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路径研究----以上高会战遗址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上高会战遗址
正文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新时代,推进文化生产力发展,传承文化基因,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做好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不断激活文化遗产的时代力量,让历史文物真正“活起来”。
上高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中取得完全胜利的典范战役,是我国抗日战争中十三次大捷之一,在全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上高县保留有19处上高会战遗址,类型丰富,几乎涵盖了一个完整的作战体系。包括镜山核心战场遗址、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中国军队第19集团军总指挥部旧址、中国军队第19集团军妇女战地服务团旧址、石洪桥阻击战遗址、官桥包围战遗址以及多个战场遗址,分布于上高县城区、泗溪镇、新界埠乡、翰堂镇、芦洲乡等地。2013年,上高会战遗址群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时期,做好上高会战遗址的传承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加强科学规划与有效管理
制定科学系统的保护规划。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性,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并始终把保护放在首位。由于上高会战遗址分布较广,且较为分散,当前对上高会战遗址的保护规划缺乏系统性,各区域的保护方案相对独立,缺乏对整个遗址体系的整体规划和长远把控。为此,应当加强对遗址系统的合理规划,组建由历史学家、考古专家、土地规划专家等在内的多学科专家队伍,坚持史料考证、实地调研,对各遗址点的保存状况、历史价值、地理区位、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和科学评估,明确各遗址点的核心保护区、建设发展区和环境协调区,制定出分级分类保护策略,统筹周边环境整治与城市发展规划,整体性地做好保护工作。例如,对保存较为完好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遗址,如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中国军队第19集团军总指挥部旧址等,要加强日常保护、常规维修和预防性保护;对受损较为严重或因年久失修有毁坏风险的遗址,如上高会战日军野市前线指挥部遗址等,要重点进行抢救保护,并灵活运用数字化技术,如AI影像、数字建模等形式进行情景恢复与再现,及时记录与全面展示遗址的原始风貌。
构建高效协同的管理机制。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多部门,加强协同管理,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效率。当前,上高会战遗址的保护工作主要由上高县博物馆承担,其他部门有一定的涉及,但参与不足,致使保护工作的效率不高。为此,应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成立由文化、历史、规划、环保等多部门组成的上高会战遗址保护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制定遗址保护的规划与具体方略,为上高会战的遗址保护工作群策群力。
二、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优化传统传播方式。遗址展示、博物馆展览是文化遗产重要的传统传播方式,通过展示遗址、实物、文字、图像等,能使人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历史文化,推进文化传承。当前,上高县博物馆积极提升遗址、博物馆的展览陈列设计水平,但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首先,创新展示形式。在传统静态展示的基础上,可利用AR、VR等技术模拟作战现场,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上高会战的激烈对抗与真实场景,增加互动体验。其次,丰富传播内容。深入挖掘各遗址点背后的故事与文化价值,对上高会战的历史背景、作战历程和现实意义进行系统梳理,结合现代社会价值观,解读其当代意义,以进行更好的传承。最后,培养专业传播人才。提升遗址点讲解员的综合素质,定期组织专业培训与技能竞赛,使其具备深厚的历史知识和较好的语言感染力与沟通能力,提升讲解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是新时代的文化传播新阵地,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交互性强等优势。上高会战遗址的保护与传承,也应顺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一方面,打造多平台新媒体矩阵。在确定好目标受众的基础上,结合各平台优势,明确各媒体平台的传播定位与重点内容。例如,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及时发布关于上高会战遗址的最新动态,如遗址保护进展、各遗址点开放时间、志愿者讲解时间等,并展示相关的图文信息、短视频等,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与互动;在视频平台上,如B站、优酷视频等,可上传一些详细介绍上高会战的历史纪录片、影视剧、讲解视频等,使观众对遗址点及其背后的革命故事有深入了解,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开放新媒体互动体验项目。加强科技赋能,充分利用AR、V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技术,进行虚拟游览、网上展览、知识问答与游戏等,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与交流,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
三、推动红色文旅融合
开发红色旅游路线。红色旅游是指以红色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人们开展主题性学习的旅游活动。推进红色旅游,不仅是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方式,也是推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上高会战遗址见证了中国军队和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抗击侵略者的历史,凝聚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因此,因围绕上高会战遗址,大力开发红色旅游路线,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传承红色基因。一方面,深入挖掘遗址内涵。结合史书和民众回忆等材料,对上高会战的历史背景、革命历程等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发红色旅游路线、打造红色品牌提供丰富素材。另一方面,开创主题旅游路线。由于上高会战各遗址点的革命背景与内涵不同,分布也比较分散,若不对遗址观光路线进行合理规划,民众很难独自设立高效的旅游路线。因此,应结合各遗址点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交通区位等因素,合理设立旅游路线,使旅游过程的教育价值和出行效率最大化。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发展红色文旅,离不开游客体验感的提升,应不断完善相关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以此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悟红色精神、汲取奋进力量。首先,在交通设施方面,应加强遗址点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连接,开通前往上高会战遗址区的旅游专线巴士。同时,改善前往各遗址点的道路状况,规划好相关停车位,以方便游客游览学习。其次,在住宿餐饮方面,应根据不同的游客量和市场需求,完善各遗址点附近的住宿设施和餐饮供应水平,可创新融入红色元素,以突出历史文化主题,营造更好的革命氛围。最后,在服务设施方面,在有条件的遗址点附近建立功能齐全的游客中心,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并完善遗址区内的卫生设施配置,改善卫生条件。
四、强化公众参与意识与行动
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积极性。培养社会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是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基础。应充分激发当地居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让他们成为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的关键推动力量。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可开展文化遗产知识普及活动,通过社区讲座、文化展览、线上科普等多种形式向上高人民介绍上高会战遗址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提高人们对上高会战遗址的认知水平。也要积极把文化遗产保护与学校教育相融合,将上高会战的相关知识融于历史、道德与法治等课堂,并积极组织学生去遗址点参观,培养青少年对上高会战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同时也要加强媒体的宣传引导,利用多方媒体平台制作传播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题节目与公益广告等,讲述上高会战遗址背后的故事,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出广泛关注、积极支持上高会战遗址保护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凝聚起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在利益共享层面,可以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志愿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由于上高会战部分遗址点为当地村民兼职管理,面临着精力有限、人手不足的问题,为此,应明确当地村民在文化遗址保护中的责任与权益,给予参与管理的村民一定的政策优惠和经济奖励。
扩大社会公众参与范围。扩大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渠道与范围,有利于文化遗产在更多人的关注与支持下得到更全面的保护和发展。同时,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自信。因此,应拓展社会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与渠道,凝聚起社会合力。例如,搭建线上线下公众参与平台,如网站意见箱、线下座谈会与志愿者活动等。同时,加强与各学校、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开展研学旅行、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等。此外,应当建立并不断完善公众参与决策机制,在遗址的保护规划制定、相关项目和重大决策的制定和落实中充分汲取民意、凝聚民智。
文化遗产承载历史记忆,赓续灿烂文明,其所具备的精神和文化价值,是人们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源泉。上高会战遗址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好上高会战遗址的传承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 耿国华,高健,汤汶,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研究综述[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55(01):1-22..
[2] 张朝枝,朱敏敏.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层次关系内涵、挑战与践行路径[J].旅游学刊,2020,35(03):62-71.
[3] 单霁翔.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J].城市规划,2007,(05):9-23.
[4] 郭文,黄震方.基于场域理论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多维空间生产研究——以江南水乡周庄古镇为例[J].人文地理,2013,28(02):117-124.
[5] 柴荣,郑伊可.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文化遗产法:中国与世界》评述[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01):123-128.
[6] 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赵世林.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
[7] 徐菲菲,剌利青,严星雨,等.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23,37(04):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