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糖的发展看中世纪欧洲人的经济生活——读《甜与权力》有感
摘要
关键词
蔗糖;中世纪;西欧;经济生活
正文
一、从蔗糖的发展历史看西欧社会经济
公元1000年,很少的欧洲人知道糖这种物质,并且当时的蔗糖属于香料,在欧洲售卖的价格较高,因而,往往只有贵族和上流社会购买,他们将糖作为自身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当时的欧洲上层人士会在宴会桌上摆上糖,让参加宴会的人观赏;有财富的人会在弥留之际,将所拥有的糖的数量列入遗嘱,传给子孙后代;这些行为都是以糖的数量来彰显自身的身份与财富,就这样,糖逐渐被赋予了社会性的性质。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对糖的需求量也逐渐上升,糖也逐渐有了新的用处,在西欧的日常生活中,糖还被用于治疗疾病,15世纪后的鼠疫大规模肆虐,糖便用来治疗咳嗽和发烧,被当时的欧洲人奉为灵丹妙药。到18世纪,英国人的饭桌上离不开糖,尽管糖的价格仍居高不下。根据糖在西欧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中世纪的糖之所以可以代表社会地位,是因为糖作为舶来品,人们对这种新物质的好奇与追求,加之社会的普通群众承担不起这种物质的消费,糖自然而然成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了上层人士炫耀财富的载体。但在近代,尽管糖的价格居高不下,但普通群众都能消费得起,糖也因此变成了普适性的物品,这就充分体现了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糖的追求加大,资本家的资本积累增多,不再赋予糖象征财富的意义。糖的发展充分表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蔗糖的生产与消费
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食物的追求不再只是为了解决温饱,而是逐渐赋予食物不同的意义。本书将蔗糖作为研究对象,并不是认为其他食物不重要,而是要通过研究蔗糖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观察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实类似蔗糖的食物,还有很多,例如胡椒、丁香,这些在中世纪西欧被作为身份象征的食物,到近代以后,也被人们普遍使用。从微观史的角度来看,糖在西欧的发展,侧面体现出社会和人们消费水平的变化。现如今,没有哪一个民族或者国家会抗拒糖,且都具有一定的食糖传统,欧洲人对糖的使用,不仅表现了其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为欧洲文化增添色彩。
(一)蔗糖在欧洲的生产
生产蔗糖的植物,早在公元前8000年就有种植,但具体的记载是在公元后才开始。印度的一些文献中就有相关记载,大概是由于印度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印度制糖较早,到公元1世纪后,罗马世界才开始对其有广泛了解。例如公元627年,当时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攻占了波斯在巴格达地区的行宫时,他在报告中将糖描述为印度的奢侈品。随着阿拉伯的入侵,欧洲对糖的认知发生改变。公元771年,阿拉伯人攻占了西班牙,打入欧洲,占领北非,埃及的制糖技术便随着这场战争流传至地中海地区。虽然制糖技术得到传播,但在欧洲并未实现大面积种植,直至16世纪,甘蔗才在西欧大面积的种植。侵略战争的爆发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这从制糖技术的传播就可以体现出来。事实上,阿拉伯在地中海地区的苛刻条件不利于甘蔗的种植,但西班牙北部至中部的甘蔗种植技术却得到了完善,并且,阿拉伯人还带来了发达的灌溉技术,促使当地农业的发展。在后来的十字军东征,使欧洲人直接认识到了这种新事物,也可以说,十字军东征,不仅使欧洲变成了蔗糖的生产地,还征服了一些生产糖的地区。1650年—1900年,人工制糖技术有了迅速的发展,人们用糖逐渐变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蔗糖来自于甘蔗,而甘蔗的培育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而从蔗糖的生产方面来看,人们的收入进一步提升,社会文化和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
(二)蔗糖在欧洲的消费
在如今的英国地区,蔗糖的消费非常普遍,但据历史记载,糖最早出现于英国是在12世纪。当时的英国人自给自足,饮食粗陋,一般群众是不会为食物而远行,除了追求享受的上层人物,甘愿付出巨额的运输费用,以满足自己对糖的需求。在西欧中世纪,糖的价格昂贵,只有富贵人家才会购买。随着制糖技术的传入,甘蔗的大量种植,糖的消费变得越来越普遍,不再是富人象征财富的物品。16世纪后,糖作为装饰品从非洲、埃及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并且从贵族传到下层群众,糖的社会性质逐渐发生着变化,逐渐被应用到各种食物中,糖的消费量的增长,反映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例如英国在17世纪时,将刺激性饮料引进后,糖的销量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是英国经济发展的体现。
本书从糖入手,认为食物跟社会的发展存在着联系,糖从早期的身份象征品逐渐发展为大众消费品,所表达的含义发生了改变。书中说道,食物 “意义”的改变,跟统治者的统治意愿,国家利益、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具有密切的联系。在英国工人阶层兴起时,许多人购买糖,并不是因为将它作为象征身份地位的物品,而是作为食物来补充热量。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最贫困的阶层和底层人民都在食用糖,就其重要性而言,不论是贵族还是富裕人家,或者是在海外获得财富的人,对蔗糖的消费都是关键。18、19世纪的欧洲在饮食和消费上所产生的变化并不是偶然的,社会的主流意见也不是一夜之间就发生变化的,支持糖进入大众市场的人认为,在种植园种植糖,不仅可以获得利润,还可以在糖销售给下层群众时获得可观的税收,这些通过蔗糖的生产与消费都有所体现。
三、小结
最初作为一种奢侈品,后来逐渐变为各个阶级的日常必需品,在最早的进口商品中,糖有着不同的性质,对于当时的人们,对糖的消费增多,并不是因为嗜甜,而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工作及日常生活节奏发生了变化,人们的饮食习惯也随之改变,糖作为一种理想的物质,可以使繁忙的生活变得不那么难堪,身心得到放松,还会补充一些热量,不同的人使用它,会赋予糖不同的意义,这些变得不足为奇。世界在改变的同时,我们也在改变,我们不能抗拒改变,研究生活中的普通物质——糖,研究其生产、消费的变化,从而衍生出这个社会的变化情况,体现出一种社会向另一种社会的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不同的境地,糖的“意义”也不同,中世纪的糖代表财富与地位,而近代以后,糖被当作调味品、食物等,独特的饮食习惯逐渐形成,从食物的变化探寻社会的转变,预示着经济与社会基础的重塑。
参考文献
[1]西敏司.《甜与权力》[M].王超、朱建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2]张飞,张宁.《小题大做,以小见大——<甜与权力>读后感》[J].才智,2016,(09).
[3]高欣言,罗开艳.《西敏司的<甜与权力>简评》[J].文学教育(下),2018,(11):142-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