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中分布式电源接入对继电保护灵敏度的影响及改进措施
摘要
关键词
分布式电源;继电保护灵敏度;影响;改进措施
正文
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储能系统为代表的分布式能源在配电网中的占比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这种新型能源接入方式不仅优化了电力系统的能源配置格局,还显著提升了整体能源使用效能。然而,分布式电源的并网运行使得配电网的物理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故障电流的传播路径和分布特征也随之产生明显变化——由原先单一电源的辐射状架构演变为多电源并联运行的复杂网络。作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核心环节,继电保护装置的响应特性直接影响故障的精准识别与及时切除。深入探究分布式电源并网对保护装置动作特性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十分重要。
1分布式电源接入对配电网故障电流特性的影响
1.1故障电流大小的变化
在传统规配电系统发生异常时,供电中断主要由主变电站承担,其短路电流数值通常保持恒定。随着分布式发电装置的并入,故障电流转变为变电站供电与分布式能源输出的复合效应。当分布式发电装置装机规模较大时,会明显提升故障位置的电流强度;然而采用电力电子变换装置的分布式电源,因其内置限流保护机制,故障电流通常被限制在额定值的1.2-2倍范围内,使得总故障电流可能不增反降。这种变化特性将对保护装置的故障识别能力产生直接影响。
1.2故障电流方向的改变
在传统配电系统中,电能传输路径呈现单向流动特征,由变电站向用电终端输送。当分布式发电单元并入电网后,若故障发生在发电单元与变电站之间的线路段,发电单元将产生逆向短路电流。这种电流流向的异常变化会干扰基于电流方向识别的保护装置的正常工作,可能引发保护区域重叠或动作逻辑混乱等运行风险。
2分布式电源接入对继电保护灵敏度的具体影响
2.1过流保护灵敏度的降低
(1)保护区域缩减:当分布式电源处于保护装置后方时,其产生的逆向电流会部分抵消来自变电站的故障电流,导致保护装置检测点的电流强度降低。若该电流值未达到保护设定值的1.2-1.5倍,保护装置可能无法启动,造成保护区域收缩。(2)响应能力下降:采用逆变技术的分布式电源输出的故障电流幅值有限,当故障位置距离变电站较远且邻近分布式电源时,故障电流可能无法达到保护设定阈值,致使保护装置失效。以10kV线路末端故障为例,若接入逆变器型分布式电源,其输出的有限故障电流可能导致变电站侧过流保护装置响应能力不足。
2.2距离保护的测量误差增大
(1)阻抗计算失真:分布式电源产生的逆向电流会改变线路电气参数分布,造成保护装置测得的阻抗与实际数值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当分布式电源向故障区域注入电流时,保护点的电压水平将被抬升,致使测量阻抗数值偏大,从而引发保护装置对故障位置的误判,降低其动作准确性。(3)暂态过程干扰:分布式电源的电力电子设备在系统故障时会产生高频暂态分量,这些分量会扰乱保护装置的阻抗运算过程,可能导致保护误动作或降低其检测灵敏度。
2.3重合闸与继电保护的配合问题
(1)重合闸阶段的故障电流特性:配电网出现瞬时故障时,在重合闸装置启动前,分布式发电单元可能持续向故障区域输送电能,致使故障点在重合闸周期内保持电流通路,造成重合闸操作失效或保护装置误触发。(2)相位失配重合隐患:分布式电源与主网解列运行后,若未能准确识别电网故障状态,可能在重合闸操作时出现相位不同步并网现象,由此产生的瞬态冲击电流将激活保护系统动作机制。
3提升继电保护灵敏度的改进措施
3.1自适应保护算法
(1)参数动态修正:基于对分布式电源运行数据和地理信息的实时采集,运用智能计算方法预测短路电流变化区间,动态修正电流保护的动作阈值及时延参数,保证故障情况下保护性能指标达标。(2)方向判定改进:配置智能方向判别模块,综合考量电压电流相位特征与分布式电源运行工况,精确识别故障电流流向,防止方向性保护误动作。例如在分布式电源并网状态下,系统会自动修正方向判别基准值,以应对逆向电流工况。
3.2 基于通信的协同保护
(1)分区协作保护:将配电网划分为多个功能区域,区域内各保护设备借助通信网络交换故障参数,共同完成故障定位。具体而言,当馈线出现异常时,区域内所有保护单元可同步分析多维度故障电流数据,准确定位故障区段,有效解决单一保护元件因灵敏度限制导致的误动作问题。(2)纵联保护部署:针对接入分布式电源的重要线路配置纵联保护方案,通过实时比对线路两端电流的相位角与幅值特征,完全规避分布式电源故障电流的干扰,保证保护动作的精确性与区域选择性。
3.3故障电流限制与控制技术
(1)故障电流限制装置(FCL)的应用:在分布式电源并网点配置FCL设备,当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该装置能迅速抑制分布式电源的输出电流,有效防止反向电流超标引发的保护误动作。以超导型FCL为例,其可在数毫秒内将故障电流控制在设定阈值内,同时确保变电站保护装置仍能准确识别故障信号。(2)逆变器运行模式改进:对分布式电源逆变器的故障穿越功能进行算法优化,使其在电网故障期间能够输出特定幅值和相位的可控电流,保证保护设备的可靠动作。采用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技术,可使逆变器型分布式电源在故障状态下输出与电网同步的电流波形,显著提高保护系统的检测精度。
3.4保护与分布式电源协调控制
(1)分布式电源紧急脱网策略:系统检测到异常工况时,利用保护装置发出的控制指令促使分布式电源立即退出运行,避免其故障电流干扰常规保护功能。该方案特别适合分布式电源渗透率较低的情况,要求配备高速通信网络确保脱网指令的即时执行。(2)多级保护架构设计:依据分布式电源的布局规模,实施"核心保护+辅助保护"的层级化配置方案。核心保护专门针对分布式电源并网后的故障特征进行优化,辅助保护则保留传统保护作为补充保障,在核心保护异常时提供可靠的备用保护功能。
总之,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会显著改变配电网故障电流特性,这使得常规继电保护装置的性能指标出现明显劣化。过电流保护的有效动作区域会收缩,阻抗保护的测量精度产生偏差,自动重合闸装置的动作时序难以协调匹配。因此可引入具有自学习能力的保护策略、区域协同保护机制以及故障电流抑制装置等技术手段,从而显著改善保护系统的响应特性,确保配电网稳定运行。未来配电网保护体系将朝着"智能监测、协同判断、动态调整"的技术路线发展,为高比例分布式能源接入提供更完善的安全防护。
参考文献
[1]张文亮,王伟,李明.含高比例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继电保护适应性提升策略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22,46(15):123-132.
[2]刘洪,杨志刚,陈红坤.分布式电源接入对配电网继电保护的影响机理与应对措施[J].电网技术,2021,45(08):3127-3136.
[3]张涛.智能电网环境下继电保护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探析[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5,9(01):151-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