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万宁桥镇水兽IP形象设计与应用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万宁桥与镇水兽
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全长约7.8千米。其中,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的万宁桥虽不高大精美,却因其特殊的地位与功能,被誉为“中轴线第一桥”。
万宁桥不仅位于中轴线之上,还连接着京杭大运河与元大都,承担着南北交通的重要功能,是京城“双龙脉”(中轴线土龙脉和大运河水龙脉)的交汇点。万宁桥之名取“万年永宁,坚固不朽”之意,但除了这一正名外,万宁桥还有许多俗称,比如:因桥闸一体而得名澄清闸;因位于海子(什刹海)东,而被得名海子桥;又什刹海水来自京西,五行西方属金,水名金水,故万宁桥又有金水桥之称;明代改皇城北门为北安门,俗称后门,清代更名为地安门,因此万宁桥又有北安桥、后门桥、地安桥等称呼;此外,作为京杭大运河上最北边的闸口,进入北京皇城的漕运船只必须通过这里,所以万宁桥还有“天桥”之美誉。凡此种种都反映出万宁桥在京城交通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万宁桥是现存北京城中轴线上最为古老的建筑,还保留有部分元代的望柱、栏板和石雕。石雕主要集中在两侧拱券龙门石和四角燕翅墙上。拱券正中心装饰着的螭首因风化严重,只存大致外形;东北燕翅墙上的镇水兽兽身不辨花纹,兽首面目模糊,颌下镌有“至元四年九月”字样,应是元代遗物;其余几尊鳞纹清晰,脊背线条弯曲流畅,面目狰狞可怖,为明代作品。据明代杨慎《升庵集·龙生九子》记载,镇水兽为龙的九子之一,名曰蚣蝮,性好水,常立于桥柱。传说蚣蝮是龙的第六个儿子,因触犯天条被贬下凡,压在沉重的龟壳下看守运河一千年;千年后,终获自由,脱离了龟壳,人们为了纪念它护河有功,按照龙的模样雕成石像放置在桥边。万宁桥下的镇水兽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嘴大便于吸水,趴在岸边,面向滔滔河水,寓示镇水避害,长存永安。值得注意的是,在水下还有一只蚣蝮与岸边的遥相呼应,其间置以龙珠,构成“二龙戏珠”, 活灵活现,妙趣横生。其实,除了审美作用外,“二龙戏珠”更代表了三个水位线,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 1 万宁桥镇水兽(摄影:许沉悠) 图2 万宁桥镇水兽IP形象设计(设计:许沉悠)
二、镇水兽IP形象设计
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速,河运日渐淡出公众视野,卧于桥边的镇水兽也逐渐变人们遗忘。因此,本项目旨在以万宁桥镇水兽为原型进行IP形象设计,通过生动、立体、可视化的IP形象对中轴线上的万宁桥及镇水兽进行宣传推广。
鉴于本项目IP形象的受众对象为青年群体,在IP形象的主体设计中融入了更多具有青春气息的特征,比如:万宁桥镇水兽原为静态趴着的形象,而本项目则想像出蚣蝮跳出水面、跃上荷叶的瞬间,以动感较强的姿态表现出镇水兽的活泼灵动,调皮可爱;石雕原型头顶的毛发紧贴于背上,而本项目则设计成柔软的毛发在空中自然舒展,仿佛在水中畅流,体现出镇水兽放松愉悦的精神面貌;在神态设定上,石雕原型比较严肃,本项目则根据镇水兽有吸水兽的别称——性善好水,可通过宽大的嘴巴吞吸河水调节水量,使河水少能载船,多不淹禾,保佑一方平安,设定镇水兽为咧嘴微笑的样子,既不同于传统上凶猛的镇水兽,又符合青年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在四肢的设计上,因为镇水兽还肩负着镇守河道、捕捉河妖的职能,因此保留了石雕原型中爪子锐利的特征,取挥舞之势,仿佛正在捕抓河妖,为镇水兽增加了些许调皮的味道;石雕镇水兽浑身龙鳞,且躯体上多处环线着祥云纹,这一点能够很好地突出镇水兽的祥瑞属性,因此在本项目的IP形象设计中保留了该特征。
在整体配色方面,根据镇水兽镇水的基本特点,选择与万宁桥周边环境更加接近的蓝绿色系为主色调,中间点缀些许暖色,比如用温柔的血牙红渲染鼻子和小手可爱的质感,用香秋黄表现膝盖上的鳞片,使形象更加自然亲切,给人以清新愉悦的心理感受。镇水兽形象的辅助元素——莲蓬挂脖和荷叶包取自万宁桥水域最典型的莲花。莲蓬形状的挂脖形似耳机,挂在脖子上,整体形象更富有朝气,与当代青年群体追求自由的特点相呼应;斜挎包主体装饰着一片硕大的荷叶,包一角点缀着幽幽绽放的莲花,另一角点缀着泛起浪花的河水,醒目地标识出镇水兽不同于其他瑞兽的身份特征。
图3 万宁桥 镇水兽洐生品设计(设计:许沉悠)
三、洐生品设计
鉴于IP形象的叙事性特征,本项目选择通过插画设计建构完整的叙事结构。插画视觉中心为万宁桥,将石桥本身的颜色作浪漫化处理,与整幅画面的蓝绿色调统一,保持清新淡雅的格调,但将拱券中心的螭首处理成杏黄色,既突出了其“中轴线第一桥”“天桥”的重要地位,也与镇水兽身上的暖色相呼应;近景荷墉中的荷花分列桥体两侧,避免遮挡作为主体和主题的万宁桥,在拱券下方的水域中设计一条正腾空而起的锦鲤,一方面将观者的视线引向万宁桥,另一方面寓意鱼跃龙门的美好愿望;远景变实地密集的仿古建筑为连绵的苍苍远山,进一步突出了主体和主题万宁桥,为作品增加了几分诗意。
在实物的转化上,不同于常规镇水兽洐生品以金属摆件(价格昂贵,缺少实用性)为主,本项目选择了与镇水兽“镇水”(防水)和“吸水”(容纳)等职能相契合的防水桌垫和帆布包等既实用,又深受广大青年群体喜爱的生活用品。
综上,随着北京中轴线文化价值的不断推广,万宁桥这座北京中轴线上最古老的建筑逐渐映入公众视野。但对于大众而言,万宁桥实际上算不上一座知名度非常高的建筑,因此,本项目旨在通过对万宁桥镇水兽进行拟人化IP形象设计和洐生品设计,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万宁桥的历史与价值。
基金项目:北方工业大学2023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训练计划(10805136023XN262-143)
参考文献:
[1]王培君.镇水兽与中国传统镇水习俗[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2):53-57+92.
[2]张妍.北京中轴线的演化与遗产价值[J].建筑与文化,2023(4):109-111.
[3]张勃.北京中轴线概念的提出及意义[J].北京社会科学,2022(9):21-32.
[4]白杰.传承中轴线文化 延续文化血脉——以北京中轴线文化为例[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5):19-21.
[5]尚君慧,周坤朋,王崇臣.北京中轴线河湖水系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及价值研究[J].中国园林,2023,39(5):98-103.
[6]姜仁峰,王莉.“故宫文创”对现代文创产品设计的启示[J].包装工程,2023,44(10):373-3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