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
正文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标志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入新阶段。新时代背景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部分群体对“五个认同”的认知存在偏差。如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构建系统化、场景化、浸润式的培育路径,成为民族工作的关键命题。本文结合政策文本与实践案例,从多维视角探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
1、政治引领:强化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1.1党建引领与政策落地
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西北民族地区高校通过“党委统筹、多部门联动”机制,将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党建考核体系。例如,某高校在二级学院设立民族学生工作办公室,配备专职辅导员,定期开展“民族政策学习周”活动,将党的民族理论纳入干部培训核心课程。武威市通过“党建+民族团结”模式,在社区建立“石榴籽服务站”,由党员带头组织政策宣讲,2024年累计开展活动1200余场,覆盖群众超20万人次。
1.2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针对网络空间对青年群体的影响,高校与地方政府协同构建“线上+线下”宣传矩阵。某大学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APP,设置“历史记忆”“时代楷模”等模块,用户可通过VR技术“亲历”红军长征途中的民族团结故事。武威市在《武威日报》开设“民族团结进步专栏”,2024年发布典型案例87篇,其中“凉州会盟”数字化展陈项目获省级奖项,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还原历史场景,使观众沉浸式感受多民族交融的历程。
2、教育浸润:构建全链条培育体系
2.1国民教育体系渗透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构建“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中小学阶段,云南大理巍山古城小学将白族扎染、彝族歌舞融入校本课程,通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亲手制作民族工艺品,理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内涵。高等教育阶段,某大学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必修课,采用“问题导向+案例教学”模式,如通过分析“茶马古道”贸易史,阐释各民族经济互依关系,学生满意度达92%。
2.2社会教育场景拓展
社区与公共文化空间成为重要载体。武威市在凉州植物园打造“民族团结主题公园”,设置56个民族形象浮雕墙、互动式知识问答装置,2024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某市博物馆推出“文物里的民族故事”特展,展出唐代胡人俑、清代《蒙古源流》手稿等文物,配合AR导览技术,使观众通过手机扫描即可观看文物背后的交融历史,青年群体参观率提升40%。
3、文化认同:激活中华文化基因
3.1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通过现代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增强认同感。某大学艺术学院将纳西族东巴画与数字艺术结合,创作动态壁画《神路图》,在威尼斯双年展展出后引发国际关注。某地文旅局推出“民族文化元宇宙”项目,用户可定制虚拟形象,参与苗族银饰锻造、壮族山歌对唱等互动场景,2024年用户数突破300万,其中海外用户占比15%。
3.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某市开展“最美石榴籽家庭”评选,挖掘出“三代人守护边境线”的哈萨克族家庭、“用电商带动民族地区致富”的汉族创业团队等典型,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后,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2000万次。某高校创作话剧《格桑花开》,以援藏干部真实事迹为原型,巡演后收到观众留言卡5000余张,其中“原来民族团结就在身边”成为高频表述。
4、经济共荣:夯实物质基础
4.1差异化支持政策
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等手段缩小地区差距。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400亿元,重点支持新疆、西藏等地的特色产业。例如,新疆喀什地区利用资金建设葡萄种植基地,带动维吾尔族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西藏那曲市发展牦牛乳制品加工,使牧民收入结构从单一放牧转向多元化经营。
4.2区域协同发展
东部地区与民族地区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广东省与贵州省共建“粤黔协作产业园”,引入华为、腾讯等企业,2024年创造就业岗位2.3万个,其中少数民族员工占比35%。某市实施“飞地经济”模式,在沿海地区设立民族企业孵化基地,为内蒙古、青海等地的初创企业提供免费办公空间与技术指导,累计孵化企业127家。
5、社会交融: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
5.1空间互嵌实践
通过城乡规划促进各民族共居。某市在新建社区强制要求“民族混居比例不低于30%”,配套建设清真食堂、藏医诊所等设施。某县推行“跨民族家庭结对”计划,组织汉族与蒙古族家庭共同耕种、过节,2024年形成稳定结对关系1800余对,跨民族婚姻率提升至12%。
5.2心理互嵌机制
针对部分群体存在的“文化隔阂”,开展深度交流活动。某大学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组织新疆学生与内地学生共同完成“一带一路”调研项目,通过合作撰写报告、拍摄纪录片,消除误解。某社区开展“语言伙伴”行动,汉族居民学习维吾尔语日常用语,少数民族居民练习普通话,语言互通率从2020年的45%提升至2024年的78%。
6、法治保障:完善制度体系
6.1法律法规完善
2024年,《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进入立法程序,明确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总则。某自治区修订《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条例》,新增“网络空间民族团结”条款,对传播民族歧视言论者处以最高10万元罚款。
6.2执法能力提升
某市建立“民族领域舆情监测中心”,运用大数据分析网络言论,2024年成功处置涉民族因素舆情事件43起,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某县法院设立“双语调解室”,配备精通汉语与彝语的法官,2024年调解涉民族纠纷156件,调解成功率达91%。
结语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需构建“政治引领—教育浸润—文化认同—经济共荣—社会交融—法治保障”六位一体路径。实践表明,西北高校、武威市、云南大理等地的创新模式,通过场景化教育、差异化政策、技术赋能文化等手段,显著提升了各族群众的认同感。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数字化培育平台:开发AI驱动的个性化学习系统,根据用户特征推送定制化内容;
跨境民族工作:针对与周边国家接壤地区,研究国际传播策略;
长效评估机制:建立包含认知、情感、行为的多维度指标体系,量化培育成效。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既是文化传承工程,更是国家治理创新。唯有坚持系统思维,方能在百年变局中筑牢民族团结的钢铁长城。
参考文献:
[1]刘新鑫.城市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加俊,李思伟.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以N大学为例.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闫晓玲,苟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双向互动研究.兵团党校学报.
[4]施海智,杨志刚.统一大市场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路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