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河套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研究与探析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苏宏业

(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1)

摘要

内蒙古河套灌区是中国黄河流域的重要灌溉工程,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本文探讨了河套灌区的概况、历史背景、灌排系统、作物种植、管理体制及现代化发展。灌区位于巴彦淖尔市,设计灌溉面积广阔,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灌区和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其灌排系统完善,形成了七级灌排体系,有效保障了农业灌溉需求。河套灌区作物种类丰富,以小麦、葵花、玉米、番茄等为主要作物,近年来还发展了生态农业和绿色有机产品。在管理上,灌区实行国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2019年,河套灌区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体现了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未来,河套灌区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和现代化管理,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内蒙古河套灌区;灌溉工程;灌排系统;作物种植;管理体制

正文


内蒙古河套灌区作为中国黄河流域的重要灌溉工程,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在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19年,河套灌区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其历史价值和现实贡献的认可,也为进一步研究其灌溉工程提供了宝贵的契机。本文将从河套灌区的概况、历史背景、灌排系统、作物种植、管理体制、现代化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河套灌区概况

河套灌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位于黄河“几字弯”的顶端。北依阴山山脉的狼山、乌拉山南麓洪积扇,南临黄河,东至包头市郊,西接乌兰布和沙漠。这里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名,因黄河而兴,灌区土地总面积约1.16万平方千米,设计灌溉面积73.7万公顷,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和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河套灌区地处干旱的西北高原,降雨稀少,蒸发量大,是典型的没有引水灌溉就没有农业的地区。灌区年引黄水量约50亿立方米,占黄河过境水量的七分之一。

河套灌区地形平坦,西南高东北低,海拔在10071050米之间,坡度0.125‰至0.2‰。土壤以盐渍化浅色草甸土和盐土为主,热量充足,全年日照时间31003200小时,10℃以上活动积温27003200℃,无霜期120150天,年可一熟。灌区作物种类丰富,包括小麦、玉米、葵花、番茄及瓜果、蔬菜等也是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

二、河套灌区历史背景

河套灌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其灌溉工程始于秦汉时期,中经北魏隋唐,兴于清末,成形于民国,发展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延续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河套地区就开始挖渠引水灌溉。唐贞观年间,在河套修建了大型渠道,有的渠可灌溉600公顷以上。清中叶后,开渠种植日盛,清末已建成八大干渠。中华民国时代,将灌区向东延伸至乌拉山前的三湖河地区。

然而,由于过去建设缺乏全盘规划,渠系紊乱,旱年水不进渠,汛期泛滥成灾。20世纪50年代以来,修建了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健全了排灌系统,又修筑了黄河防洪大堤,同时开展农田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扩大灌溉面积,形成了草原化荒漠中的绿洲。1949年有引黄干渠10条,灌溉面积约19.43万公顷。1961年后自黄河三盛公枢纽引水,分为保尔套勒盖、后套、三湖河3个灌域。1987年实灌面积48.37万公顷,1988年,河套灌区配套工程计划开始实施,配套面积达21.11万公顷。

三、河套灌区灌排系统

河套灌区的灌排系统历经多次改造和扩建,形成了完整的七级灌排体系。1961年建成了三盛公拦河闸和总干渠引水枢纽工程,并开挖了贯穿后套灌区东西长180公里的总干渠。总干渠上建有4座分水枢纽,分别为各大干渠调控水量。总干渠首设计进水流量560/秒,运用限量480/秒,总引水量45亿立方米以上。

1961年起,到1981年止,灌溉面积扩大了200万亩,平均每年增加10万亩。总干渠下设干渠、分干渠(灌溉面积在5万亩以上)、支渠(万亩以上)、斗渠(2000亩以上)、农渠(400500亩)、毛渠(100亩)等六级渠系。共有干渠13条,分干渠40条,支渠222条,斗渠1056条,农渠、毛渠19375条,各级渠道总长度16800余公里。

灌区排水系统多与灌水渠系相对应,亦设七级沟道,即总干沟、干沟、分干沟、支沟、斗、农、毛沟等七级。现已建成总排沟1条,干沟12条,分干沟45条,支沟137条,斗、农、毛沟11275条。总排干沟全长206公里,是灌区排水、渠道退水、山洪泄水唯一排入黄河的通道。在总排干沟入乌梁素海处,设扬水站1座,设计流量30/秒。站的南侧设自流泄水闸1座,设计流量60/秒。平时扬水站抽排,汛期泄水闸自流排水。

四、河套灌区作物种植

河套灌区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适宜多种作物生长。灌区作物种类丰富,包括小麦、玉米、葵花、番茄及瓜果、蔬菜等。葵花籽是灌区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以其优质的品质和产量闻名国内外。番茄、小麦、牛羊肉、乳制品等农畜产品也享有盛誉,正借力“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灌区作物生长期内灌水24次,每次延续时间1015天。灌水最多的是小麦,需灌水34次。储水灌溉净定额平均120/亩,作物生长期净灌溉定额230285/亩,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45

五、河套灌区管理体制

河套灌区实行专业与群众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总干、干、分干渠、沟由国家管理,支渠、沟以下工程由群众管理。黄河三盛公枢纽工程设黄河工程管理局,总干渠、总排干分别设立总干、总排干分中心;干渠分别设解放闸、永济、义长、乌拉特和乌兰布和5灌域分中心65个管理所;分干渠、沟共设立了165个管理段。

灌区内的乡已全部建立了水利管理站,负责本乡的灌排工程兴建和管理。各支、斗设有支斗渠委员会和支斗渠长,各村配有专职管水员,并结合生产责任制,建立联户包产组。灌区农作物灌溉分夏灌、秋灌和秋后灌三个阶段,夏灌从5月上旬到6月底,秋灌从9月初到9月中旬,秋后灌从10月初开始至11月初结束。

六、河套灌区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河套灌区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巴彦淖尔市政府充分利用河套灌区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国家农高区的金字招牌,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致力将巴彦淖尔市打造成为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基地,通过改进灌溉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加强生态保护等措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依托黄河水利文化,推动水利文化与灌溉工程遗产有机结合,探索“水利文旅+科普研学”的发展模式,促进水旅文化融合发展。河套灌区被水利部列为全国20个示范灌区之一,2019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21年河套灌区入围文旅部公布的全国十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二黄河、乌加河水利风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二黄河水利风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科普建设试点、首批国家高质量发展十大标杆景区、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2022年二黄河成功获评全国第二届“最美家乡河”。

20235月,在水利部公布的第一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名单中,内蒙古河套灌区永济灌域入选试点灌区。这些荣誉和试点项目的实施,为河套灌区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七、河套灌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河套灌区作为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灌溉工程,不仅见证了古代河套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灌区灌溉工程历经千年得以延续至今,意味着这一灌溉工程在规划理念、采取的措施和管理上具有可持续性。研究挖掘河套灌区的科技价值和历史经验,对当前灌区现代化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遗产有形,文化无价。古老的灌溉工程镌刻着悠久的中华农耕文明,更体现出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发展理念。保护与利用好这些水利文化遗产,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河套灌区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稳定、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灌区还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有机产品,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八、结语

内蒙古河套灌区作为中国黄河流域的重要灌溉工程,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灌区在灌溉技术、工程管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通过深入研究河套灌区的历史背景、灌排系统、作物种植、管理体制和现代化发展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珍贵的灌溉工程遗产,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未来,河套灌区应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和现代化管理,提高灌溉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同时,还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分享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经验,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晨晖.文旅融合视域下松古灌区研学资源开发路径研究[J].浙江水利科技,1-6.

[2]李博韬,左文蕊,王旭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太湖溇港立法后的几点思考[J].水文化,2024,(08):59-61.

[3]李云鹏.从灌溉工程遗产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4,(11):29-3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