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在文物利用中的创新实践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孟海燕1 聂震西2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文物旅游中心 山西临汾 043500

摘要

本文聚焦于沉浸式体验在文物利用领域的创新应用,探讨其发展背景、技术支撑、实现路径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通过深入剖析,揭示沉浸式体验如何为文物利用注入新活力,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沉浸式体验;文物利用;策略

正文


引言

文物作为人类历史与文明的见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当代社会,如何让文物 活起来,使其所蕴含的价值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传承,成为文物利用领域的关键课题。沉浸式体验作为一种新兴的呈现方式,正逐渐在文物利用中崭露头角,打破传统展示的局限,为观众开启全新的感知文物之旅。

、沉浸式体验的内涵与特点

(一)内涵

沉浸式体验是指利用多种媒介与技术手段,营造出一种让参与者全身心投入其中的环境氛围,使其感觉仿佛置身于特定的场景之中,与所呈现的内容深度交互。在文物利用语境下,便是让观众脱离单纯的旁观者身份,融入文物所关联的历史时空。

(二)特点

多感官融合:它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例如,通过逼真的场景复原,让观众看到古代建筑的风貌,听到彼时的市井喧嚣,触摸仿造的文物器具质感,全方位感受文物背后的生活气息。

交互性强:观众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能够通过手势、语音等方式与展示内容互动。如在虚拟的考古现场体验中,观众可以自行选择挖掘点,模拟考古操作,实时获取文物出土信息。

情境沉浸:凭借高科技打造的虚拟或仿真场景,将文物置于其原生情境,如还原古代祭祀典礼场景展示祭祀文物,使观众瞬间穿越时空,沉浸于历史情境,深度理解文物用途。

、沉浸式体验在文物利用中的技术支撑

(一)虚拟现实(VR)技术

VR 技术通过构建三维虚拟场景,让观众戴上头戴式设备,身临其境地穿梭于历史古迹、博物馆库房等虚拟空间,近距离观赏文物细节,甚至能模拟文物修复过程,感受文物保护工作的精细与严谨[1]

(二)增强现实(AR)技术

AR 技术将虚拟信息叠加于现实世界,以手机 APP 等为载体,观众扫描文物展品,便能获取文物的三维模型、历史背景动画、专家讲解音频等拓展信息,实现文物展示的动态化、立体化,延伸观众对文物的认知维度。

(三)全息投影技术

利用全息投影,文物可以以立体、逼真的光影形态悬浮空中,全方位展示外观,打破传统展柜的束缚,尤其适用于展示易碎、珍贵不宜搬运的文物,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文物之美,同时营造出奇幻的观赏氛围。

(四)智能感应与交互技术

场馆内的智能感应装置可捕捉观众位置、动作,依据这些数据触发相应的文物展示内容切换或互动环节启动。例如,当观众靠近某件文物时,自动播放相关的历史故事音频,挥手即可切换文物细节展示画面,提升参观的趣味性与自主性。

、沉浸式体验在文物利用中的实现路径

(一)展览空间设计革新

传统博物馆展览空间多为规整的陈列室布局,沉浸式体验要求打破这种单调。可以设计成主题式分区,如按照历史朝代、地域文化等划分,每个区域利用灯光、音效、造景等手段营造独特氛围。在古埃及文物展区,模拟沙漠环境光影,搭配神秘的法老祭祀音乐,打造神秘的异域时空感,使文物融入情境,增强视觉冲击力与文化感染力。

(二)叙事性内容构建

围绕文物编织富有逻辑与情感的故事线,以故事串联文物展示。比如以 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贸传奇为主题,选取丝绸、瓷器、钱币等相关文物,讲述商人从出发、途中历险到抵达异域交易的全过程,让观众沿着故事脉络领略文物在历史进程中的角色,而非孤立地观赏文物个体,使文物的文化价值得到系统呈现。

(三)观众参与模式拓展

除了现场互动体验,还可开发线上沉浸式体验项目。通过网络平台,观众远程就能参与虚拟博物馆游览,参与文物知识竞赛、线上考古解谜等活动,打破时空限制,吸引更广泛群体尤其是年轻一代关注文物,培养潜在的文物爱好者群体,形成全民参与文物传承的新局面。

、沉浸式体验在文物利用中的挑战

(一)技术成本与维护难题

高端沉浸式技术设备采购、更新费用高昂,如 VR 系统、全息投影设备等,且后续维护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对于中小规模文博机构而言,资金与技术人才储备不足,难以长期稳定支撑沉浸式项目运行,限制其推广普及[2]

(二)内容创作的专业性与准确性

要将文物知识精准融入沉浸式体验内容,既要求创作者熟悉文物研究成果,又具备高超的多媒体创作技能。但目前跨领域专业人才稀缺,容易出现内容偏离史实、过度娱乐化等问题,损害文物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三)观众适应性差异

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的观众对沉浸式技术接受程度不同。老年观众可能对复杂的智能交互操作感到困惑,部分观众在封闭的 VR 环境中会产生眩晕不适,这就需要在设计体验项目时充分考虑受众差异,提供多样化选择,确保大多数观众能够舒适参与。

、应对策略

(一)多元合作降低成本

在当前形势下,文博机构、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团队携手合作是破解成本困境的有效路径。文博机构坐拥丰富文物资源,深知文物背后的文化底蕴与展示需求,能够精准提出沉浸式体验的文化导向。科技企业凭借前沿技术研发实力,负责打造如高端 VR 系统、灵敏智能感应装置等所需的技术与设备,确保体验的高科技水准。高校则依托深厚学术资源,输送专业对口的实习人才,参与项目实践,既积累经验又提供人力支持。三方联合向各级政府、文化产业基金等申报项目资金,项目落地运营后,依据投入比例共享成果收益,形成可持续的成本分摊与技术更新维护模式,为沉浸式文物利用筑牢根基。

(二)人才培养与审核机制建立

在推动沉浸式体验于文物利用领域深入发展的进程中,人才培养与审核机制的构建至关重要。一方面,高校作为人才孵化基地,文博、文化遗产等专业应与时俱进,增设如 文物沉浸式展示技术应用”“历史情境虚拟构建等前沿课程,融合文物知识与多媒体技术,打造既懂文物又擅创作的复合型人才梯队,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文博机构需肩负起内容质量把控重任,内部建立严谨的多轮审核流程。从项目初始脚本创作,到最终呈现画面,均邀请资深文物专家、历史学家深度参与,以其深厚学术造诣,筛查史实偏差,剔除过度娱乐化元素,保障沉浸式内容既契合当代观众趣味偏好,又牢牢扎根于历史真实土壤,维护文物文化传播的纯正性。

(三)个性化体验设计

针对不同受众群体,设计分层级、多模式的体验项目。为老年观众设置简单易懂的触摸式、语音引导交互;为年轻观众提供高难度的解谜、探索类沉浸式挑战;为易眩晕观众配备舒适的 VR 观看座椅、调整画面刷新率等,满足多元需求,提升观众整体满意度。

结论

沉浸式体验为文物利用开辟了创新之路,通过融合前沿技术、变革展示方式、拓展观众参与途径,让文物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魅力。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借助多元合作、人才培育与个性化服务等策略,有望逐步克服障碍,实现沉浸式体验在文物利用领域的持续繁荣,推动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迈向更高台阶,让古老文物在新时代持续诉说历史、启迪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洋,邹翀. 我国沉浸体验式文化消费模式浅析 [J]. 今传媒, 2022, 30 (09): 104-109.

[2]陈慧霞. 数字文旅时代博物馆沉浸式体验设计研究——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 [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 (13): 46-49.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简介:孟海燕(1973-),女,本科,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利用。

第二作者简介: 聂震西(1998.-),男,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历史环境变迁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