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山古国文化艺术价值的重要性分析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李想

新乐市文物管理所

摘要

历史文化是时代发展的记忆,那些湮没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先辈创造的古老而又璀璨的文明,亟待后代们发现与研究。研究河北中山古国文化,旨在揭开其神奇的面纱,使后代更能够了解它,接近它,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使其得到传承。基于此,文章概述了中山古国文化,并从中山古国的古城遗址、王墓器物、古国文字等方面分析了古中山国的艺术文化价值。希望能够为河北中山古国文化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

中山古国;文化;艺术价值;重要性

正文


引言:中山国,因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国是战国时期仅次于七国的千乘之国。从公元前506年建立,到公元前296年消亡,历经210年,几乎贯穿了整个战国时期。一直以来,对于中山古国的记录,寥寥可数,直到河北平山县出土了大瓦和河光石,才引起考古界的关注,并逐渐揭开了这个千乘之国的面纱。河北平山县中山古城遗址是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据相关报道,此乃东周战国时期中山国王城与王陵遗址。从王墓出土的近两万件精美文物能够证明,中山古国虽然国小,却传承久远,在两百多年的发展中源源不断的汲取中原文化营养,已经形成了独具本国特色的文化。所以,针对河北中山古国文化艺术价值的重要性展开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中山古国文化概述

1.1中山古国的独特文化

战国时期中山国建国后,白狄人逐渐在思想与文化上实现了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其舞蹈艺术不仅继承了北方民族的雄健传统,也融入了中原文化的柔和风格,形成了刚柔并济的赋有中山国特色的文化。例如,在思想方面,史书记载:“中山专行仁义,贵儒学”,中山国推崇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治国,更加礼贤下士,在一定程度上铸造了中山国“千乘之国”的辉煌。河南平山县厝王墓出土的中山三器上的铭文解释就有“天命、忠、孝、仁、义、礼、信”等,充满了儒家文化色彩[1]

1.2中山古国代表性文物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步入中原后,不仅接受了中原文明,也遗存了本身的特色文化习俗。比如,中山国崇拜山神,设有专门用于祭祀的场地以及玉器,王城及王墓遗址中出土的带有铭文的器物就证明了这一点。整体来说,其代表性文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陶人俑拜山。主要由一件人俑六件方锥体组成其中,陶人俑直立,圈手拜山状呈现整体线条比较粗犷又简单形象生动,富有神韵陶人俑主要处在冶炉坑边,净土掩埋,其出土时陶人俑处在正中间,方锥体每三个排列在一起,中间高,两侧低,在人俑前面两侧组成两个“山”字,形象地反映出中山国崇拜山神的习俗[2]

第二,龙形玉佩。主要分为青玉与墨玉两种。其中,青玉佩,青玉材质,质地细腻光润,龙为长吻、长足,作弓体卷尾状,龙身刻有卷云纹;墨玉佩,墨玉材质,质地细腻。龙作俯首状,身体蜷曲,卷尾上翘,通身刻有谷纹。

第三,“信完”泥封。战国时期,在封缄官私文书时,会在封口处捆绑泥槽,内置湿泥,再在泥面上加盖印章,遗存下来盖有印章的泥块就是封泥。该“信完”泥封呈不规则半球形,印面较平,有阴刻印文“信完”二字,是极为罕见的战国时期封泥。

第五,墨书大理石片。白色大理石质,形状近似三角形,左上角近似直角,右侧较薄,右下部呈不规则弧形。在靠弧线边的一侧竖向墨书二行九字“壬申行與桓子匽吉”。

2中山古国文化艺术价值

2.1古城遗址,有助于了解白狄入夏的历史进程

据考古界资料显示,河北中山古国王城与其王陵遗址的发现就已证明了东周战国时期中山国的真实存在,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为中山国历史的还原给予了充分的实物资料支撑。

在春秋时期,中山国亦为“鲜虞”,为外族人白狄所建,据《左转·昭公十二年》记录“白狄别种”。公元前8世纪末,白狄乘诸国战乱与各区域的戎狄族联合侵入中原腹地,占领了太行山以东,并组建了联盟部落,此时为“鲜虞”。公元前506年,该部落在中人城建立国家,由于该城内多山,所以名为“中山”。在历史的变迁中,中山国也同其他王朝一样经历了兴衰存亡,但最终由魏国导致中山国被歼灭,成为魏国的属国。“中山三器”铭文记载,有识之士司马赒在魏成公继位期间步入中山政坛,后被中山国主任命为相邦,并辅佐厝继位,在未来的10年时间,中山国不断富国强兵,在参与“五国相王”之后称王,并通过侵占燕国而扩大了王国版图,与战国七雄并称雄。后中山王派其监造了青铜铁足大鼎,以扬王国之威,此为中山国最鼎盛时期[3]

中山古国王城遗址的出土,为后人呈现了白狄入夏的全过程,展示了北方民族的文化习俗,证明了中山古国无论是在政治方面、军事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得到了繁荣发展,并对推动华夏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王墓器物,有助于了解古代卓越的工艺技术

目前,河北省属于国宝级别的十八件文物中,有七件来自战国中山厝王墓遗址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双翼神兽”,其源自古波斯神兽,属于我国古代瑞兽中“麒麟”与“飞廉”的形象。“双翼神兽”外表近似于狮子,但又长有一对直指长空的翅膀,呈现出跃跃欲飞的既视感,这在我国有记载的青铜器造型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不仅如此,厝王墓遗址中的“十五连盏灯”,亦是有记载的目前被发现的战国时期高度最高的灯具。灯具不仅设计精美,所采用的工艺也极为考究,整座灯如同一棵巨树,分布着错落有致的枝丫,且各节枝丫都能够灵活的拆卸,并配有不同形状的榫口,同时,桐灯上遍布的飞禽和走兽,人物和自然交相呼应。“十五连盏灯”出土至今,已经多次作为“友好使者”出国展出,向海外展示了我国古代独特的制灯工艺以及卓越的铸造技术。

2.3古国文字,有助于了解古代文化艺术形式

战国中山厝王墓遗址出土的青铜铁足大鼎、方壶以及圆壶等器物遍布了大量的铭文,为世人揭开了中山古国神秘的面纱。其中,中山三器上的篆刻文字体,即为中山篆,其文化价值大大超出了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中山篆的出现改变了大众所认为的“小篆是秦朝的产物”,事实上,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4]。通过对中山三器上铭文的解读可以发现,中山国时刻在用武力抵御战国诸国的入侵,处在夹缝中生存的同时还能够创造这样精美的文字,实属不易,这种意志与精神正是华夏文明发展所倡导的。所以说,中山三器上铭文存在的价值除了体现在卓越的造型艺术上,更重要的是为世人展示了中山古国的确切年代与其相关重要人物的历史信息,填补了我国史料文献在战国方面记载的不足。从战国中山厝王墓遗址出土至今,很多书法爱好者利用临摹、仿写等手段,在“中山篆”的基础上创新出了新的文化艺术形式,研究出了很多文字成果,成为中山文化传承以及价值发挥的重要途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关于中山古国的史料与文献记载虽然还不是很多,但河北平山县中山古城遗址中出土的各类文物无不在向世人诉说着白狄入夏的北方民族习俗的发展进程,向世人展示了中山古国各个方面的繁荣发展,使世人了解到,中山古国为泱泱华夏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以传承和发扬中山古国文化为契机,探索和研究中山古国文化艺术价值,对河北、对全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光煜.探寻消失的神秘古国[J].读者欣赏,2016(7):6.

[2]何波.纪录片《中山国》:一场穿越古今的文明礼赞[J].广电时评,2018(21):3.

[3]张智博,李延祥,刘连强,等.河北平山中山国墓葬出土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J].文物春秋,2018(6):12.

[4]李立华.国之重器青史留"铭"——"中山三器"铭文赏析[J].当代人,2014(3):4.

 


...


阅读全文