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期国家观的演进历程
摘要
关键词
马克思;早期国家观;市民社会;唯物史观
正文
作者简介:龙若兰(1997—),女,重庆荣昌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国家是政治哲学的主题,自从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政治社会后,国家就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虽然马克思没有一本专门的著作来分析国家问题,但马克思在他的相关著作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原则,探索国家的产生、发展直至消亡。他批判吸收以往国家思想,至此,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从根本上超越了以往国家理论范式,在方法论和历史根基上实现了根本变革。
一、《莱茵报》时期:理性主义的国家论与现实国家的矛盾
1841年马克思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毕业后在《莱茵报》作为编辑和主编初次走出书斋,与现实政治生活近距离接触,国家问题成为了他关注的主要对象。主导马克思这一时期国家观的是被青年黑格尔派改造过的黑格尔主义理性国家观[1]。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哲学根据整体观念来构想国家,具有更加理想和深刻的观点:“它认为国家是一个庞大的机构,在这里,必须实现法律的、伦理的、政治的自由,同时,个别公民服从国家的法律也就是服从他自己的理性即人类理性的自然规律”[2]228。受到黑格尔的影响,马克思把法看做理性的化身,把国家看成超越特殊利益得以实现的普遍理性。但马克思在批判普鲁士专制制度的过程中首次发现了“物质利益难题”,已经促进他由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的现实动力。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1843年在《莱茵报》被查封之后,马克思为了破除他所经历的现实与思想上的矛盾,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系统性的批判,成果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克罗茨纳赫笔记》。马克思在总结这一思想进程中指出:“1842年-1843 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记者,第一次遇到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为了解决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本著作就是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性的分析”[3]。在这两部著作中,马克思集中讨论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对黑格尔理性国家做了系统性的理论清算。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深刻的揭露了黑格尔国家观同现实的尖锐矛盾。他指出“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内部活动。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了”[4]。通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理清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的革命性结论。这个结论虽然没有达到唯物史观的高度,但是他进一步完成了 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跨越,开辟了从现实,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的道路。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初衷是为了批判黑格尔的国家观,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那到底是什么决定市民社会和私有财产?马克思沿着这一思路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
同时,马克思与恩格斯于1844年8月在巴黎会面,这次会面使他们发现彼此的基本观点完全一致,于是开始了在科学理论研究和革命活动中的长期合作。当时恩格斯已经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他研究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范畴和规律,并批判了揭露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私有制视为当然的前提,而不研究它本身是否合理的问题,并由此出发把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范畴和规律看做永恒不变的。恩格斯建议马克思应该系统的研究政治经济学。得到这一建议后,马克思投身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钻研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萨伊等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著作。这一时期的成果是《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手稿》是马克思力图解决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基础上所产生的历史之谜,即关于历史的本质、动力和规律。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都是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5]。这时,马克思得出“国家是受生产支配”的观点,在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上更进一步,更加细化到了市民社会中的物质上产。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从唯物史观来理解国家
1845-1846 年,为了清算自己以前的哲学信仰,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里,他们从“现实的人”出发,科学的论证了和阐述了他们的唯物主义理论,即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这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诞生。根据唯物史观,马克思揭露和国家的起源和本质。他认为,国家是建立在市民社会的分裂之后,即建立在市民社会和私人生活,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矛盾之上,因而国家知识一种“虚幻的共同体”,掩盖了一个阶级统治着其他一切阶级的实质。马克思深刻的洞悉了国家的本质:国家不过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因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2]212。既然国家是维护阶级剥削经济利益的形式,那么无产阶级若不进行社会革命,推翻旧政府就不可能获得解放。马克思指出“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即使它的统治要求消灭整个就得社会形式和一切统治,就像无产阶级那样,必须先取得政权”[2]164。
参考文献:
[1] 王代月.《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国家观及其人民性思想[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136-14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4] 韩立新.从国家到市民社会:马克思思想的重要转变——以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研究中心[J].河北学刊,2009(01):14-24.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