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技术的历史发展及应用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战仕玮

中国印刷博物馆 102699

摘要

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最早印刷方法之一,北宋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所以被称为活字之祖。随着社会的进步,活字印刷术已逐步发展成一项高效,方便,便于普及与推广的科技,促进了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它给社会各个方面带来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汉字;活字印刷;毕昇

正文


引言:我国汉字活字印刷术自北宋开始,其问世是印刷史上一次重大的科技变革。发明人毕昇在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后,创造出了泥活字,并进行了排印。它的出现,不仅促进了知识的普及,而且也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在欧美和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印刷术的发展过程中,活字印刷先后经历了由泥印刷到晚期的金属活字印刷术[1]

一、活字印刷技术的早期发明

中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时代,越国有个名叫毕昇的人,他制造了一种可以转动的木制的活字,在上面涂上胶,把这些字排成一排,这样就可以印书了。这就是所谓的“印版模”。沈括《梦溪笔谈》载,其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烧硬后便成活字。可施墨铺纸印刷,经烘烤取下活字,又可再用[2]

战国时代,又有一位名叫程邈的人,他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以其门客三千人为中郎将,出则骑从,入则守舍。客多为其计者,孟尝君曰:‘客多则穷矣。’于是不敢复相客于邑中。”可见,战国时期已有活字印刷的记载,但此时的活字是用木头做的[3]

春秋战国时代,“印版模”仅为简易活字,“印版模”“印版”已在汉代出现。汉代是一种新型的“活字版”,它是一种新型的活字印刷术。

二、活字印刷技术的发展

从隋唐到宋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定型时期,也是印刷术发展的鼎盛时期。雕版与活字印刷术先后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大量的宗教典籍和经典著作被出版,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印刷工艺的进步,以及油墨、纸张等原料的不断更新[4]。另外,不断发展的经济和文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科举制的推广,带动了社会对图书的需求,促进了印刷业的更新和发展。雕版印刷起源于隋代,发展到唐代。本发明的优点是印制后容易复刻,而且印制的字形符合汉字的标准。由于古籍数量有限,再加上反复印制的需要,刻书就成了古籍影印的重要手段,诸子百家、注疏、史书、佛经等都是通过这种方法传播的。但是,目前我国的木版水印技术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如木版水印时间长,耗材大,不易保存等。汉字活字印刷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主要有三大类[5]

第一,泥活字。最早采用泥活字进行印刷的,正是宋代的沈括在其巨著《梦溪笔谈》中所详细介绍的毕昇所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公元1041年,一种完全不同以往的印刷方式问世。毕昇采用胶泥刻字制版的工艺,所有文字犹如钱唇般具有厚度感且宛若印章,经过火焰烧灼,得以使其更加牢固。施舍步骤如下:首先制备一块覆盖脂蜡与纸灰等混合物之铁板,随后置入字模板。待所需副本数量习定,便可将一枚铁模置于刚铺满所需文字的铁板之上,加热至药液呈半融化状态,再用平底压实,使得字迹整齐美观如磨刀石般[6]。至于印书的效率,若是三五本尚显单薄,而数十乃至上千本则能瞬间制成。通常采用双板同步印刷的方法,一则进行印刷,另一方已事先印好文字,如此一来,一旦完成一个铁模的印刷工作,第二块铁板亦随之做好准备,做到无缝衔接,实现快速印刷。任何一种字符皆印制多份储存,例如符号“之”“也”等,每种字符约配置20个印章左右,以便应对可能的重复。闲置之时,可用纸张覆盖,以便于管理与存放。并特别准备木格,用于摆放同一韵部的所有印章。如遇特殊字符缺失,可立即刻制并火烤成型。相比于原始的雕版印刷术,毕昇的泥活字印刷术具有明显的优势,譬如活字可以反复使用,节省了存储空间与生产成本,且在印刷大量书籍或需要实时更新内容时更具优越性。众多如《玉堂杂记》《小学》《印思录》及《东莱经史论说》等采用此项技术。然而,泥活字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因刻字过薄造成的字体制作及检查困难,以及活字稳定性及耐久性的不足。此外,由于活字采用相对柔软的材料如松脂和蜡,固定过程易导致偏移,进而影响整体印刷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科研人员对活字印刷术的活字材料选择、储存、检测以及排版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及改良,使得活字印刷技术日益精进。

第二,木活字。蔡伦发明了纸以后,明朝的一本《万历野获编·技艺门》里就有这样的记载:“毕昇,因烧松香,不小心掉进了一个铁杯里,铁杯里的铁熔化了,烧掉了,就有了这几个字。上面记载着毕昇尝试用木活字印刷术,却因为木料密度不均匀,在水里浸泡后会变得凹凸不平,而且还容易和药物结合在一起,所以他决定换一种更合适的泥土。16世纪时,王祯先生根据前人的经验,研制出改良版的木活字印刷术,选择了更合适的木材,改进了墨水的性质,对存字、取字、印刷工艺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在他所著的《农书》末,有一篇叫做《造活字印书法》的论文,详细地描述了木活字印刷的全过程,如“写韵刻字法”和“锼字”的修字法。王祯在序文中说:“今更宜改良”。以木壳圆套为屏,以竹片作排版,然后雕成木块。先用精细的小锯条把这些字雕刻,再把它们分开,让每一个字的高度、尺寸都一样,对齐后,用一个木夹把字钉住,这样就不会让字掉下来了。然后再用墨水印出来。”他亲手刻了三万多个木活字,写成了《旌德县志》,总共有六万多字。宁夏贺兰山、甘肃敦煌、武威等地出土了许多活字印刷术及其版画,这些都是现代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

由于木活字的制造费用低廉,而且可以刻出文字,所以,在古代印刷中,木版是占统治地位的。此外,前面已经提到过王祯排印的《旌德县制》,还有元代马称德《大学衍义》、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萃文书屋《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等,都是用木活字印出来的,这些都是后来出版的。其中,清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更是被誉为“木活字印刷术”的巅峰之作。这种榜样作用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效仿,使木刻技艺得以普及。木活字印刷术也被用来印刷邸报和宗谱。根据历史资料,自明代以来,大都以木活字印刷为主。因为族谱要经常进行更新和扩展,所以对文字的字形没有太多的需求,而木活字印刷术的成本也是可以承受的,所以从明代晚期,很多族谱也开始被引进,并被完全地使用。到了清代,这种风气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根据统计,单是北京图书馆族谱研究中心一家,就收集了500多种不同种类的木活字族谱。而现今,中国南部甚至全球仍有大量的木活字宗谱需要,它以“纸”为载体,以“针”为“线”,既能满足人们的传统美学需要,又能保证宗谱的长期留存。

第三,金属活字。自北宋至明朝,由于制作简单、价格低廉,泥活字印刷术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在宋朝,铜书工艺也得到了发展。王祯先生在他的《造活字印书法》中对锡字进行了批判:“近来,又有一人铸锡字,将锡字串成一列,置于盔甲内,然后再印上,但此字不容易上色,而且破损严重,很难保存。”潘吉星等学者对此进行了考证,认为王祯所说的“近期”,当是南宋。这一看法与清代藏家孙从添《藏书记要》所载“宋刻既有铜刻又有活版本”的说法是一致的。但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完整的宋代金属活字本。从现存的历史资料和实物来看,明代是汉字铜活字印刷术发展到相当成熟的时期。因其易保存,不易磨损,字体美观等特点,在明朝的民间印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以无锡,杭州,苏州和常熟最为突出。华燧创办的“会通馆”,就是“四大活字印刷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馆中均为弘治三年(1490年)铸铜活字版,并印有五十卷《宋朝诸臣奏议》。此外,华氏兰雪堂,安氏桂坡馆,苏州方山古恂金兰馆,常熟五峰精舍,都是用铜活字印刷的。明代的铜活字本共有61种左右,其中有《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百川学海》《宋朝诸臣奏议》《吴中水利通志》、唐诗集等。

清朝时,政府对铜活字印刷术进行了大量的推广,虽然只有少数几本,但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古今图书集成》,在1726年,雍正四年出版,这一版是用铜活字印刷术制作而成,活字印刷术精湛,印制精良,整套书64本,每一种都有一万册,总共发行了5020本,是铜活字印刷术中最伟大的一本。《清宫史续编》中说:“(康熙)盛期所著的《古今图书集成》,开创了铸铜字的先河,可以说是开了先河,这对后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活字印刷术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印刷业的伟大跨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文化与文明。在活字印刷以前,中国的图书主要是平版和手抄本;而活字印刷则极大地减少了图书的制作费用,同时也提高了图书的数量和质量。同时,活字印刷也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图书的出版与流通的需要。活字印刷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活字印刷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与普及,它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并逐渐成为人们继承和发展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活字印刷技术的相对成熟

活字印刷是一种对文字有较高要求的工艺,从选字、造字、字形设计、排版印刷到校样,每个步骤都要求有专门的技师。这是一项长期的实践工作,是为了确保印品的质量。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字体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导致了在字库中不停地增加新的字体,并且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更换新的字库。于是,当活字印刷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把排印与印刷合二为一,即“一刀齐活”。

一击而成,在印刷业上是指按原稿规定的排字要求,用同样的一种字体,把全部内容全部打印出来。与其他的排字方法相比,这样的排字方法更简便,也更方便。同时,“一刀”也能与其他印刷方法如木刻、活字印刷等相结合。另外,“一刀齐活”也能降低纸张在打印过程中的损耗,提高生产效率。

四、活字印刷技术的推广

随着时代的发展,活字印刷逐步普及,并得到了普遍应用。明代中叶,江西,浙江,福建,四川,广西都有活字印刷的痕迹。康熙时期,台湾开始引入活字印刷术,并向台湾普及使用。到了乾隆时期,活字印刷已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使用。

在中国,推广和使用活字印刷术,不但促进了国内印刷工业的发展,也给世界各国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有些欧洲国家已广泛使用活字印刷技术。伴随着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经贸往来,我国的活字印刷技术也逐步走向世界。由此可见,活字印刷术对人类的文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五、活字印刷技术的影响

随着活字印刷的出现,印刷术的发展与普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首先,它促使了图书的广泛传播,从而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活字印刷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图书的传播与保存能力,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其次,活字印刷术为普及科学知识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对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国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之后,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印刷、出版及教育制度,从而促进了教育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三,活字印刷术对木刻版画的发展与革新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古刻木工艺可分为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两个时期,尽管这两个时期各不相同,但都是在毕昇活字印刷以后才开始出现并得到发展的。中国活字印刷术的革新过程表明:唯有与时俱进,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文化的发展。

六、活字印刷技术的社会价值

活字印刷是一种十分先进的印刷工艺,它具有高品质、高速度和广泛的适用性。在古代,活字印刷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活字印刷技术的出现,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文化发展。

(一)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活字印刷术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发明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这项技术的诞生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我国,活字印刷术不仅在古代推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我国古代的书籍刊印、活字印刷、字典工具等多个方面,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活字印刷术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作出的重要贡献。

(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其中,活字印刷术对社会生产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带来了诸多便利。
在我国古代社会,由于科技水平比较落后,其生产效率比较低。而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得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首先,活字印刷术实现了文字的大规模生产,为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大大提高了教育效率,并为古代社会培养了更多的人才。

结论

自活字印刷产生至活字印刷术成熟直至印刷术推广,汉字印刷技术始终处于发展和进步之中。自元代以来,活字印刷技术已逐步发展为一项高效,方便,便于普及与推广的工艺,它推动着社会与文化的进步,并对中国及世界文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汉字的印刷技术首先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印刷技术的广泛应用;其次,它加速了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再者,它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成长。尽管如此,在现代社会,活字印刷技术并未在中国消失。随着社会和文化的进步,汉字印刷技术仍将持续利用其优势,并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被广泛运用,作为一项重要技术手段,在现代社会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

参考文献

[1]赵晨浩.从成本角度看明清时期的活字印刷[J].晋图学刊,2021(1):8-13.

[2]林航,周扬.西夏活字印刷术应用和发展原因探析——兼论夏宋活字印刷条件差异[J].河西学院学报,2021,37(6):49-55.

[3]毕昇——活字印刷的发明者[J].小学生之友(高),2021(6):10-11.

[4]卿玉剑."木活字印刷"课程开设的意义及思考[J].当代美术家,2021(5):44-47.

[5]姜舒忆.瑞安木活字印刷工艺调查研究[J].西部皮革,2020,42(14):8.

[6]白云.云南首家“活字印刷博物馆”落户昆明市五华区沙朗文创基地[J].广东印刷,2020(1):7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