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结合策略研究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李进

山东临沂 临沂市兰山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库,其传承保护需突破静态保存模式,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本文通过分析楚雄鹿城街道、华亭文化街社区等典型案例,结合文化生态学与参与式发展理论,提出“活态传承+社区共治”的创新策略。研究发现,通过节庆展演、技艺研习、数字传播等群众文化活动形式,非遗不仅实现了代际传递,更成为基层治理的文化纽带。研究提出构建“政府引导—社区主导—群众参与”的协同机制,推动非遗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

非遗文化;群众文化活动;活态传承;社区参与;协同机制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基因库,其存续密码深植于动态传承的实践土壤之中。截至2025年,我国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5项(广东)、省级816项,形成金字塔形保护体系。然而,传统保护模式面临传承人老龄化、文化空间萎缩、年轻群体参与度低等困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提出“活态传承”原则,但实践中仍存在非遗与群众生活脱节、传播形式单一等问题。

、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结合的现实困境

(一)传承主体的代际断裂与身份重构困境

传统非遗传承依赖“师徒相授”“家族世袭”的密闭体系,而群众文化活动强调开放性参与,二者形成天然张力。浙江木船制作技艺传承人葛三毛的案例极具代表性:其家族传承谱系可追溯至清代,但当前50岁以下学徒仅2人,且均非家族成员。年轻人普遍认为“学习周期长达8年,初期月收入不足3000元,远不及工业流水线工作”。这种经济理性与技艺传承的时间成本产生冲突,导致群众文化活动中虽有大量体验者,却难以转化为稳定的传承力量。

(二)文化空间的功能异化与场景消解

非遗的生命力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场景,如苗族银饰与婚丧仪式的关联、古琴艺术与文人雅集的共生。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这些场景常被抽离简化。广东英歌的嬗变尤为典型:这项源自驱邪祭祀的民俗活动,在旅游开发中逐渐蜕变为“黄金周表演项目”,舞者的动作幅度、脸谱图案都根据游客喜好调整,原本蕴含的宗族凝聚功能几乎丧失。当地文化干部坦言:“现在英歌队更像商业演出团体,村民婚丧时请他们表演,纯粹是为了‘撑场面’。”

(三)传播模式的单向输出与参与壁垒

当前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非遗传播,仍以“展览式”“表演式”为主,缺乏真正的参与性设计。杭州始版桥社区的“非遗开放日”数据显示,尽管90%的居民表示“对非遗有兴趣”,但实际参与过技艺研习的不足15%。关键症结在于传播者的“精英心态”:多数传承人习惯以“老师”身份单向传授,而非构建平等的对话关系。大同缠花传承人王淑琴曾抱怨:“教社区大妈做缠花,她们总问‘这个能卖多少钱’,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审美价值。”这种价值认知的错位,源于传播中缺乏对非遗当代意义的转化阐释。

(四)协同机制的碎片化与资源错配

政府、社区、市场在非遗与群众文化结合中的角色定位模糊,导致资源内耗严重。浙江某县的“非遗进社区”工程中,文旅局、民政局、教育局分别推出各自的活动方案,社区被迫重复填报表格、迎接检查,最终能常态化开展的项目不足30%。这种“多头管理”造成群众文化活动沦为“政绩工程”,如某社区为应付考核,临时组织居民拍摄非遗体验视频,活动结束后再无下文。

、群众文化活动赋能非遗传承的实践路径

(一)空间再造:构建“物理+数字”双栖传承场域

物理空间的活化需打破“博物馆式”隔离,嵌入社区日常生活场景。楚雄鹿城街道的创新实践颇具启发:将21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改造为“非遗传习角”,在菜市场旁设置“刺绣快闪摊位”,甚至在公交车站绘制左脚舞图谱。这种“见缝插针”的布局使居民日均接触非遗的频次提升3.2次,参与门槛从“专程前往”降为“顺手参与”。华亭文化街社区则探索“非遗+社区微更新”模式,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保留传统戏台结构,将墙面改造为曲子戏脸谱彩绘墙,使物理空间本身成为“会说话的传承人”。

(二)活动创新:设计分层分类的参与式传承体系

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差异,需构建阶梯式活动矩阵。华亭文化街社区的“非遗三阶课程”颇具代表性:面向3-12岁儿童的“非遗启蒙课”(如用橡皮泥捏制曲子戏脸谱),面向13-25岁青少年的“非遗跨界工作坊”,面向26岁以上成人的“非遗生活美学课”。这种分层设计使社区非遗活动的参与率从28%提升至71%

节庆活动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可成为非遗集中展示的窗口。陕西神木将非遗元素植入传统庙会,打造“非遗大集”品牌:正月十五的“剪纸灯笼巡游”吸引2000余名亲子家庭参与,端午的“香囊设计大赛”收到青少年作品300余件,中秋的“陕北民歌赛歌会”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50万。更具创新性的是“非遗节气课”,如清明教青少年用柳树枝编辟邪挂件,霜降组织居民学习腌菜古法,使非遗传承与自然时序形成深度联结。

(三)传播革新:构建“双向对话”的现代传承话语

突破单向输出模式,需建立传承人、群众、专家的三方对话机制。杭州始版桥社区的“非遗议事会”每月举办一次,由文化特派员主持,传承人阐述技艺规范,居民提出改良建议,专家进行专业把关。如针对年轻学员提出的“越剧唱词太晦涩”问题,经过三轮讨论,最终形成“保留核心唱腔、简化白话唱词”的折中方案,既维护了非遗本真性,又降低了参与门槛。

(四)产业融合:打造“非遗+”的可持续发展链条

非遗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度融合,需要经济价值的反哺。楚雄彝绣的“社区工坊”模式值得借鉴:以社区为单位设立刺绣工坊,绣娘既参与日常教学活动(每人每月需完成4次社区授课),又可接收电商订单。社区统一对接设计公司开发时尚款式,通过“拼多多”“抖音电商”等平台销售,绣娘年均收入从8000元增至3.6万元。这种“教学+生产”的双重角色,使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参与者同时成为生产者,形成良性循环。

(五)机制保障: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共同体

破解资源碎片化困境,需建立跨部门的协同机制。浙江推行的“非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整合了文旅、教育、民政等12个部门的资源:文旅局负责传承人培训,教育局将非遗课纳入社区学校课程,民政局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增设非遗体验项目。杭州某社区通过该机制,一次性获得场地改造资金15万元、专业师资8名,使非遗活动从“游击战”变为“常态化”。

结语

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度融合,本质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通过“空间重构—活动创新—机制协同”的三维策略,楚雄、华亭等地的实践证明,非遗不仅可以在现代社会中“活下去”,更能“活得好”。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社区主体地位,利用数字技术拓展传播边界,构建“政府—社区—群众”的命运共同体,让非遗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指尖上的乡愁”与“生活中的美学”。

 

参考文献

[1]伊彤飞.群众文化活动中非遗项目的传承路径[J].中原文化与旅游,2024(17):26-28

[2]樊江琴.探究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路径[J].中国民族博览,2024(07):71-73

[3]图力古尔.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J].内蒙古艺术,2018(04):86-88

[4]杨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开展探究[J].中原文化与旅游,2025(07):22-24

[5]唐慧.浅谈非遗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创新[J].中原文化与旅游,2025(07):10-1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