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陈设计与公众情感共鸣构建研究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敖志强

科右前旗文化旅游体育局-内蒙古-137700

摘要

本研究专注于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方式的创新探索,旨在借助前沿数字科技革新展陈模式、深化公众的情感链接。通过分析当前数字化展陈实践的发展趋势与现实挑战,并结合典型实例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系统探讨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及人工智能(AI)在展示设计中的深度应用策略,以及情感化设计理念的融合路径。研究成果可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有效促进公众对红色文化的精神归属感与情感共振。


关键词

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展陈;情感共鸣;展陈创新

正文


一、引言

红色文化遗产是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内蕴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记忆与文化基因[1]。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展览方式已难以充分适应当代观众多元化的文化消费期待。数字化转型为红色文化遗产的展陈带来了革新契机,通过打破时空限制、革新交互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年轻群体的关注度。然而,当前部分数字化展览项目对技术的应用较为表层化,且缺乏深层的情感叙事与连接,这使得公众较难产生深度情感共鸣。因此,深入探索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展陈的设计方法并研究其情感共鸣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展览技术应用现状与挑战

(一)发展态势概览

当下,我国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进展[2]。众多革命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积极采纳数字技术,借助高精度三维扫描与建模,实现了革命遗址遗迹和文物的数字化重现。多媒体投影、互动数字沙盘等手段的加入,显著丰富了展览内容的呈现维度。同时,线上云展厅的兴起,打破了时空壁垒,极大地拓展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覆盖广度与影响半径。一些代表性红色景区引入的虚拟现实(VR)沉浸式体验项目,通过场景的高度还原,有效增强了观众对历史情境的代入感。

(二)当前面临的核心瓶颈

1.技术落地层面:多数现有的数字展览形态主要停留在对文物图像或文献的简单数字化层面,属于相对静态的呈现。对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沉浸式、强交互性技术的创新运用仍显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其构建深度感官冲击和情感触动的潜力。

2. 内容深度层面:不同区域的数字展示内容呈现出明显的同质化倾向,未能深刻挖掘和展现各地的独特文化底蕴。内容组织多依赖于按时间线索罗列历史事件,对红色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及其时代价值的深入阐释欠缺,难以有效唤起广大公众的浓厚兴趣与心灵共振。

3.用户体验层面:现有展览模式往往过度聚焦于技术本身的呈现或信息的单向传递,未能充分关照观众的情感诉求。展览设计中融入情感化、共情化的元素有限,互动体验环节设计不完善,未能从参观者的心理认知与情感体验机制出发来构建场景,致使观众与红色文化遗产之间难以建立起深刻的、有温度的情感联结。

三、数字化技术在展陈设计中的创新实践

虚拟现实(VR)技术:营造身临其境的历史场景

利用高精度三维建模,VR 技术打破了传统时空限制[3]。尤其在还原战役场景方面,它能精准再现地形特点、工事结构和战术动态。观众借助穿戴设备,完全沉浸于硝烟弥漫的战场环境中,直观感受战斗部署与推进轨迹。这种深度沉浸体验让观众身临其境地理解革命斗争的艰辛,深刻感悟先驱的牺牲精神,从而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与情感共鸣。

增强现实(AR)技术:激活静态展品的动态呈现

AR 技术通过混合现实效果,创新了展品的叙事方式。当观众用移动设备扫描展品时,系统自动叠加历史场景重现、文献解读等内容。例如,革命时期的手稿可化身为可交互的全息影像,并伴有情境化语音解说。这一转变让静态文物焕发生机,为观众与展品之间搭建起多元化的互动桥梁,有效提升观展投入感与历史认知深度。

人工智能(AI)技术:提供定制化导览服务

AI 技术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构建了智能导览平台。系统整合参观者的年龄、知识背景、浏览记录等数据,为其生成个性化的参观路线及内容推荐:面向年轻群体,侧重趣味互动和探索式学习;针对专业研究者,则提供深度文献索引功能。同时,通过对参观行为的实时分析与优化,平台能不断调整展示策略,使红色文化传播内容更契合观众需求,深化爱国教育的感召力与渗透效果。

四、公众情感认同培育路径

(一)文化价值深度开发与叙事创新

策划阶段需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价值解码,提炼其蕴含的集体记忆符号与价值坐标。运用主题化叙事策略,将碎片化历史素材重构为逻辑连贯的传播文本。以"长征记忆"主题展为例,采用文物展示、数字场景重建与口述历史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可视化技术再现战略转移的关键节点,使观众在时空穿越中完成对革命精神的具身化感知。

(二)情感交互系统设计

1. 多模态空间营造:基于情感计算理论构建智能环境系统,烈士纪念区运用冷色调照明系统、低频背景音效配合简约空间设计,形成具有仪式感的悼念场域。

2. 人格化形象建构:运用动态影像技术重塑历史人物,通过遗物关联分析还原其社会关系网络,借助AI生成内容技术再现人物成长轨迹,建立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通道。

3. 沉浸式参与机制:开发VR战役模拟系统实现战略决策体验,开设革命生活场景复原工作坊,引导观众通过具身实践形成文化记忆烙印。

(三)社交化传播生态构建

打造跨平台传播矩阵,运用短视频拆条、动态信息图等融媒体产品进行内容渗透。设计云端知识问答、革命家书诵读等交互活动,结合LBS技术开发红色地标打卡系统。建立UGC内容池,通过情感分析算法筛选优质观展笔记进行二次传播,构建"体验-分享-再传播"的扩散链条。

 

五、典型案例分析

(一)延安革命纪念馆的数字化路径

延安革命纪念馆实施了系统性数字化改造,打造了多维度展示创新体系。该馆借助VR技术,对革命旧址群及典型窑洞场景完成高精度三维重建,实现历史场景的全景沉浸再现,让观众能深切体会先辈们的生活境遇。文物展区运用AR增强现实技术,建立藏品数字化识别体系,为展品深度解读其历史背景。馆内还专门开辟数字化互动体验区,开发了大生产模拟系统、传统纺织工艺数字化复原等互动项目。这种融合多种技术形态的应用策略,有力提升了展陈的叙事表现力与感染力,有效激发了青年群体的参观热情,为红色文化传播开创了新范式。

(二)故宫博物院对红色文化的数字化融合

在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中,故宫博物院创新性地融入了红色文化元素。通过高精度3D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系统性展示了建筑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保护修缮历程及其蕴含的革命历史记忆。同时构建“数字故宫”传播平台,依托云端展览和线上实时文化直播等新型传播方式,建立了双向交流的文化传播机制。这种将红色基因植入传统数字载体的创新做法,不仅拓展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时空边界,更促成了历史记忆与当代价值的情感连接。

 

六、总结

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设计与引发公众情感共鸣的机制构建,是新时代文化传承创新的关键课题。系统性应用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支撑,而情感共鸣机制则是实现文化价值有效传播的核心枢纽。通过深入解读文化价值内核、优化技术集成路径、强化富有情感色彩的叙事设计、打造多元互动传播网络,能系统性地提升数字展陈的文化传播成效,增强公众对红色文化的精神认同及其代际传递的动力。随着扩展现实(XR)、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持续演进,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将呈现更广阔前景,其理论框架完善与实践模式创新有待学界与文博业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云鹤,张志媛,崔艳霜.以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N].宁夏日报,2025-03-01(003).

[2] 韩祎玮,王怡然.以爱国复兴为旨归:中华民族大团结与中国式现代化双向赋能的逻辑内涵探赜[J].中国军转民,2025,(10):69-71.

[3] 赵熙.数字化非遗插画在食品包装动态设计中的实践探索[J].造纸信息,2025,(05):165-16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