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融媒体时政新闻编辑工作问题研究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张勇

平度市融媒体中心 山东省青岛市 266700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融媒体环境下的时政新闻编辑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深入剖析 AI 时代时政新闻编辑在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受众互动、专业素养等方面遭遇的问题,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应对策略,旨在为时政新闻编辑适应时代变革、提升业务能力、推动时政新闻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助力时政新闻在新媒介生态中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与信息传播功能。


关键词

AI时代;融媒体;时政新闻编辑;问题研究

正文


引言

当今社会,人工智能已深度嵌入各个领域,融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态势。时政新闻作为反映国家政治生活、政策走向、国际局势等关键信息的重要载体,其编辑工作在 AI 助力与融媒体环境交织下正经历深刻变革。一方面,AI 技术为时政新闻的采集、制作、分发带来高效便捷;另一方面,融媒体拓宽了传播边界却也加剧了竞争,时政新闻编辑如何在这一复杂背景下守正创新,成为亟待探讨的课题。

1AI 时代时政新闻编辑面临的问题

1.1内容生产:AI 依赖与创新不足

1.1.1数据依赖风险

部分编辑过度依赖 AI 数据采集与分析工具,如利用算法抓取海量网络信息构建新闻素材库。然而,这些数据可能存在偏差、过时甚至虚假问题。在报道国际经济合作政策时,若单纯依据网络抓取数据,未核实其来源可靠性,可能错误解读政策对产业的影响,误导受众。

1.1.2模板化创作倾向

AI 写作助手可快速生成新闻初稿,一些编辑照搬套用模板,致使时政新闻风格千篇一律。例如在地方两会报道中,多篇稿件开篇、主体结构乃至结尾表述相似,缺乏对会议亮点、代表委员独特见解的深度挖掘,难以吸引受众持续关注。

1.2传播渠道:融合困境与精准度低

1.2.1跨平台适配难题

融媒体涵盖网站、APP、社交媒体、智能终端等多元平台。时政新闻编辑在内容分发时,常面临格式不兼容、展示效果不佳问题。如一则精心制作的视频时政新闻,在传统网站播放流畅,但在移动端某些 APP 上出现卡顿、画面变形,影响受众观看体验。

1.2.2受众精准定位缺失

尽管大数据号称能精准画像受众,但时政新闻编辑在实际运用中,往往难以将新闻精准投放到目标受众群体。在宣传医保改革政策时,没有细分受众年龄、职业、地域等特征,对老年群体缺乏通俗易懂的解读版本,对上班族未突出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要点,降低了政策传播效果。

1.2受众互动:形式大于内容与反馈滞后

1.2.1互动浮于表面

社交媒体平台为时政新闻提供了互动空间,编辑们纷纷开设评论区、发起投票等互动活动。但实际操作中,很多互动流于形式,如投票选项设计粗糙,不能真正反映受众对政策争议点的看法;评论区管理不善,优质评论未及时置顶、回复,垃圾评论充斥,无法有效收集民意。

1.2.2反馈机制不畅

受众对时政新闻有疑问、建议时,编辑难以及时获取并回应。如某重大外交政策出台后,不少受众通过新闻下方留言询问细节含义、实施步骤,编辑未能迅速组织专家解读答疑,错过最佳传播时机,也削弱了受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

1.3专业素养:技术短板与知识更新慢

1.3.1技术驾驭能力弱

AI 技术涉及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多领域,时政新闻编辑普遍缺乏系统技术知识,难以自主优化 AI 工具。在利用 AI 进行新闻图片筛选时,因不懂图像识别原理,无法甄别图片质量、版权归属,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影响媒体形象。

1.3.2时政知识更新滞后

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国内政策推陈出新,时政新闻编辑若不能紧跟时事,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在编辑新闻时就易出现知识盲点。如在新兴产业政策报道中,对量子计算、区块链等前沿领域专业术语一知半解,无法深入浅出地阐释政策内涵,降低新闻可读性。

2应对策略探讨

2.1优化内容生产

2.1.1人机协同审核数据

编辑在使用 AI 采集数据后,应结合人工审核,溯源数据出处,交叉验证信息真伪。对于引用的统计数据、专家观点,通过电话核实、查阅权威文献等方式确保准确无误。如报道全球气候峰会成果,对各国承诺的减排指标数据,不仅依靠 AI 抓取,还要向参会机构、专家求证,保证新闻基石坚实。

2.1.2鼓励个性化创作

培养编辑的创新思维,打破 AI 模板束缚。在重大时政活动报道中,鼓励编辑从独特视角切入,如以志愿者视角讲述 G20 峰会幕后故事,用普通市民感受展现城市为峰会筹备的变化,融入情感、细节,让时政新闻鲜活起来。

2.2拓展传播渠道

2.2.1建立跨平台适配机制

媒体机构应组建技术团队,研发适配不同平台的新闻发布系统,自动识别平台特性,优化内容展示。针对短视频平台,生成竖屏、时长适配、字幕醒目的版本;对智能音箱等音频终端,制作音频版时政新闻,确保同一内容在多元平台“百花齐放”。

2.2.2精准推送与细分受众

借助大数据分析,深度挖掘时政新闻受众特征,将受众分为公务员、学者、普通市民、学生等群体,针对不同群体定制推送策略。向学生群体推送宪法宣传周活动新闻时,采用动漫、短视频形式,结合校园案例,激发他们的兴趣与参与感。

2.3深化受众互动

2.3.1设计有效互动环节

编辑在策划互动时,应围绕时政热点核心问题,精准设计互动选项。在国家个税改革讨论中,设置“你认为个税起征点调整对你生活影响最大的方面是?”等细化选项,引导受众深入思考;定期梳理评论区,将有价值的评论提炼成新闻素材,如将民众对乡村振兴政策实施的建议整理成后续报道,形成良性互动循环。

2.3.2即时回应受众反馈

为切实强化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桥梁,搭建起紧密的沟通纽带,媒体毅然决然地建立起了一套严谨高效的 24 小时值班编辑制度。值班编辑们肩负重任,时刻紧盯着各个平台的受众反馈,不错过任何一条信息。他们争分夺秒地联系业内资深的经济专家,通力协作,精心策划。在短短数小时内,便能高效推出由专家权威解读的短视频,用深入浅出的话语为受众拨开迷雾,让媒体在受众心中的亲和力与公信力得以显著提升。

3提升专业素养

3.1开展技术培训课程

媒体组织内部培训,邀请 AI 技术专家授课,内容涵盖 AI 基本原理、常用工具操作、版权风险规避等。通过案例分析、实操演练,让编辑熟悉如何运用 AI 提升工作效率,如利用 AI 辅助制作信息可视化图表,同时保障版权合规。

3.2打造时政知识学习平台

构建线上时政知识学习社区,编辑们分享最新政策解读文章、国际局势分析报告,定期邀请权威学者线上讲座,涵盖“一带一路”倡议新进展、全球抗疫政策比较等主题,督促编辑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以深厚知识功底驾驭时政新闻编辑工作,如图一。

图片1.png 

图一

4案例分析

以人民日报社为例,在 AI 时代积极应对融媒体挑战。在内容生产上,“创作大脑”AI 平台辅助编辑挖掘新闻线索、生成初稿,但编辑团队强化人工审核,确保内容高质量,如对脱贫攻坚总结报道,深入实地调研核实 AI 提供的数据,呈现生动感人故事。传播渠道方面,其新媒体矩阵涵盖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通过技术优化实现跨平台无缝对接,“军装照”H5 火爆网络,不同平台各展其长。受众互动环节,评论区管理有序,针对香港国安法出台等热点,及时组织权威解读回应受众关切,收集民众支持立法的心声。专业素养提升上,定期组织编辑参加新技术、新时政知识培训,编辑们在中美高层对话报道中精准把握外交辞令内涵,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报道形式,展现大国风范,成为 AI 时代融媒体时政新闻编辑工作的典范。

结语

在当今时代,AI 技术如汹涌浪潮席卷而来,彻底重塑了融媒体时政新闻编辑的工作格局,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深刻变革。不可否认,这一变革进程中荆棘丛生,问题接踵而至。在内容生产环节,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创作模板化等弊病频现;传播渠道方面,跨平台适配难题与精准推送困境横亘在前;受众互动时,形式主义作祟、反馈迟滞严重;专业素养领域,编辑对前沿技术掌握不足、时政知识更新滞后。

参考文献:

[1] 李明. AI 与新闻编辑:变革与挑战[J]. 新闻战线, 2023, (5): 35 - 39.

[2] 张悦. 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渠道整合策略[J]. 当代传播, 2024, (2): 42 - 46.

[3] 王芳. 时政新闻编辑的专业素养提升路径[J]. 传媒观察, 2024, (3): 55 - 5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