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家乡非遗:古老技艺的青春守护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王绍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周村古商城的青石板路蜿蜒如一条时光的河流,流淌着六百年的商贾繁华。我的姥姥家在淄博市周村区,一座非常古老的小城。说起周村,大家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周村烧饼了。姥姥常说,周村烧饼是“薄如秋叶,形似满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无穷”。姥姥说她的妈妈年轻时曾在最有名的周村烧饼铺子聚合斋帮工,老人家更是亲眼见证了这门技艺从家庭作坊到公私合营的变迁。1956年,周村烧饼铺并入国营食品厂,姥姥的妈妈这样的老师傅们带着祖传的手艺走进集体车间,用他们纯熟的技艺,让烧饼的香气从此飘得更远。姥姥说,那时的烧饼不仅是点心,更是周村人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

每年暑假,我都会到小城住上一段时间,体验古老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有时,我能在大街呆一整天。清晨的阳光洒在石板缝隙间,脚底青石板上的裂痕,是周村古商城最古老的文字。仿佛每一块石头都在诉说着“旱码头”的辉煌。它们自明永乐年间便在此铺展,六百年的商贾足迹将石板打磨出温润的玉色,每一道沟壑里都沉淀着铜钱落地的脆响。在大街的入口,空气中飘来一缕熟悉的麦香——那是周村烧饼的味道,是姥姥记忆中最温暖的童年味道。当晨雾漫过街巷,湿润的石板泛着幽光,恍若展开一卷泛黄的账簿,记录着“旱码头”昔日的辉煌——这里是“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的见证者,青石板上曾碾过丝绸商队的车辙,踏过票号掌柜的布履,也浸润过挑夫滴落的汗水。

我放慢脚步沿着青石路一路向南,任由思绪在这条青石路上流淌。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在石板缝隙间,折射出微弱的光晕,仿佛每一块石头都在低语,诉说着它们见证的百年沧桑。老者的苕帚轻轻扫过,扬起细微的尘埃,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像是时光的碎片在空中飞舞。老裁缝的旱烟袅袅升起,与晨雾交织在一起,模糊了现实与记忆的边界。我伸手触摸那些青砖黛瓦的墙面,指尖传来粗糙而温润的触感,仿佛能感受到砖缝间渗出的历史温度。

瑞蚨祥的绸缎在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时光的裙摆,拂过我的肩头。木格窗棂后,老染坊的靛蓝布匹在微光中泛着深邃的光泽,仿佛将整条街的静谧都染成了蓝色。我驻足在大清邮局的门前,青石门框上的每一道划痕都像是一封未寄出的信,记录着某个商旅的思念与期盼。我蹲下身,轻轻抚摸着脚下的青石板,想象着那封盖着“周村邮局”戳记的家书,或许正静静地躺在某块石板下,等待着某个雨天被雨水浸润,被时光重新诵读。

我闭上眼睛,耳边仿佛响起了马蹄声、商贩的吆喝声、铜钱落地的清脆声,还有那些未曾寄出的家书在风中低语的声音。这条青石路,不仅是一条街道,更是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光隧道。而我,正站在这条隧道的入口,感受着历史的脉搏在脚下跳动,感受着文化的温度在指尖流淌。

我站在周村烧饼博物馆门前,青砖黛瓦的建筑与古商城的风格浑然一体。推开厚重的木门,麦香扑面而来,墙上挂着周村烧饼的发展史,周村烧饼的雏形源自东汉时期的“胡饼”。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恒帝延熹三年(公元161年),贩卖胡饼的商贩流落至山东境内,胡饼(即覆以芝麻的面饼)逐渐在当地传播并流行。这一记载与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密切相关,胡饼的制作工艺可能通过商路传入中原。胡饼在山东地区经过世代改良,逐渐融入本土特色。至明朝中叶,周村因商贸繁荣成为鲁中重镇,当地师傅结合西域胡饼的烘烤工艺与本地煎饼的“薄、脆”特点,创制出“大酥烧饼”,即周村烧饼的雏形至清代光绪年间(1880年后),周村烧饼开始使用纸包装,便于保存和运输,并随着商贾活动传播至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小吃。到了公私合营后,照片也多了起来,老师傅们正在案板前甩饼,他们的笑容与姥姥记忆中的画面重叠,成为我探寻非遗技艺的起点。

博物馆的二楼是一间开放式作坊,老师傅王奶奶和姥姥年龄相仿,她正在案板前忙碌。她的手掌粗糙却灵巧,面团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我穿上围裙,戴上袖套,小心翼翼地站在她身旁,准备学习这门传承了三百年的技艺。

王奶奶首先向我介绍了周村烧饼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周村烧饼制作的关键在于手腕的力道和面团的醒发时间。”王奶奶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烧饼的特点是酥香薄脆,制作过程需要使用山地种植的芝麻和周村周边的麦子,水温要控制在40多度,面团要保持12克左右,制作过程中要注意面团的延展性和贴饼的力度。”她将醒好的面团揉成小剂子,手掌轻轻一压,面团便如云朵般舒展。接着,她手腕一抖,面皮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稳稳地落在案板上,薄如蝉翼,圆如满月。我试着模仿她的动作,却发现面团总在甩出的瞬间破裂,像怎么也抓不住的时光。

别急,慢慢来。”王奶奶将我的手覆在她的掌心上,让我感受她手腕的力道。她的手掌温暖而有力,仿佛传递着几代人的智慧。经过无数次失败,我终于甩出了一张完整的薄饼。王奶奶笑着点点头,将芝麻均匀地撒在饼面上,然后轻轻托起,贴在烤炉内壁上。

烤炉里的果木噼啪作响,芝麻的香气逐渐弥漫。几分钟后,一张金黄酥脆的烧饼出炉了。我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酥脆的外皮在口中化开,麦香与芝麻香交织,仿佛尝到了时光的味道。

学习过程中,王奶奶告诉我,周村烧饼的制作技艺正面临传承危机。她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这门手艺活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周村烧饼背后的文化。

我环顾四周,博物馆里陈列着烧饼制作工具的老照片和实物,从小作坊时期的木制模具到现代的烤炉设备,每一件展品都记录着这门技艺的演变。然而,展柜前的游客寥寥无几,只有几位老人驻足细看。我忽然意识到,非遗的传承不仅需要技艺的延续,需要让更多人了解它的价值。

离开博物馆后,我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用我们年轻人的方式,让周村烧饼“活”起来?我召集了几位同学,决定以周村烧饼为主题,策划一场校园文化节活动。

我们分工合作:美术社的同学将烧饼的制作过程画成漫画,历史社的同学整理了周村烧饼的历史故事,摄影社的同学拍摄了烧饼制作的短视频。我们还设计了一个互动环节——让同学们亲手体验烧饼制作的乐趣。文化节当天,我们的展台前排起了长队。同学们争相尝试,虽然大多数人的作品歪歪扭扭,但笑声和掌声让整个展台充满了活力。活动的同时,我们还进行了直播,人们陆续来到直播间,了解周村烧饼的制作过程,评论区里满是网友的赞叹和好奇:“原来烧饼是这样做的!”“想去周村尝尝正宗的烧饼!”看到这些留言,我感到无比欣慰——我们用年轻人的方式,让更多人看到了非遗的魅力。

周村烧饼的香气依旧在古商城的青石板路上飘荡,但它的未来需要更多人的守护。我们或许无法像老师傅那样精通技艺,但我们可以用新媒体、校园活动等方式,让非遗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非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活化石。它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需要守护,更需要传播。当我们用指尖触摸那些古老的技艺,用心灵感受那些沉淀的智慧,非遗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站在周村古商城的青石板路上,我仿佛看到,周村烧饼的香气正随着我们的努力,飘向更远的未来。而那些被我们守护的古老技艺,也将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永续传承。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