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看中日委婉表达
摘要
关键词
中日对比;委婉表达;语言文化
正文
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变化离不开本国民族及其生活于其中的整个生态环境。想要掌握一种语言,就需要学习使用该语言的民族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才能学以致用。因此,想要掌握日语委婉表达,就必须了解日语委婉表达背后的文化思想。
一、中文委婉语文化成因
(一)等级观念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中君主集权制持续的时间最长。封建社会时期,等级制度森严。因此,人们的言语行为反映出等级尊卑的观念。表现在委婉表达中,最典型的是关于死亡的婉称,其次是名字的避讳[1]。
《礼记·曲礼》中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即使在现代社会中,就社会不同地位而言,死亡委婉语各不相同。国家政要或高级别的领导去世,在正式场合要用“逝世”;科技文化界等巨人去世,可以用“巨星陨落,与世长辞”。而普通人则用“去世、走了”,或直言“死”。
关于名字的避讳,古时不得直呼上位者姓名,且阶级不同自称也各不相同。皇帝自称用“孤”“寡人”,皇后用“本宫”“哀家”,臣子在皇帝面前自称“臣子”“臣”,普通百姓在位高者面前只能自称“小的” “草民”。这在现代社会也有所存留。在人际交往中,上对下可以称名,而下对上为了表示尊重不会直呼其名而是称官职。例如“院长”“书记”“张队”“老板”等之类的称呼。
(二)宗教
由古至今我国文化始终受宗教影响。自然语言也受到宗教影响。不管是哪一种宗教,都或多或少对委婉语的形成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中最为盛行的佛教及道教的影响最深。例如从表示死亡的委婉词汇中可以看出宗教的影响。例如佛教用语“圆寂”、“成佛”、“坐化”等关于死亡用语多含超脱而美好的含义,这是因为佛教认为人生来是要吃苦的,死对于人来说是一种解脱。而道教向往死后成仙,只有这样才能不理人事纷扰,因此道家对死则有成仙的寄托,比如“羽化登仙”、“仙去”、“仙游”等[2]。
(三)中庸和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和谐是一种主流的社会意识。李军华指出:《中庸》把“中和”思想视为人的本体观念,所谓“中”,就是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感情内藏于心完全不表现出来;所谓“和”,,就是即使要表露出来,也要适当的节制,不要出现感情冲动或毫无节制。而“中和”思想体现在言语表达上,就是要求对自己的态度、看法等要委婉的表达,不要言辞激烈。
(四)谦和礼法
作为“礼仪之邦”,谦和礼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上提倡谦和,语言以“含蓄”“变通”为特征。在交往过程中为了减少产生与他人的冲突,人们一般不愿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采取委婉间接的表达方式。另外在与他人交流时,抑己扬人,含蓄委婉,被认为是有教养的表现。例如:自己的儿子叫做“犬子”,别人的儿子称作“令郎”。自己提出的建议叫做“拙见”,别人提出的意见称作“高见”。
二、日语委婉语文化成因
(一)集团意识
集团意识是指集团内部成员对集团抱有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并以此为基准约束自身行为的一种思想认识。对集团的依赖是日本国民性的显著体现,集团意识也是一种维系社会稳定的精神动力[3]。
集团意识体现在语言上则为,在进行人际交往时,注重上下关系及内外关系。根据情况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文体,例如尊敬语,自谦语及郑重语等。在词汇的表现上例如:在日语中称自己妻子为“うちの人”,称对方妻子“奥さん”。在上下关系与内外关系冲突时应优先考虑后者。如果语言表达不得当,不仅会给对方带来不悦,严重时还会引起误会和摩擦。例如内外关系的情况下,给对方公司发商务邮件请对方确认时,不能直接写“再度確認お願いします”(请再次确认),要写“お手数をお掛けしますが、再度確認お願い致します”(对于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但请再次确认)。如果没有“お手数をお掛けしますが”,则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会被认为没有礼貌而引起不必要的摩擦。
(二)以和为贵
从古至今中国和日本两国的交流十分频繁互相影响。日本在接受中国文化过程中,积极吸收了中国儒家“和”的思想并与自身文化相结合。例如历史上日本曾将“以和为贵”写入宪法,以及战后日本首相提出“和的政治”。“以和为贵”逐渐根植于日本人的心中,并存在于日本的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当中[4]。
“以和为贵”同样在语言表达上也让人深有体会。受“以和为贵”的影响,日本人在与人交往时,为了保持和谐氛围以及尽量隐藏自己的责任,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委婉表达。因此,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日本人总是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非常注重对方的感受,为了不伤害到对方,常常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立场进而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体察文化
日本传统文化当中比较典型就是体察文化,体察文化是根据对方的心理来制定自己行为标准的文化,日本人说话时经常使用省略句,因为他们非常注重尊重对方,对于对方的意见或观点等不轻易地反驳,而是用省略表达来省略掉自己真正的意图,让对方自己觉察到事情的本质,从而也维持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日本人不喜欢自我主张,他们在要求别人做某件事的时候,不喜欢直接地表达方式,而是暗示一下对方。虽然这种暗示有时很模糊,但也不会发生误会,朋友一般都能体察到。
例如:(A邀请B一起去迪士尼游玩)。
A:山本さん、今週の土曜日、一緒にディズニーランドに行く?
山本,这周六一起去迪士尼吧?
B:行きたいけど、土曜日は会議があって……
我是很想去,不过周六那天有会议……
其中以心传心也是体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日本四面环海,民族结构单一,因此不存在不同民族之间思想和文化上的差异性。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使得人们在交流过程当中,将自己的心中所想不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而是采取一些不完全表达方式或者是暧昧模糊的表达,从而将自己真正的心声传达出来,并且希望对方能够体察到自己表达的言外之意。例如,在问路时会说“すみません、大濠公園に行きたいけれども…”(不好意思,我想去大濠公园……)。即使不把话完整的说出来对方也能理解。
三、中日委婉语文化成因的异同
(一)相同点
由上文可见,中国的“中庸和谐”“谦和礼法”和日本的“集团意识”“以和为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各自侧重不同。其中汉语注重“谦”,而日语更注重“和”,这都是两种语言中所要表达出的“和”目的,即通过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达到和谐交往的目的。
(二)不同点
首先,中国君主集权的封建制度,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而日本受集团意识影响,注重的是集体中的上下关系或内外关系。所以,汉语中存在关于阶级不同死亡的说法,而且在关于“死”的委婉语上可以看出身份、性别、年龄等,这在日语中是没有的。
其次,上文中提到日本委婉语文化成因中的体察文化中表明,由于日本独特的岛国环境,民族结构单一,不用详细说明对方也能理解。因此日本人为了不伤害到对方,喜欢用省略表达省略自己真正意图。虽然中国受“中庸和谐”思想影响,交际中遵循不把自己感情完全表露出来的原则,因此多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但是与日本人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则喜欢直截了当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中国的宗教信仰对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其中佛教和道教占主导地位,因而我国文化受佛教道教影响较大。日本虽然也是多宗教的国家,但对于本土的神道教信奉的人数不多,而且外来的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对日本的影响有限,因此受宗教影响的委婉表达较之汉语是很少的。
四、结语
文化把语言形式作为载体,语言必然要反应文化的内容。在学习外语时,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反之可以通过文化更好地理解语言。因此,当我们学习日语时,除了注重单词和句子本身之外,还应该注重结合日本的集团意识、体察文化、以和为贵等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并通过与中国的语言文化进行比较,才能更好地理解日语,并体会到它独特的委婉、暧昧的语言文化。
参考文献
[1] 李军华.汉语委婉语的社会文化构成及语用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5(12):189-193.
[2] 贾朝勃.语言表象的文化内因——集团意识在日语语言中的渗透[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04):37-42
[3] 黄园,夏雨.浅析中日语言表达差异及其文化背景[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1):126-129.
[4] 张雅琦,郝葵.汉语委婉语本体研究综述[J].戏剧之家,2017(20):214-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