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系岭南古民居的建筑形态及文化价值保护研究——以秀水状元村古民居为例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韦思琪 金重虹媛

广西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

桂系岭南古民居作为中国南方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广西富川县朝东镇秀水状元村的古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中两栋具有代表性的古民居建筑(下文简称6、7号楼)的实地测绘和调研数据,分析其建筑特色、结构形式以及文化价值,旨在为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建筑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桂系岭南古民居;建筑特色;文化价值;秀水状元村

正文


1.地理位置与地域文化

秀水状元村位于广西贺州市富川县30公里的朝东镇境内通往湖南江永县桃川镇与广西恭城县的富桃公路边景区前接桂东及粤港澳台旅游黄金线,后靠桂林、阳朔旅游大圈。其独特的岭南建筑风貌桂系岭南古民居,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建筑风格,体现了岭南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融合。秀水状元村作为桂系岭南古民居的代表,村内保存有状元楼、古戏台、古牌坊等历史建筑,是研究岭南古民居的重要实例。

宋朝时,一个秀水村就有江东、螯山、山上、对寨子山等四所私家书院,除了本村子弟就读外,还吸引了湖南、贺州、富阳、钟山等地的数百名学子。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秀水村共出了27名进士,其中一名为状元,有“状元村”之美誉。[1]

2.秀水状元村古民居建筑特色

2.1建筑布局与风格

岭南民居基本上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桂北民居,多为三进三间院落式;二是桂中民居,基本沿袭中原以天井为组合的三进式民居;三是桂南民居,主要分布在钦州、北海等地区及广东西部,其居住模式基本上是三间两廊式。桂南民居在农村采用双孖屋,并通过巷道连续布置,这种布局也被称为梳式布局,有时会依托山形地势,在梳式布局的基础上进行灵活改变,形成复杂多变的变种;在城市则多为竹筒屋形式,尤其以城市主要街道两侧最为明显,以满足“前店后屋”的生活需求,也从侧面反映了商业活动在岭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

秀水村以花街大坪为中心,这里是古村的公共活动中心,毛氏家族宗祠和戏台也都布局在这里。秀水村立村后,随着人口增长,村落建筑逐步向东、西、南方向发展,先后建成了安福、水楼和石余三个组团。[3]

秀水状元村古民居作为传统岭南桂北民居,建筑风格颇具岭南特色,多以规整的二或三层传统院落为主,采用小天井、大进深,布局紧凑且轴线明显的平面形式。屋顶多为硬山顶,硬山搁檩结构在这里很常见。由此可提取岭南古民居在的桂系标志为简约和冬暖夏凉、防潮为主。








7号楼位于石余村内小路拐角处,整体为中轴对称的二进三开间院落。建筑呈东北--西南朝向,东部及东南部与其他建筑相邻,但南面采光充足。建筑结构为硬山搁檩式与穿斗式结合,建筑材料为砖木混合,质朴简洁。中庭天井采用“四水归堂”,保证了采光和通风。前院与厨房相连,饰有许多镂空花窗,别具桂系民居特色。6号楼整体布局较为特殊,是栋仅有前院的三层建筑,主入口较小,位于东侧。西、北、南侧均与建筑相邻,但由于层数较高,二、三层采光较好,层仅靠前院采光。


(图 6号楼首层平面图)                      (图 7号楼首层平面图)

功能布局方面,首层一进两侧为厨房和储物间; 二进是堂屋,两侧辅房为柴房。 二层进两侧为储物间;二进为主要居住空间与储物室。三层多做谷仓或储粮仓。

2.2 结构形式








秀水状元村的古民居主要采用穿斗式与硬山搁檩结合的结构形式。堂屋空间采用穿斗式木构架作为主要的结构形式,而两侧的厢房则采用硬山搁檩式砖木结构来承托屋顶重量。中部的穿斗式木构架既经济环保、美观、可塑性高、质量轻、质朴简洁,又具备砖墙体的分隔作用。


(图 7号楼堂屋剖面图)                       (图 模型剖面示意图)

2.2.1砖墙结构

观察砖墙砌筑方法及其材质,由于部分砖有自然断裂迹象,导致墙体外表砖序混乱,故猜测使用了具有良好的整体性、搭接效果、抗震性能以及易于控制墙面平直等优点的多层一丁砌筑法,且用砖多为夯土砖。

2.3 建筑装饰

桂系岭南古民居的装饰艺术同样丰富多彩,如门楼上的方形门簪、中庭门旁的花瓶型柱础、堂屋大门上的彩绘和题诗等,都体现出精致古朴的美感。

2.3.1防火墙、屋顶垛头装饰

岭南建筑根据民系可以分为广府建筑、客家建筑和潮汕建筑三大体系。它们既拥有中国传统民居在构造、造型、装饰等方面的其性,又拥有独一无二的地域性,在建筑形制上表现为以硬山为主,但受地理和气候条件影响导致民居间距小,为达到良好的防火、防风效果遂将封火墙修建得较为高,而封火墙构件时所作地域、民系和建筑体系的不同在造型及装饰处理上具有明显的差异。[4]





受皖南民居影响,桂系民居也依照当地建筑风格沿用了流传甚广的马头墙。7号楼的山墙是传 统的三叠式马头墙,垛头顶端都安装了鹊尾式座头,下叠垛头在坐吻式上做出“桂系创新”,与常见的窑烧吻兽鳌鱼、天狗不同,而是根据主家爱好或泥匠擅长而采用蝙蝠作为吻兽装饰垛头。





(图 马头墙垛头瓦片堆叠方式示意图)             (图 马头墙大样图)


2.3.2细节装饰

柱础、门簪雕刻常被艺术家用于展示技艺,随着朝代的变化,其形制和雕饰也不断演变,成为石雕艺术的重要门类。

柱础类型的时间分布情况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柱础材料和在建筑中的具体位置息息相关,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广府建筑的柱础的主要材质为红砂岩、粗面岩,花岗岩其次。该时期内大部分 的建筑都是同时采用这两种材质的,通常头门和中堂为粗面岩柱础,而后堂及天井廊柱采用红砂岩柱础,如顺德杏坛逢简村的黎氏大宗祠。[5]

柱础的装饰花纹多样,包括荷花纹、如意纹、卷草纹等,也有人物、动物等纪实性装饰图案,雕刻手法包括浮雕、线雕、阴刻等。走进7号楼中庭,我们观察到门旁有两个粗面岩花瓶型柱础,瓶口雕刻有波浪条纹,瓶身中部雕刻龙凤,底座饰有波纹与花卉图案,座角刻有麒麟。这种花瓶形柱础与广府岭南建筑中的传统柱础不同,是一种带有桂北地域特色的柱础形状创新,其优美的轮廓线条和自然流畅的形状,为单调平直的柱身带来视觉上的变化,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








门簪最初是作为大门构件的一部分,用来锁合中槛和连楹的木构件,相当于一个大木销钉,将相关构件连结到一起,用来固定门扇。它起到了连接和加固门框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门簪逐渐转变为更注重装饰性的角色。门簪的形状多样,如有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并且常常雕刻有各种图案或文字,如四季花卉、吉祥文字等,增添了门簪的装饰效果。在7号楼门楼上,我们观察到两个刻有图样的方形门簪。在桂系岭南古民居中,门簪较为简约,通常为方形并刻简单的横格纹样。


(图 7号楼花瓶柱础大样图)                  (图 门簪实况图)

6号楼前院有较无雕花夯土照壁,可以遮挡外部视线,保护院内的私密性,避免外人直接看到院内情况,增强居住者的安全感,同时在空间布置中起到转折和变化的作用,使得空间序列更加丰富和有层次,增加了进入建筑空间时的仪式感。由于一层堂屋仅靠前院采光,故大门的亮子比普通的亮子大很多,还采用镂空雕花。照壁、镂空的亮子与莲花池相得益彰,使窄小的前院拥有别具一格的风景。

3.古民居的文化价值

3.1 历史文化价值

秀水状元村始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村中保留着丰富、悠久且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包括状元楼、毛氏宗祠、古戏台、门楼等大量古迹,具有很高的研究文化价值,被誉为“宋元明清古建筑露天博物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3.2 建筑艺术价值

古民居的建筑艺术价值体现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巧的结构设计以及精美的装饰艺术上,这些都是岭南地区传统建筑艺术的精华。秀水村的建筑文化是瑶族建筑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历史遗存,受汉族和瑶族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汉瑶结合的建筑架构。村中的古民居建筑群不仅展示了桂北湘南区域传统民居的典型风貌,还体现了瑶族文化的独特性。

3.3 社会文化价值

岭南民居建筑的文化价值和意义非常丰富,它见证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南北建筑文化的交融,绘就了一幅关于岭南地区沧海桑田风云变幻的画卷。[6]

秀水村始祖毛衷在贺州市担任刺史期间就特别重视教育,他官满卸任后在秀水定居时,把读书入仕作为家训传承后代。村中历史上著名的鳌山石窟寺书院、山上书院等四所书院都无不散发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古民居作为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村民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寄托,对于维系社区认同感和传承地方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4.建筑及文化产业保护

4.1传承文化记忆,恢复建筑活力

    秀水村的古建筑如状元楼、进士堂等承载着丰富的文脉记忆,应根据《“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落实相关政策,支持从事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企业发展。同时,加强文化和旅游建设用地保障,鼓励利用存量房产、土地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依法进行合理维护和修缮,严格遵守国家和省市关于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4.2融入文化元素,优化空间布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逐渐增高,对于事物的审美也趋向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利于岭南古建筑文化的发展,还极有可能对岭南古建筑文化带来较高的冲击力,使其逐渐出现弊端。[7]

因此,我们可以结合秀水村的状元文化元素,开展叙事空间的布局,如人文景观体验区、传统街市服务区等,充分利用闲置空间打造民俗文化消费服务场所。通过打造以“秀水状元文化之旅”为主线的旅游路线,结合教育文化和山水风情体验,形成多元文化旅游格局。同时,引入社会服务资源,保护修缮传统建筑,融入新兴业态如民俗体验馆、展示馆等。如以状元故事为主题,构建民宿品牌,推动其他传统产业发展,丰富产业结构,激发文化经济的持久活力。

4.3实施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

大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一项创新性、开拓性的概念和应用,是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发展到一定阶段、整个社会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文化事业领域、文物保护领域的一种全新认识和实践,同时也是文保领域的一项新的课题和任务。[8]

对于秀水状元村古民居中无人居住的明、清古建筑部分建筑零件风化腐蚀且无围挡防护等保护措施的现状,可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城乡建设需求,统筹开展文物本体抢救保护、文物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和文物安全防护设施建设项目。

对已倒塌的民居遗址实施大遗址展示提升工程和大遗址研学精品工程,推介一批实证文明起源、彰显文化传承的大遗址展示利用项目。

5. 结论

桂系岭南古民居不仅是岭南地区传统建筑的代表,也是中国南方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结构形式和装饰艺术,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保护。秀水状元村古民居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建筑遗产,还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瑶汉文化的融合、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结合以及对教育的重视,这些都是秀水状元村古民居不可或缺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富川瑶族自治县志编辑委员会.富川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75~80.

[2]桂居遗韵之广西岭南民居[J].广西城镇建设,2023,(12):80-87.

[3]潘顺安,张伟强.广西古村落选址与布局分析——以秀水、扬美和大芦村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03):24-29+106.

[4]王凌枫. 皖南与岭南古民居在封火墙造型及装饰上的比较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7.

[5]陈丹,程建军.广府传统建筑柱础之时间特征[J].南方建筑,2017,(01):70-77.DOI:10.3969/j.issn.1000-0232.2017.01.070.

[6]周书真.漫谈岭南民居古建筑[J].休闲,2019,(35):0290-0290.

[7]杨思远,张奕今.近代岭南古建筑文化特色探究[J].风景名胜,2019,(07):85-85.

[8]郑少开,丁军,张瑞菊,等.大遗址保护的综合遥感应用技术研究[J].城市勘测,2020,(01):87-9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