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与北疆文化
摘要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北疆文化;文化认同;边疆治理;民族团结;实践路径
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国家治理核心命题,是破解民族问题、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遵循。自十九大确立为民族工作主线后,推动其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从“政治理念”融入“文化肌理”成重要课题。北疆地区地处我国北部边陲,是连接中原与欧亚的枢纽、汉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之地,聚居多个民族,文化类型多样,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缩影。北疆文化承载“边疆性”特征、深植“国家性”内核,其在维系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中的功能超一般区域文化。本文基于此视角,探究北疆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关联。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与战略意义
(一)共同体意识的提出背景与国家战略定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是国家顺应民族关系发展新形势的战略部署。在社会结构加速转型、民族工作重心调整的背景下,传统“差异包容”模式无法契合更高层次民族团结诉求。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到2023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及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一转变的核心逻辑是从“尊重差异”向“凝聚共识”转变,从“多元并存”迈向“一体共生”,旨在构建各民族命运共同体。这种转变顺应时代潮流,对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五个认同”与文化统一性的内在逻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为“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该体系是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而非简单“叠加”: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空间基底,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族群根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精神纽带,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政治保障,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是最终归宿。其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实现文化统一性的关键。中华文化“多元互补、共同创造”,吸纳草原文化、雪域文化、海洋文化等,在差异中形成整合性。这种文化统一非“同质化”,而是尊重各民族文化特色,强化共性认知,为共同体构建提供精神支撑。
(三)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的制度意义
边疆地区的民族问题历来是国家安全的“前沿阵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化,为边疆治理提供了“从管理到融合”的转型路径:通过将共同体理念嵌入法律法规(如《民族区域自治法》修订)、政策文件(如边疆地区发展规划)和教育体系,逐步消除认知壁垒与情感隔阂。在北疆地区,这一制度意义尤为突出——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地带,共同体意识的深化直接关系到“边疆稳则国家安”的战略目标,是实现“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
二、北疆文化的历史演进与多元融合特质
(一)地理边疆性与多民族性的交织共生
北疆地区位于我国北部边陲,包括内蒙古、新疆北部及周边,边境线长,毗邻多国,是国家安全重要屏障。这里长期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共生之地,蒙古族、汉族等多民族在此交往交融,塑造出有显著边疆文化特征的区域文明。
北疆文化形成受地理条件影响,草原与山地交错、水系纵横,使牧业文明与农耕文化共存。加上丝绸之路北道辐射,该地自古是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汇带,文化具开放、融合、共享特征。
(二)历史传承:从草原文明到现代融合的脉络
北疆文化的演进过程并非孤立发展,而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逐渐成型。历史上,北疆曾是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的活动核心区域,这些民族与中原王朝长期互动,政治统一与文化交流交替进行。特别是在元朝建立后,北方草原文明第一次实现与中原体制的全面接轨,为后续民族融合奠定了制度与文化基础。
(三)国家认同功能与文化传播的双重价值
北疆文化在国家整体文化版图中的作用,已不再局限于区域文化表现,而是被赋予更深层次的国家战略意义。作为边疆文化的代表,北疆文化承担着传播国家统一观念、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任务。在艺术表达、语言交流、节庆仪式、日常交往中,国家认同的内容被不断渗透并内化为民众的日常经验。
三、北疆文化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制度保障:从“顶层设计”到“地方落地”
制度是共同体意识铸牢的“骨架”。国家层面,通过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出台《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等文件,为北疆地区提供政策遵循。地方层面,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实施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条例》将共同体意识融入基层政策、教育体系和公共服务中,使之从“中央要求”转化为“地方行动”。
(二)教育与文化传播:构建“全方位认同培育体系”
教育是构建认同的关键机制。北疆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双语教学”,既尊重少数民族语言,又强化国家通用语言传播,增强学生国家意识与文化归属感。高校教育中,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组织民族团结主题实践活动,培养青年群体共同体意识。
媒体与文艺在情感层面建构认同氛围。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疆日报等主流媒体推出弘扬民族团结、家国情怀的作品与报道,塑造共同体意识舆论环境。边境牧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开展“送戏下乡”等文化活动,让国家认同融入群众生活,形成共同体认知。
(三)交往交融: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结构基础。北疆地区持续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和住房分配中引导不同民族混居,增强彼此生活联系。各地推动“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建”等活动,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稳定的交往网络。
(四)地方经验借鉴:内蒙古、阿勒泰等典型实践模式
在实践层面,北疆各地探索出有借鉴意义的共同体构建经验。内蒙古自治区推进铸牢共同体意识时,强调“民族团结+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打造“边疆经济带”,提升少数民族群众获得感与归属感。呼和浩特、巴彦淖尔等地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基地,结合文化建设、思想引导与制度保障,形成区域性“共同体教育圈”。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在文化认同构建上提供范式样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牧区”工程为载体,通过口头讲述、文艺演出、红色旅游等传达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增强群众对国家的情感连接。此外,通过发挥宗教界人士、乡贤、文艺骨干的引领作用,实现共同体意识“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的双向渗透。
四、结语:北疆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定位
北疆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重要组成,承载深厚历史底蕴,在新时代有独特文化战略作用。其融合性、多样性和边疆性,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依托。在国家战略引导下,北疆地区通过制度创新、文化培育和实践探索,形成区域特色共同体构建模式。未来,应强化北疆文化国家功能定位,推动文化认同、社会融合与制度保障协调发展,为全民族凝聚团结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乔月,高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北疆文化教育的系统建构路径[J].辽宁民族研究,2025,(02):47-53.
[2]华艳玲.增进北疆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J].三角洲,2025,(15):186-188.
[3]乔德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在逻辑——基于“北疆文化”建设视域[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5,44(01):36-39.
[4]巩雅坤,赵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北疆文化仪式传播中的文化认同建构[J].北方传媒研究,2024,(06):59-63.
[5]高志滢,马德全.新时代北疆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索[J].辽宁民族研究,2024,(03):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