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米书——读书法雅言有感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胡琦琦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2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陈懿典在《书法雅言序》中总结项穆写书的理由:“睹近世之易趋纤诡,宗苏、米之途,忘二王之矩,著《书法雅言》。”纤诡一词,就是出自《书法雅言》正文,是项穆对米芾书法的评价:“观其纤浓诡厉之态,犹夫排沙见金耳。”纤诡即纤巧怪异,所以项穆言:子舆距扬墨于昔,予则放苏米于今,垂之千秋,训者复起,必有知正书之功,不愧为圣人之徒矣。项穆对其所著《书法雅言》颇为自负,世人对苏、米临摹学习,而他大加批判,并相信有识之士得知他的用心良苦后,将会凸显他的价值。谈到苏、米之书,项穆毫不客气地批评,《资学》:李、苏、黄、米,邪正相伴。总而言之,傍流品也。《规矩》:暨夫元章,以逞卓荤之才,也作鼓努惊奔之笔。可以说这篇文章就是在批判米芾与正本清源的基础上写成。

        傍流品是什么?项穆认为书分五品,正宗,大家,名家,正源,傍流。具体则是:“引伦蛇挂,顿拟蟇蹲;或枯瘦巉岩,或浓肥而泛滥。譬之异卉奇珍,惊时骇俗,山雉片翰如凤,海鲸一鬣似龙也,斯谓傍流,其居五焉。”简而言之,项穆将苏米直接归入最末流。并说米芾:“虽有生气而笔法悉绝。”各种贬低之词举目皆是,带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

在明代,米芾也引起过他人的不满,王世贞:米元章源自王大令、褚河南,神采奕奕射人,终愧大雅。赵宧光:宋以下惟米氏纵横正锋,然不能祛籧篨之病。吴宽:颜鲁公平日运笔清活圆润,能兼古人之长,米海岳则猛厉奇伟,终坠一偏之失。这几位书家的评述与项穆较为相似,肯定神采的基础上说米芾失之中和。

      《书法雅言》中也有不少客观的论述:苏、米激厉矜夸,罕悟其失。斯风一倡,靡为可追;攻乎异端,害则滋甚。况元章之笔,妙在转折结构之间,略不思齐鉴仿,徒似放纵剽勇之夫,妄夸具得神奇,所谓舍其长而攻其短,无其善而有其病也。与东施之效颦,复奚间哉?苏、米之迹,世争临摹,予独哂为效颦者,岂妄言无谓哉!苏之点画雄劲,米之气势超动,是其长也。苏之浓耸棱侧,米之猛放骄淫,是其短也。

       在放出狠话之后,项穆开始指出问题所在,并非是苏米那么的不堪,而是学米之人不得其法,走入歧途了。苏米二人有着极强的个人特色,初学者容易被其表面的特征吸引,但限于个人的艺术水平,只能学到皮毛,没能领悟其中的奥妙。所以,项穆才说:初学之士,切不可看,否则取舍不明,徒拟其病。

       苏轼的学生黄庭坚也说过这个问题:东坡居士书,初出入于徐季海、李北海之间,继学颜鲁公,晚兼颠、素之胜。其尺牍押书,纡徐婉转,纚纚如抽茧之丝。恐学者即刻意摹之,所未能到也。

《非草书》中也是因为初学者学习误入歧途所作: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焉。孔达写书以示孟颖,皆口诵其文,手楷其篇,无怠倦焉。于是后学之徒竞慕二贤,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为秘玩。余惧其背经而趋俗,此非所以弘道兴世也,又想罗、赵之所见嗤沮,故为说草书本末,以慰罗、赵,息梁、姜焉。由此可以看出项穆此前的夸张言论只是吸引眼球的手段,和赵一的《非草书》一样,都是劝阻初学之人不要只学习表面夸张做作的样子,要更加深入的学习。

        学者自身条件不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迁移,学习的版本也随之劣化。同时代的人可以对着米芾真迹学,朝代更替,战火纷起后只能学习碑版,而到了明代,部分碑版也遭到了损毁,学者对着这些来学只会更加困难。

      苏米二人的书作同样有着这样的问题,制作精良的碑刻有部分损毁,草草而制的刻帖占据了人们的视野。为使利润最大化,商家在材料、拓工上做文章,制作不同价格的拓本,以满足不同购买者的需求。如赵宧光得到《停云馆帖》后记载:每一春秋,止拓数帧,以公同好。或有真能冰鉴者,举而赠之,间有以货财相易者,利而与之。饰以缣缃,装以珉玉,定为十种,不二其价,列之下方。自五两至四钱数十倍的差距,很难想象四钱的拓本的质量会如何。

      这点项穆并没有指出,在文中还是将原因主要归咎于学者自身原因。但是就连文征明这样的大书家也不过只看了十余卷苏轼的书作,算到初学时又能有几件呢,《养生论》粉泽纸书,大草《千文》用黄蜡笺所写,《乞居常州奏状》虽是小楷淳古,但剥蚀处多。《赤壁赋》则前缺数行,《宜春帖子》又中失一纸。《寒食篇》《芙蓉城诗》与《九辩帖》,皆削去题名。只有《伯时三马图赞》《宸奎阁记》《烟江叠嶂歌》与此《御书颂》相对突出,即便是这十余卷,也不是件件精品,文征明提到只有四件出类拔萃,明代又有多少人可以天天对着这四卷心摹手追呢,看到临摹本或者刻帖已经实属不易。

        刻帖也多有残缺,文征明就有补过苏轼作品的经历,《跋苏文忠公赤壁赋》:右东坡先生亲书《赤壁赋》,前缺三行,谨按苏沧浪补自序之例,辄亦完之。晚明书家娄坚也有过补苏帖的行为,见《答谢民师帖卷》跋:今为辰玉太史收藏,惜卷首脱数行,嘱余补之。后补自然是没法达到原帖的神韵,如此循环往复,学者愈发难以学到原本的神采。

        学习已经如此艰难,由于传拓利润可观——不会过期,门槛较低,没有囤货,存放方便,一间房,一个人就可以操作,因此催生了一大批专业造假者。明范大澈在《碑帖纪证》中记载:近日吴中集诸帖刻之以欺人,亦名《甲秀堂》,与旧本一无所同。射利如此,好事者亦购之,皆可发笑。只有名字是一样的,别的都是假的,一样有人掏钱购买,米芾,苏轼等名家自然是造假重灾区。明代后期学习的弊端绝对不是一日之寒,项穆将之简单概括为学者不用心未免有失偏颇。对于生活在信息化时代中的我们,足不出户下名家真迹的高清大图信手拈来,相对于古人习书本就是一个天上一个人间,唯有勤谨踏实,不骄不躁得认真研究,才方可学业有成,载誉而归!

作者简介:

胡琦琦(1999.2—),女,汉族,籍贯:山东青岛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21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书法创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