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非遗+”核雕传承和发展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核雕;文旅;互联网;“非遗+”
正文
引言
核雕是中国传统微雕工艺体系中的重要门类,是在硬质果核上采用雕、镂、镌、锉、凿、钻等手法,在毫米级空间范围内表现人物情态、山水意象、舟船形制等各种立体造型的人工雕治技艺[11]。其本质是对天然果核肌理的创造性转化,如以桃核麻纹为代表的拓扑特点作为主要载体发挥核雕作品视觉肌理之美;以杏核宽阔的空洞结构为出发点将空心部分打造成类似镂空玉雕的装饰性载体。“材质是限定性的,越有限的艺术表达就趋于极致化。”[5]核雕即是在一定材质下实现最大限度表达的一种极致的造型艺术。苏州核雕以橄榄核为材质基础,呈现出文人气韵与工致性的和谐交融[15];潍坊核雕以桃核质地为基础,呈现出民俗意蕴与质朴肌理的相得益彰[1];大连核雕则融合海洋文化,形成“渔猎叙事与透雕技法的结合”,三者共同构成中国核雕技艺的三大脉络。
一、发展历程——从技艺滥觞到体系化传承的历史脉络
核雕源于近万年的微雕传统,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玉琮纹饰及玉器雕刻所体现的“由微入妙”思想,为其奠定了源初基础。明代是核雕的分水岭,文化人介入使其从实用器具升为艺术品,如王叔远的核舟、夏白眼的“十六婴孩”核雕,在题材上转向典故与雅集,运用多种技法并形成系统总结。清代核雕出现雅俗分流,宫廷作品集多种工艺更重实用性,民间核雕则以常见果核等为材料,贴近生活且大众化[5]。近代以来进入产业化、转型期。民国时殷根福把“罗汉头”单件变成手串,开启商品化时代[15]。新中国成立后苏、潍等地开始“师徒制+标准化”培养传承人,手艺具有“简练传神”和“写实细腻”的特点。改革开放以后,产业地集群:苏州舟山村产值已过亿[12],潍坊“核雕+文旅”年收入过150亿[1];技艺层面猴头核桃替代橄榄核解决开裂问题,应用激光辅助及人工精修,“叠层透雕”精度达0.1毫米,实现传统向现代转换[9]。
从微雕的源头、发展到产业化的今天,核雕一直传承着工匠的“制器尚象”的理念,不仅可以看到不同人审美的分化,也可以看见传统和现代的碰撞而形成的新思考。
二、“非遗+”核雕传承和发展现状
(一)政策扶持
核雕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门类,近年来在多项文化遗产政策扶持下获得系统行保护与发展。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等政策,推动非遗核雕与现代生活、产业融合。
同时,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门通过设立分类保护机制、数字化文旅融合、产业融合、技术赋能、专项资金、开展传承人培训等方式,加大对非遗核雕技艺的保护力度。例如:支持核雕产品进入景区、商圈及文旅消费集聚区,鼓励通过“非遗购物节”等渠道销售,将核雕与文旅相融合,促进核雕为更多人所知,更进一步发展。此外,以四川遂宁市为例,出台了地方专项扶持政策,核雕传承人按年度评审等次发放补助,为核雕传承学习赋予动力支持。
(二)市场需求
随着消费者文化自信的提升和审美需求的升级,手艺类非遗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核雕非遗逐渐从小众爱好走向“大众消费”。
中研普华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非遗技艺行业市场规模将达12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稳定在19%左右。核雕市场需求以大众消费为基本,其中景区零售和文创联名占据主导。将核雕实现“非遗+”,使其比传统的收藏品更具有市场活力。
(三)产业发展
核雕产业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代表,在政策扶持、消费升级等多重驱动下,已从传统作坊式生产转向规模化、数字化、品牌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产品涵盖文创、旅游纪念品、家居装饰等多个领域。
核雕产品规模不断扩大。以“中国核雕之乡”为例,河北永清县近年来不断扩大核雕产品规模,核雕企业、作坊及工作室超过2000家,从业人员数万人,形成了“加工——生产——直播——销售”全产业链,年交易额达亿元级。
三、核雕传承与发展的现实困境
在快节奏的生活下,核雕作为非遗面临着许多的困境。传承人危机、创新能力弱以及社会认知不足等现实困境都阻碍着核雕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机械化的设计也冲击了核雕手工艺产业的发展。
五、结语
方寸核雕,气象万千,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微智慧与深厚底蕴。本研究揭示,这门古老技艺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风格与独特的“制器尚象”精神,其价值远超工艺本身,深嵌于文化符号、技术演进与集体记忆之中。
当前,政策支持与市场拓展为核雕带来了复兴契机,产业化实践亦展现出可观潜力。然而,传承人危机、创造力匮乏、文化认知的浮光掠影以及机械复刻的侵蚀,构成了其持续发展的深层隐忧。若满足于技艺的简单复制或市场的短期效应,核雕将失去其作为“活态遗产”的灵魂——那份源自心手相传的独特温度与文化深度。
面向未来,核雕的突围之路在于深刻的“创造性转化”:传承需双轨并进,维系师徒心传之脉,融入系统教育之体;技术当开拓新维,以数字化存续精粹,借智能化激发灵感;发展应文旅赋能,打造沉浸式文化IP,实现价值跃升;艺术贵融古通今,使方寸之间既能刻录传统意境,亦能映照当代生活图景与时代精神。
互联网与“非遗+”的本质,是催化其生态重构。唯有坚守文化根脉,激发创新活力,贯通技艺传承、价值阐释与市场认同,方能使这掌中明珠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从珍贵的“文化遗产”真正蝶变为驱动文化认同与创新的“文化动力”。核雕的未来,在于方寸容纳古今,连接你我,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姜新琪.潍坊核雕的形象演进与发展路径[J].人文天下,2024,(10):66-73.
[2]张翠萍,王萍.新媒体时代“潍坊核雕”品牌传播策略探究[J].天工,2025,(01):79-81.
[3]邓明灿.非遗视域下潍坊核雕技艺活态传承与创新策略[J].新传奇,2024,(43):92-94.
[4]李静敏,张思宁.刀尖国粹核雕匠心[J].文化产业,2025,(19):1-3.
[5]蔡倩.江苏云渡核雕艺术研究[J].民族艺术,2010,(04):119-121.
[6]潍坊核雕[J].学习月刊,2024,(10):58.
[7]李雪茜,肖红.潍坊核雕构图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染整术,2024,46(09):85-87.
[8]王嘉懿,吴丹妮,董林佳,等.橄榄核雕工艺品的纸质包装设计研究[J].中华纸业,2024,45(09):136-138.
[9]肖延安,邱纯伟.潍坊核雕的创作现状、发展瓶颈及优化路径[J].人文天下,2024,(04):10-13.
[10]范素娟.潍坊核雕:浓缩华夏五千年文明[J].走向世界,2024,(14):68-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