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与宗教——以绥德剪纸艺人王玉英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剪纸、王玉英、宗教
正文
一、绥德民间剪纸艺术
我国剪纸艺术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剪纸以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我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广泛存在,其内容丰富,样式千姿百态,因地理人文环境的差异也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正如郭沫若先生曾说:“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的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不仅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给予了高度赞扬,也道出了南北方剪纸风格特点的差异。
陕北绥德是远近闻名的剪纸之乡,代表了我国北方独特的剪纸艺术。绥德地区的民间剪纸由来已久,仔细对比欣赏那些绥德出土的精美汉画像石,石刻内容虽然是以坚硬且体积庞大的石材展现,但其似乎还和剪纸有着密切的联系。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绥德的剪纸和汉化像石有着一些共同之处,两者都特别注重所展现内容的外轮廓形体,而那些反复出现的有着相同大小,同一形态的汉代石刻形象似乎早已用其他材质被剪刻出来,作为画像石的样稿或者模具来重复多次使用,使得汉画像石本身带有剪纸朴素的剪影式。不难发现剪纸和石刻的造型风格特色及其表现内容有着高度的共似性。也难怪一些学者在欣赏陕北汉画像石时,感觉就像是在观看一幅幅陕北剪纸作品。大部分学者认为是陕北汉化像石影响了陕北剪纸形式和内容的变化发展,但也可能是陕北剪纸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影响了陕北汉代画像石刻的图像表达,二者有着无法分割的艺术造型的联系。
二、绥德剪纸艺人王玉英和她的作品
王玉英,1944年出生于绥德县城关镇赵家砭房岩村,生活在绥德这样一个剪纸之乡的她,从小看妈妈和奶奶剪纸,因此她从小就喜爱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剪纸与她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作为经济的来源的方式。自古以来剪纸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都很玄妙,在王玉英的剪纸中除了象征福运的剪纸外,还有很多跟宗教密切相关的剪纸作品。
极具代表性的就是她创作的抬头娃娃和灶马爷的神位门帘。抬头娃娃造型独特非凡,寓意深厚,与靳之林老师讲述的用来驱邪送病的“五道娃娃”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靳老师讲道:“五道娃娃”是由五个娃娃手拉着手,从左至右依次排列开,象征着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反映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五方神的天神崇拜。
抬头娃娃 灶神门帘
这种对神灵的崇敬也深刻体现在王玉英的生活和剪纸作品里。她剪子下的抬头娃娃是要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那天剪好,挑在木杆上,村里一行人敲锣打鼓地将其迎上山,最终插在祭祀的山顶,并在那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将这个富有神圣使命感的抬头娃娃插于祭祀的山顶,通过这种隆重而神圣的宗教仪式向神灵祈祷从此时来运转,能抬头做人,交到好运。而给灶王爷剪出的神位门帘这一行为也充分体现了王玉英对神灵的信仰。
通过这些剪纸祭祀行为增强了当地人们的宗教情怀,奠定了王玉英对神灵世界的信仰,也培养了人们在精神世界的想象力,同时也升华了剪纸的观念和内涵。使得剪纸作为民俗意义有所突破,进入艺术的境界和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三、剪纸与宗教
王玉英奶奶这种宗教祭祀行为早已在各个国家广泛存在,在古代印度南部基拉卡尔邦,当城邦里的国王统治期满,必须一死的国王则可以找个替身代他死亡。而在古巴比伦,国王一年任期一满就会失去它们的王位甚至生命,国王则会寻找一个合适的死囚,在撒卡亚节日上给他穿上黄袍,坐上王位,他可以随意发布命令,吃喝玩乐,享受富贵。但在节日期满,他则要脱下黄袍替国王赴死。可见这种以命换命的宗教行为观念影响深远,是各个民族和地区与神灵沟通的重要手段。王玉英的与家禽的换命事件更是让她对神灵和万物的力量深信不疑,她的这种万物有灵的概念也深入地影响着她的剪纸作品。在这种信仰的影响下,她剪下的一头牛、一只狗,感情就不一样了,一定意义上他已经不单是物质意义上的剪纸作品,而是一种心灵和精神的寄托和需要。
王玉英奶奶对神灵对宗教的信仰是切实的付诸行动的,她忠心地侍奉神灵的行为都展现了她另一个精神世界里跟神灵的联系,她相信神灵,始终祈求神灵的保佑,也得到了护佑,那种神灵给予的超自然的力量不是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只有你相信神的存在,你才会去真诚敬奉他。就像傅雷泽在《金枝》一书中说到“信仰是一种大前提,因为你只有相信神的存在才会想去敬奉他。也正如圣·雅各所言:信仰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
参考文献:
[1]《金枝》 /(英)J.G.傅雷泽著;耿丽编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7
[2]《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 靳之林 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