远的缥色、二月微醺的筠雾、三月转䁔的梧枝绿,到四五月充满生机的翠微、鸭黄,再到六七八月日渐成熟的杏黄、石榴红、高梁红,经九月兼具冷暖的木槿紫转入十月的石绿,最终以十一月的云山蓝和十二月的涧石蓝收尾,实现了四季往复。
总而言之,正阳门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代表了古代北京城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正阳门的建筑设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今天,正阳门作为北京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它不仅是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窗口,也是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场所。正阳门的建筑设计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妙,也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本项目的宗旨是在运用更合适的视觉和媒体传播形式对传统文化建筑进行更深刻的描绘,使其能在大众群众中更好的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灿、李宇嘉、王文锐. 北京老城正阳门价值探析[J].建筑.2023 (07)113-115
2. 张宁、宋恬恬、朱育帆.北京正阳门景观空间变迁研究.中国园林.2022.38(S2) 111-115
3. 郭浩、李健明.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艺术品鉴.2020(34)170
4. 李建平.北京城中轴线申遗与文物保护[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03)29-34
*此文章的发表得到北方工业大学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