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R技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摘要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VR技术、创新性保护、数字化生存、文化传承
正文
一、大众对非遗的了解情况及态度调查
我们针对校园和社会两个群体,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研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3份, 其中回收1003份, 无效问卷200份。本次问卷重点调查大众对非遗的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统计数据显示,学生群体,3%的人表示对非遗从不了解,79%的人则表示了解但不熟悉或,18%的人表示比较了解;社会群体,以从不了解为主,占91%,比较了解占9%,无了解不熟悉的情况,分布较极端。千百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民群众劳动创造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随着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文化自信的倡导,学生群体对非遗保护表现出浓厚兴趣和积极参与意愿,但社会整体认知度和参与度仍有待提升。为此,我们提出将VR技术应用于非遗保护领域,以青年群体为主要受众,充分发挥其对新技术的接受优势,探索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创新路径,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注入新动能。
图1 大众对非遗熟悉情况调查
图2 大众是否愿意去了解非遗情况调查
二、VR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现状
我们就VR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采用的方式做了调查,主要有以全三维重建加交互方式制作VR产品、以混合现实技术为基础制作VR产品以及以360度全景拍摄为基础制作VR产品三种方式。
(一)以全三维重建加交互方式制作VR产品
以全三维重建加交互方式制作VR产品是出现最早也是最传统的VR制作方式,主要通过电脑PS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导出可在手机电脑中360度观看,可实现放大缩小观察细节零件等,但制作成本高时间长,对技术、现实中参考物件的细节把握要求高,因此三维重建模型与现实物品存在差距,且只能实现静态观看,无法动态展示。
(二)以混合现实技术为基础制作VR产品
该技术主要以摄像头所拍摄到的现实场景为基础,在现实场景上叠加虚拟图像,可实现动态展示,但不似传统的VR产品,无法让体验者拥有完全处于另一空间的沉浸式体验感,且需要特定眼镜配合使用。目前这类技术在非遗保护上运用较少,但因其可以实现现实+虚拟结合,可以产生非遗产品就在身边的真实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以360度全景拍摄为基础制作VR产品
360度全景拍摄制作VR产品是用VR摄影机拍摄不同角度的画面后拼接制成,可以用特殊手段加入扩展内容和片段,优点在于体验者可以自由选择观察的角度和内容,目前多应用于婚宴、晚会、各种演出现场。
由此可见,在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VR技术作为一个新的技术手段,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并且使用VR技术进行文化保护已经得到业内的统一认可, 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1]。
三、基于VR技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实施计划
利用VR虚拟现实打造3D全景展示,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由线下到线上的转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改变传承的形式,打破人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距离。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非遗文化、非遗技艺很强的互补性,依靠科技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储存起来,前期由VR技术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以网站形式呈现,进行传播,后期将与政府合作,承包政府项目,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商业模式达到保护与传承非遗的目的。
(一)合理规划“VR+非遗+网站”,建设主题文化网站
在强调“沉浸式”体验的今天,西安推出的“大唐不夜城”、眉山的“大宋不夜城”都只是以某个历史时期为主题的缩影,现实中想要完全的呈现某个历史时期或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风土人情有着局限性,无论是资金、面积、当下历史时期的文物仿品都达不到要求,但在虚拟网络中则不受以上约束。
利用“全三维重建加交互方式、混合现实技术、360度全景拍摄”将非遗所含的文化内涵、非遗产物制作出来按照时间线存储至网站中,建立起从夏到清完整的以非遗为主题的主题文化网站,消费者在其中可以清晰的看到非遗的发展过程,及各时期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戏曲、技艺等,对消费者来说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非遗历史体系,对促进非遗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升级打造“VR+非遗+旅游”,满足“沉浸式”消费需求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非遗的传播需要以旅游作为载体,利用VR技术展示非遗,并融入到文化旅游中去,一方面为非遗保护数字化提供了可实施路径,一方面为当地旅游产业、居民就业起到了带动作用,是实现双赢的一条可行之路。2021年,文旅部发布《“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文旅非遗发〔2021〕6号)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2]。在文化旅游中,消费者更愿意真实的感受到当地历史中的风土人情,真正达到“沉浸式”的体验效果,但目前旅游景区中的商家往往是在服饰、装修上下功夫,对于历史中的文化内涵要么忽略要么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依托VR的三种使用方式,让消费者可以实现即可足不出户感受非遗,又可身临其境“沉浸式”旅游,近距离观察非遗文物细节的消费需求。
(三)甄选开发“VR+非遗+购物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与就业
近年来,“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乡村振兴”“非遗+影视”等形式的开发打开了非遗文化的市场,带动了非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而在2020年6月13,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拼多多、美团、快手、东家等网络平台已联合举办了“非遗购物节”,大大刺激了非遗文化消费,使不少电商平台看到消费商机,也促使更多的非遗产品流入市场,但我国非遗电商平台仍存在“文化内涵低、价格两极分化严重、假冒伪劣现象严重,传承人与消费者互动少”等问题[3]。针对以上问题,借助非遗网站开发“线上+线下”的非遗购物节,在线上平台中将VR技术运用于产品展示中,线下平台分点布置集中体验与打卡点,借助新技术的热度吸引消费者,从VR的视角中了解与观察非遗产品,一方面促进消费,另一方面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同时针对不同消费需求的人群打造两种不同的非遗产品,第一种主要保留非遗手工艺的原有形态,主要用于收藏,第二种将非遗手工艺与现代工艺结合,生产日常生活用品,主打实用。其中,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在线下购物节中,也可请非遗文化传承人亲临现场,现场展示非遗技艺,增加非遗传承人与消费者的互动,让非遗文化“接地气”,与消费者深入接触。
四、当前基于VR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基于VR技术的非遗保护虽然展现了巨大潜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一)技术成本与设备普及率限制
1.高昂的开发成本
高精度VR建模、三维扫描和场景渲染需要专业设备和软件支持,技术投入成本较高,尤其对于资金有限的非遗保护机构而言,难以大规模推广。
2.设备普及率低
VR设备(如头显、触觉反馈装置)的普及率较低,且操作复杂,限制了公众的接触和体验范围,尤其在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
(二)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复杂性
1.数据采集难度大:非遗技艺的细节(如传统工艺的纹理、动态表演的动作)需高精度捕捉,但许多非遗项目缺乏系统的影像资料,历史数据的缺失增加了复现难度。
2.数据处理技术要求高:将采集的原始数据转化为可交互的VR内容涉及复杂的算法和跨学科协作,如三维建模、材质渲染等,技术门槛较高。
(三)知识产权保护与法律争议
1.数字化成果的版权归属模糊:VR复刻的非遗场景或技艺可能涉及多方权益(如传承人、技术开发者、机构),法律上缺乏明确的权属界定,易引发侵权纠纷。例如,故宫VR全景图被盗案例即暴露了数字化作品版权保护的漏洞10。
2.过度商业化风险:部分项目可能因追求经济效益而扭曲非遗的文化内涵,如过度娱乐化或偶像化,削弱其原生价值。
(四)文化解释与真实性的平衡难题
1.还原精度不足:非遗的仪式感、环境氛围等非物质元素难以通过技术完全还原,可能导致文化失真。例如,佛山“行通济”VR复刻虽重现场景,但部分习俗细节因历史变迁难以完全复原。
2.跨学科协作不足:非遗保护需历史学、人类学与技术团队的深度合作,但目前学科壁垒导致文化背景的误读或简化处理。
五、结语
VR技术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数字化生存”的可能性,但其核心仍在于平衡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唯有以非遗的原真性为本,以技术创新为翼,方能实现传统文化的永续传承。
参考文献
[1] 郭席春.VR技术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现状[J].信息系统工程,2018,(05):81.
[2]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A/OL].(2021-06-10)[2022-11-17].http://wenhua.youth.cn/zt/kszt/zsy/whzrycr2021/xwdt/202106/t20210610_13011541.htm.
[3] 施丁琪,胡婧怡,马晶梅.我国非遗电商平台优化研究[J].北方经贸,2023,(07):68-70.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HZY202214315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