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影清风遣淡香——清代仕女画时代艺术特征解析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凌波秀色拥红妆,素影轻风遣淡香。”仕女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形成于魏晋,成熟于隋唐。随着社会对女性审美要求的不同,表现风格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六朝的秀骨清像,到唐代的丰腴华丽,再到宋代的端庄秀丽,延及明清的纤弱娟秀……可谓仪态万方,各有千秋。
清代商业化的快速发展,这与当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与好尚,古典文学的影响,文人士大夫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提倡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得清代仕女画增加了与前代仕女画不一致的因素,清代仕女画呈现出鲜明的时代艺术特点。
一.题材丰富、世俗性增强
清代世俗生活的丰富,世俗文化的盛行,审美观念越来越贴近普通文人大众,姿态绰约、雅俗共赏的仕女画作品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其地位甚至与山水、花鸟等题材比肩,清代仕女画题材范围扩大,女子的刻画也不再局限于雍容华贵的宫廷贵妇、端庄妍丽的大家闺秀,而逐渐关注到仙女、农村妇女、小说戏曲人物、历史人物等,塑造出气质、情调迥异的各类女性。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清代仕女画中美人的生活多为教子、劳作、文艺、游戏、闲憩等活动,处处尊崇儒家温柔敦厚的教化法则。作为文人思想情感的寄托,在表达思想上也多为隐晦含蓄。用平和恬淡的创作手法表现女性的矜持美,在文人墨客柔情的笔下,或桐荫对弈,或抚琴吹箫,或添香伴读,或辛苦劳作……古代仕女的清淑妍和跃然纸上。
郁桂岩 桐荫对弈图扇页
设色纸本 15.4×52.7 cm 扬州博物馆藏
画面中部两棵高大的梧桐树下,一张长方形几案边,两女子相对一立一坐,正在弈棋。右侧坡石圆浑,苔点细密。树石边、红篱外,新竹葱翠。画作笔法细腻,布局左疏右密,左上题跋使画面得以均衡。
题识:桐阴对弈 昔在乙巳仲夏之月 仿玉壶外史法 邗江修梅吟馆主人 桂岩戏作
钤印:郁榘书画(白文)
郁桂岩(1859〜1930?),原名郁榘,字桂岩,女,邗上(今江苏扬州人),擅仕工山水。
汪圻 红袖伴读图扇页
设色纸本 19×57 cm 扬州博物馆藏
画面左侧大幅留白,一轮明月高悬,表现夜深时分。右侧绘图中景致:一红衣女子面容俏丽,正以衣袖遮住烛光,似是想阻止男子继续读书,男子端坐抬头凝视。园内蕉石细笔勾勒,树木葱郁,半遮圆窗,窗内素帘高卷,书案上置一只龙形烛台。画面生动活泼,表现了夫妻日常生活中的情调与雅趣。
题识:笑将红袖遮银烛,不许才郎夜读书。己丑徂暑戏写于种石庵之秋雨读经轩 惕斋汪圻
钤印:汪圻(白文)
汪圻(1776〜1840),字甸卿,号惕斋,安徽旌德籍,生于江苏扬州。他是清代著名诗人汪三屏之弟。幼师魏小眠,后趋时稍变其法。工于仕,以秀丽工整、布景细致著称于世。
之所以清代仕女画有如此丰富的内容题材出现,并于世人接受,这与此时清朝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这三者的发展促使一个新兴的阶层活跃了起来,那就是市民阶级。市民阶级基本以商人、百工、城市平民为主体,传统的士农工商格局被打破。市民阶级的富裕促使市民生活的奢华之风开始盛行,绘画等艺术品不再局限于文人士大夫把玩的物件,而是被广大市民阶级接受、收藏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装饰品了。
二.文学性浓郁、意趣高雅
清代时期市民文学繁荣,《桃花扇》、《长生殿》、《红楼梦》等戏剧、小说作为“感伤文学的典范”,许多文人画家有感于这些作品广泛取材于此,戏剧、小说、传奇故事中的各色女子成为他们乐于表现的对象,使得仕女画中的文学气息浓厚。
陈清远 洛神图扇页
设色纸本 17.1×53.2 cm 扬州博物馆藏
洛神,中国远古时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千百年来,洛神已演变为一种美学符号,成为“理想美神”的化身。曹植《洛神赋》描述千古绝唱,顾恺之《洛神赋图》绘就传奇画卷,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书写“小楷极则”,以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让洛神之美千年永固。
作品用青绿重彩绘两侧山石,翠竹、树木错落有致,营造出一个精致华美的神仙世界。云气缭绕间,两只凤凰翩翩起舞,六龙乘云车满载鲜花,侍女、童子立于一侧;洛神拈花独立,姿态优雅,回眸顾盼之间,流露出眷恋之情。画面敷色浓淡相间,以景物的浓重色彩烘托出主体人物的清雅秀丽。
钤印:陈清远(白文)
陈清远,号渠仙,清,钱塘(今杭州)人。性简,晓音律。善山水、花鸟,笔简意足,人物尤精绝。馆于扬州黄氏栖云山馆甚久。
洪宝 钟馗嫁妹图扇页
设色纸本 17.2×52.1 cm 扬州博物馆藏
画面背景云气缭绕,钟馗身着广袖宽袍,骑着毛驴,目光炯炯,锐利逼人。身边是一群神情各异的小鬼,有的肩挑行囊,有的手提夜灯,有的推车前行,钟馗之妹坐于车中,面容秀丽,侍女手捧奁盒立于身侧。整幅作品线条精炼娴熟,人物形象鲜明突 出,勾画出一个亦人亦鬼的鬼魅世界。
题识:辛卯天中节为敬之三兄大 人正 善之弟洪宝
钤印:善之(朱文)
洪宝,字善之,江苏常州人,后居扬州。工画人物,尤善仕女,写意富有诗境。从师王素学画,四十岁与李振先切磋画山水,师法四王。
许多著名的仕女画家如改琦、费丹旭、罗聘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他们“画之不足,题以发之”,不少诗词是专为题咏仕女画而作。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情感内涵,丰富了作品的意蕴,使作品中的高雅情趣愈加明显。
潘思牧 竹喧归浣女图扇页
设色纸本 17×52 cm 扬州博物馆藏
这幅画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诗《山居秋暝》所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画中远处群山连绵,烟雾缭绕。近处竹林葱绿,林间两名浣衣女子相谈正欢,岸边渔家撑着渔舟穿过荷花丛中。整幅作品工笔细腻,设色清新典雅。竹林、莲叶以及点景人物皆富有动感,给宁静淡远的画面增添了几分活泼轻快的气氛。
题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癸未四月既望写辋川诗意于玉兰馆中潘思牧
钤印:思牧(朱文)
潘思牧(1756 〜?),字一樵,一作樵侣。江苏丹徒人,与恭寿同族。山水远宗黄公望,近法董其昌,笔沈著而墨罨润,画品不在恭寿下。道光十八年(1838 年)八十三尚作山水扇。亦工写真,有松溪五友图,今藏上海朵云轩。
涂竹居 天寒翠袖图扇页
设色纸本 18.4×52.7 cm 扬州博物馆藏
这幅画是根据唐代诗人杜甫的五言诗《佳人》而作,“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画中山石兀立,简笔勾勒,淡墨渲染,幽草修竹,竹叶墨色浓淡相宜。一女子着淡雅罗衫,倚身坐于山石旁,云髻玉面,嘴角微翘,若有所思。把佳人与挺拔的修竹联系起来,笔调含蓄蕴藉,韵味脱俗、清雅。
题识: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辛亥秋月 真州竹居涂林次邗上
钤印:臣(朱文)、林(白文)
涂林,字迈先,号竹居老人。清朝时做过松江通判知事,内阁中书等职,以书画著名,山水花鸟兼善。曾因献给皇帝百禄图而闻名一时。
三.人物形象趋于单一化
清代仕女画在形象上以世俗风尚为标准,体现着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形象趋于概念化、程式化,人物大多被塑造成柳眉、杏眼、樱口、尖尖下巴的容貌,削肩、细腰、纤纤酥手、弱不禁风的体态。这种“倚风娇无力”的形象代表了明清文人的审美观,同时也符合儒家“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的阳刚阴柔的人格美思想。
朱真 墨柳仕女图轴
墨笔纸本 138.2×31.5 cm 扬州博物馆藏
此图乃朱真人物画代表作。画面中,一位秀目、樱唇、削肩、细腰的年轻女子,衣着简洁素雅,仪容清秀,表情冷漠伤感。几株垂柳立于身侧,与低矮的花草相映成趣。整幅画卷以淡墨为主,简洁素雅,“脱去脂粉华靡之气”。落笔干净利索,风神萧散,笔端毫尖处处流露出画家特有的才情和清秀特点。
题识:壬辰秋日仿茸紫庵笔意 影梅朱真
钤印:朱真信印(白文) 景楳(朱文)
朱真,字渊珠,号影梅,江苏扬州人。工诗,善书、画,尤工仕女。清光绪十八年(1892 年)为梁启超作小红听曲图,纯以逸笔线条写之,简练澹雅,脱尽脂粉气。钤有“邗江景某朱真诗书画之印”及“我 是扬州狂杜牧”两章。
清代时期的仕女画百花竞研、欣欣向荣,是我国人物画史上的重要篇章。画家们对于仕女题材的多方涉猎,描绘对象的进一步世俗化与文学化,开拓了仕女画的表现领域,丰富了仕女画的表现能力;在人物情态方面,含蓄隽永的表达,诗意化特征的加强,意境美的追求,对西方绘画优点的融合等方面也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于当代的仕女画创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学习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