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苏作“新中式”玉雕的艺术特色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葛洪

姑苏区葛洪玉雕工作室

摘要

当前苏作玉雕中“新中式”风格十分流行,先后诞生了一大批富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古往今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视觉形式上不受传统玉雕形制、装饰等方面的限制,在工艺上尽显苏作技艺的精湛特色,在意境上以体现了现代人的审美乐趣,满足了人们爱玉、佩玉、赏玉的精神追求。苏作“新中式”玉雕的核心是传承与创新,通过分析当代苏作“新中式”玉雕的视觉构成要素,发现作品在造型、装饰、技艺、意蕴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体现了新时代苏作玉雕工匠的专业素质和艺术品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吐故纳新。


关键词

苏作玉器、新中式、造型、装饰、技艺、意蕴

正文


在当代,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在创造独特的东方美学和本土设计体系,设计领域中越来越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2112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具有中国风格的“新中式”设计风格越来越流行,已经渗透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如家具设计、空间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婚庆礼仪、餐饮食品、化妆、养生等诸多行业。“新中式”风格最初出现在建筑设计领域,师法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并不是生搬硬套式地模仿其形式,而是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和创意元素,围绕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取向进行创新设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此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当代苏作玉雕行业也开始流行“新中式”的玉雕风格。“新中式”玉雕风格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复制克隆式仿古,而是将上古以来的各类玉雕及其他各类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类型,以符合当今时代审美的新视角进行传承和再设计,创作出具有当代实用价值的新中式玉雕,并赋予其当代寓意和时代审美特征,尽显苏作玉雕的优雅风范,表达了大众对清雅含蓄、端庄平和的东方式精神境界的追求。

一、苏作玉雕中的“新中式”风格

从字面上来看,“新中式”是近年来我国设计领域频繁出现的一个词汇,其中蕴含了两种内涵,其一是作品必须立足于传统中式设计的意蕴,其而是作品的视觉形式必须要有创新,最终赋予新时代的精神内涵“新中式”的定义为“中国传统风格文化意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苏作玉雕中的“新中式”风格是流行于苏州地区的一种融合传统与时代特色的玉雕风格,其作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其题材来源于古往今来各类流行的艺术形式,包括中国传统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民间艺术等,应用现代设计的方法与理论,既要通过视觉形式语言巧妙地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内涵和美学韵味要有新时代的时尚风范和潮流元素,还要能够体现苏作玉雕工匠的独特匠心和工艺特点,最终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颠覆性创新和传承

苏作玉雕中的“新中式”风格让人们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仍然能够延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巧妙的视觉形式成为大众寄托心灵的载体。苏作玉雕中的“新中式”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打破了传统玉雕在形制、装饰、材质等方面限制,自由而灵活,其视觉形式和精神内涵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味,与我国当代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地域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二、苏作“新中式”玉雕的构成要素

纵观我国古代玉雕的发展历史,每一个时期都出现了符合时代特征的样式,在造型、装饰、工艺、意蕴等方面均自身的个性,作品中蕴含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当代苏作“新中式”玉雕也不例外,其中的造型、装饰、工艺、意蕴等构成要素亦有鲜明的特色。

 

1 作品《金蟾》玉印

1、造型

首先,在造型方面师法传统,但又不拘泥于传统。苏作玉雕工匠既要深入研究古今玉雕中的经典造型,又要摆脱了传统形制的限制和约束,依据玉料的形态和功能方面的要求,在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怀的基础上,寻求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结合点,让传统中式视觉符号以新的形式呈现在作品造型之中,最终抛弃繁缛的装饰,以概括以洗练的造型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中式”玉雕作品。以作品《金蟾》玉印(图1)为例,整体形制源自中国传统的玉印,但在形态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印钮是一个造型概括而生动的圆雕蟾蜍,双眼硕大而向上凸起,特征十分鲜明,嘴、腹、足等局部的造型洗练,印台则是传统正方体,顶部向内缩,近似一个小巧的覆斗造型,丰富了作品的细节。

其次,在造型方面需要满足现代人的心理感受。无论是古代传统玉雕,还是苏作玉雕,其作品的造型均需要满足人所需要的特定功能,即物质需求和精神感受两个方面。如玉山子等大件作品具有分割空间、美化环境等功能,玉牌、小饰品、玉镯等则主要用以把玩或佩饰。作为“新中式”风格,在满足传统的赏玩及佩戴的基础上,还可以在作品中恰如其分地融入新时代大众所追求的各种新功能。

 

2 作品《龙凤》玉牌

第三,要通过造型塑造出整体的艺术风格。苏作玉雕中的“新中式”作品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其中需要遵循整体性的造型原则,切忌在其中生搬硬套地应用各项视觉元素。首先需要确保塑造出整体的空间关系然后做到细节与整体的和谐统一,最终营造出整体和谐的新中式风格。苏作玉雕工匠作品中,要注重整体造型与构图、工艺技法、皮色、装饰图形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关系。 作品《龙凤》玉牌(图2)的造型方正,四个角均为圆角,正面右上角塑造了一只完整的浮雕龙,呈圆形布局,形态婉转而流畅,似行云流水一般生动,左下角有一只浮雕凤鸟形象从左边延展而出,呈回首状,整体造型的风格源自战国时期的龙凤形象,作者应用现代构图方法组织出疏密得当的布局,以整体和谐的造型烘托出了作品的主题,具有浓郁的“新中式”风格。

2、装饰

苏作“新中式”玉雕中的装饰题材和形式基本都来自中国传统纹样、中国传统绘画、中国传统书法等,以几何形类、写实类、写意类等纹样或图形居多,装饰题材几乎以表现老百姓追求的祥瑞观念为主,装饰图形的构图和布局遵循视觉艺术原理,大胆使用留白的构图形式,讲究主次分明、疏密得当、繁简适中,营造出具有特色和意境的空间关系。苏作“新中式”玉雕中的装饰形式样式繁多,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3 作品《节节高》玉佩

第一,对传统装饰图形进行适当的简化。清代画家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此观点同样适用于当代苏作“新中式”风格玉雕中的装饰。在当代,玉雕的装饰不再受到传统宗法制度及礼仪制度的限制,不同视觉形式、特色鲜明装饰图形新时代与时代审美紧密结合,逐步形成符合时代审美艺术形式。传统装饰的题材都有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当代的社会伦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导致大众的审美追求与古代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在苏作“新中式”玉雕中对各类装饰图形进行适度的简化之后,尽可能地保留装饰图形的主要特征,才能在新时代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作品《节节高》玉佩(图3)以中国画中的写意竹子为灵感,在方形牌面左侧应用浮雕技艺刻画出三节竹枝,三五片竹叶从竹枝右边向下垂落,竹叶布局疏密得当,玉牌右边则留有大面积的空白,整体装饰布局极为简练,以寥寥数笔在方寸之中营造出意境悠远的空间,将当代“新中式”玉雕中推崇的极简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神马佩》

第二,对传统装饰图形进行适度的重构和解构。鉴于每一类中国传统装饰图形都有特定的流行时期,都有约定俗成的装饰部位及装饰功能,而当代苏作“新中式”玉雕中的装饰图形几乎不受这些传统形式的限制,可以根据玉雕的外形特征,借鉴现代设计中常用的设计方法,灵活地从中国传统装饰图形中提炼出理想的视觉形象,再通过严谨的构图安排,塑造出符合当代审美的装饰布局。这种方法可以改变传统装饰图形原有的顺序和结构,可以对局部图形进行适当的重构和解构,既可以增加新内容,也可以减少细节。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保留传统装饰图形的主要特征,妥善安排各个视觉元素之间的大小、疏密、曲直、深浅等方面的关系,最终创造出新颖的视觉形式。作品《神马佩》(图4)的原形可以追溯到汉马的造型,作者通过提炼马的主要视觉特征,将其形象重构成近似平行四边形的玉牌,马头、马鬃、马颈均在玉牌的空间之内,整个轮廓线近似直线,显得孔武有力,而内部的马头却显得恬静安详,塑造出了巧妙的视觉形象,属于苏作玉雕中典型的“新中式”风格。

第三,确保传统装饰图形意蕴的延续。宗白华先生曾说:“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中每一个点、线、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由于每一种传统装饰图形都具有符号性的象征意义,因而在苏作“新中式”玉雕中会巧妙地应用这些装饰图形原有的精神内涵通过新的组合形式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意蕴。此外,苏作玉雕工匠还会巧妙地应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文学修辞的方法组织特定的装饰图形表现当前社会中新流行的各类主题,创作出符合新时代精神追求的主题作品。作品《天马行空》印章(图5)的印钮是一个圆雕的天马头部形象,其形态简练,方中有圆,有汉八刀工艺的遗风,整个马头倾斜地立于印台之上,富有强烈的视觉张力,似乎不是外力的限制,形成了豪放的气势,以此表现“天马行空”的主题意蕴。

 

5 《天马行空》玉印

3、技艺

在苏作“新中式”玉雕中,通常以圆雕、浮雕、透雕、阴刻等多种技艺来刻画作品中的视觉形象,各个视觉形象的形态饱满,过渡柔和,最终塑造出丰富的空间关系。若以圆雕技艺为主,作品则呈现出类似三维雕塑的视觉形态,体积感较强;若以浮雕技艺为主,作品中则会辅以阴刻、镂雕等技艺来丰富作品的空间层次。此外,苏作玉雕工匠还会在“新中式”风格的作品中合理使用镶嵌工艺,使金、银、钻石等多种材料与玉料形成鲜明的反差,有效丰富作品的视觉效果。

在苏作“新中式”玉雕中,一些细节的处理方面也凸显了苏作工艺独一无二的匠心。无论是方方正正的玉牌,还是灵活自由的手把件,其用于穿系的孔眼、块面转折之处等细节均处理得十分到位,使其通过塑造的形体完美地融合到整体的形态之中,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觉,向人们展示了苏作工艺独树一帜的工匠精神。可以说,苏作玉雕工艺不会放弃作品中任何一个细节,通过这些部位塑造出的形体几乎都是为了进一步烘托整个作品的主题,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工艺观念,最终形成了雅致精巧的“新中式”风格。

可以说,中国传统玉雕的技艺精湛,无论是圆雕、镂雕,还是浮雕、阴刻,都是中国历代工匠不断沉淀而成,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精神内涵。在当今工业化越来越发达的时代背景之下,这些传统技艺也需要不断创新,体现时代特色,否则很难体现“新中式”的特征。因此,传统工艺的创新一些新工艺的运用,对苏作“新中式”玉雕的推陈出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4、意蕴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世间万物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意蕴,苏作“新中式”玉雕也不例外。宋代理学家程颢曾说:“天下无一物无礼乐。”因此,在苏作“新中式”玉雕中承载了当代人钟爱的文化意蕴,延续了“器以载道”的造物思想。

首先,和田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就具有特定的美好意蕴。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比德与玉”的观念,将人的行为规范与玉的各项属性进行了观念,玉德分别为仁、义、礼、智、信,对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观念。因此,在当代人的价值观中,以和田玉制作的作品向来就有美好的意蕴。此外,再加上作品中通常表现的各类吉祥题材,无不体现了长寿吉祥、升官发财等美好的意蕴,这都是中国人骨子里爱玉、崇玉、佩玉的根源所在。

其次,苏作“新中式”玉雕具有悠远的意境,其基础在玉雕工匠塑造的视觉形象。第一个”是具象的形态,即作品中造型、装饰、色彩、材质等视觉元素,是客观形体艺术化再现,也是表达意蕴的物质载体。第二个”是意向的形态,观者通过作品的具体形象,结合自身的艺术联想,通过联想而感悟到作品中更加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和艺术内涵。可以说,意境是苏作“新中式”玉雕中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完美统一,形式与意蕴的高度统一总之,苏作玉雕工匠通过造型、装饰、技艺等形式手段,在作品中刻画出一个个可感悟的视觉场景,类似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用以表现作品中淡然空灵、中庸平和的意境,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和观者的思绪达到精神上的共鸣。作品《梦·寻·韵》(图6)中有三位具有江南特色的女性人物形象,作品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空间关系十分丰富;左边采用浮雕技艺描绘了一个双眼微闭的江南女子头部特写形象,参考“庄周梦蝶”的典故以左边的蝴蝶形象暗喻女子正处于梦境之中;中间应用圆雕技艺塑造了一个坐在方形台面上的江南女子,体态修长,造型简练,头部向四周张望,似乎在寻觅心中的梦想;右边是一位坐在环形台面上手弹琵琶的江南女子,坐姿端庄,优雅的琵琶曲似乎正在女子手下鱼贯而出,作者通过整体的布景形成了一个富有意境的空间,让观者围绕作品中塑造的场景展开想象,有效地烘托了主题,形成了悠远的意境。

 

6 作品《梦·寻·韵》摆件

小结:

苏作玉雕中的“新中式”风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玉雕艺术中的新发展,是对中华文脉的传承与创新。可以说,苏作玉雕中“新中式”风格的流行并非偶然,是众多玉雕大师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也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思考总之,当苏作玉雕中完美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进行融合不仅能够满足大众精神层面和使用功能需求,极好地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定会在中国玉雕发展史上记下浓重的一笔

通过当代苏作玉雕从业人员的不懈努力,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分,通过对古今雕刻技艺的深刻解读和研究,最终在基于当代美术和大众审美的基础上,形成了“新中式”玉雕风格,目前不仅已经影响着整个玉雕行业的创作潮流,而且深受国内外玉雕爱好者的追捧。综上所述,苏作玉雕中“新中式”风格的流行反映了大众与日俱增的文化自信,苏作玉雕工匠要不断地博采众长,在创作的“新中式”玉雕作品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不断补充、拓展、完善其视觉表达形式,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梦楠. 新中式首饰设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21.

[2] 房余龙,毕建钢. 中国玉器赏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20.

[3] 章藻藻,王晓辉.玉石雕刻D].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4]古方.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