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路径探究
摘要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课堂;融入路径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和延续的工具,而文化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大学生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但当前大学英语课堂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严重,学生可以用英语对西方国家文化娓娓而谈,却在表达中华传统文化时张口结舌,词不达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学会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树立中国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和瑰宝,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培固民族精神之“根”,熔铸理想信念之“魂”,涵养核心价值之“源”,共筑伟大复兴之“梦”。当代大学生肩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的普及,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升国家软实力,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二)有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好声音
当代大学英语教程多以西方文化为背景,介绍西方国家的基本概括及风土人情。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充分认识并理解中国文化,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实现语言知识到交际能力的转化,利用英语作为传播媒介,与不同国家的学生进行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三)有利于适应时代要求,培养新型人才
我国正处于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的加速阶段,培养新型人才是保证国家发展的底气,更是实现中国梦的根基。新时代的新人才,不仅要求具备国际性视野,更要求怀有爱国情怀。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充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心中生根发芽,再学习融入西方先进文化,努力成为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华崛起添砖加瓦。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文化自信缺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自觉的接收西方文化,并产生一定的认同感,有些学生甚至崇洋媚外,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盲目追求外来物质和文化,贬低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落后的象征。西方情人节比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更加受大学生的欢迎,正是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体现,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以被认可和接受。
(二)教师文化素养不足
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英语教师往往从小学习英语,对西方文化有系统全面的了解,但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从而忽视了本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在大学英语课堂授课过程中,更加注重西方知识体系和文化的传播。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不足,很难开展课堂传统文化教育,影响传统文化在课堂的融入,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服务于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目前大学生英语考核评价体系更加注重语言技能水平,突出强调学生对英语语法、词汇、阅读、听说等方面技能的掌握,学生往往会忽视语篇所传递的文化内涵。考试大多考察学生对词汇的运用,对句型的结构分析,以及如何进行翻译等。而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文化内涵,却无法体现在考核评价系统中。这种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导的、非健全的考核体系,注重语言习得,忽视文化传承,导致学生被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无法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路径
(一)学生层面
当代大学生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是引领社会进步的力量,应主动承担起传承与弘扬本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同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首先,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对国家建设文化强国意义重大。大学生应树立自信、自觉的文化观念,用辩证发展的眼观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是照搬照抄,或是简单复述,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鉴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增强文化自信意识,反对崇洋媚外,以洋为美,以洋为尊,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勇于传播中国好声音。
其次,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应培养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有意识的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阅读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小说,或观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等方式,利用课余时间自立自主的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周易》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是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很多优秀电影作品用银幕弘扬传统文化之核、用影像展现传统文化之美,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内容呈现出来。
(二)教师层面
教师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引领者和传播者,也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肩负着培养学生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教师通过教学、教育和引导,无时无刻不在向学生传递着文化知识和文化价值观,培养着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认同感。
首先,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教师不仅要以学问教人,更要以道德育人,这就对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更应该利用业余时间,好读书,读好书,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提升中国文化底蕴,在大学英语课堂无形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引导作用,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教师的必备技能。此外,教师还应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翻译与表达,确保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会“失真”。
其次,加快教材革新。教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当代大学生所使用的英语教材大多出自英语原版,以西方国家文化为背景知识,中国传统文化与元素的融入少之又少,导致学生在英语课堂根本接触不到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无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翻译及传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严格把关,革新教材,选择既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特色元素,又综合运用地道英语进行表达的教材。为全面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工作,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已正式出版,并于2022年秋季学期面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推广使用。该教材将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融入听说读写译等核心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课程思政有效路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当下国策、国情,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观念。
再次,拓展教学资源,强化渗透意识。为了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应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最大化地融入文化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明确文化素养培养的具体目标。教师要勇于创新教学模式,重构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注重多元化教学,丰富课堂内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具体实施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课前导入话题,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博雅英语阅读教程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Travel,当代大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省市,地域风貌和风俗习惯均有所差异。教师可设置导入环节,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家乡的旅游景点,介绍当地风景名胜及风土人情,为家乡代言,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如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World Culture,讲授世界文化之前,教师可首先引入Chinese Culture 话题,让学生探讨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考察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孔子”、“剪纸”、“中国传统节日”、“陶瓷”、“剪纸”等成为课堂讨论的主要话题。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会了如何用英语进行表达,从而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
第二,课中拓展资源,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博雅英语阅读教程第一册第二单元中讲授的课文标题为 12 Zodiac Signs,译为“十二星座”。星座最先来源于希腊文化,每个星座都蕴含了一个神话故事,代表了不同的人物性格。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如盐入汤般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授课文之后,可以进而引出中国的“十二生肖”话题,向学生系统的介绍十二生肖的来源,含义,以及所代表的人物性格。然后引导学生将外国的十二星座与中国的十二生肖文化作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文化差异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
第三,课后布置作业,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应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定期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文化知识。例如博雅英语写作教程第三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Food,主要介绍了中西方食物的典型代表,以及对食物的制作步骤如何通过句式结构进行写作。教师可通过布置小组作业,或线上作业,要求学生对中国传统食物—饺子的制作步骤用英文进行描述,巩固学生对饺子这一中华传统美食的理解与表达,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最后,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中国教育以应试教育为特征,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输入,难以精准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渗透进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课堂参与、个人演讲、小组汇报、线上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同时,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在结果性考核中的比重。例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翻译、写作等题型,增加了剪纸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考察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此外,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真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三)学校层面
学校是文化传承的场所,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学校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引导、规范和激励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教师优质教学,有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必须依靠学校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的渗透不应简单局限在课堂中,需要学生将课堂上输入的文化内容应用到课后的实践中。学校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定期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角活动,鼓励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或者通过智慧校园,校园公众号等渠道向学生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知识。也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学校做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讲座,保证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系统深入的了解。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统一观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电影,如当下最火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剧中融入了许多中国历史文化元素,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在剧中出现的青铜器、壁画、汉字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古代文化的美,还可以深入了解这些文化的内涵和历史背景。
其次,开设相关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高等学校开设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对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着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底蕴,避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发生。可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厚植文化自信土壤。例如选用《中国传统文化教程》,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和广瀚的传统文化。此外,还可以开设其他与文化修养相关的公共课,加强学生文化修养。如周易、儒家经典诵读、书法、绘画、剪纸、戏剧、陶艺、武术、中国建筑欣赏等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渗透到课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结语
在全球文化融合背景环境下,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信息多元化、文化多文化的冲击。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教师通过提升文化素养、拓展教学资源、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学校通过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开设相关课程等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渗透进大学英语课堂中,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好声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 陈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课程有效融合的路径探析[J].英语教师,2022,22(12).
[2] 马春线.大学英语教学中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用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05(10).
[3] 马宗玲.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4).
[4] 吕红.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英语广场,2022,197(17).
[5] 李双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途径探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2,21(03).
[6] 秦辉.浅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J].海外英语,2021(10).
[7] 王炎,周俊.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导入策略研究[J].校园英语,2020(46).
[8] 闫玲英.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探赜[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22(24).
作者简介:
苏晴晴(1990.9—),女,汉族,籍贯:山西省大同人,烟台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